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鄢烈山
在这个电子网络技术时代,“50后”的我属于被“拖着走”的一代,比被“收容”、被“遗弃”的更年长者幸运一些。
去年开始才在网上使用“支付宝”,后悔在“余额宝”活期年利息达5%的前些年没有进入,经多次降息活期年利只在3%左右了!招商行的手机银行“朝朝盈”、
QQ的“微众银行”活期利息也差不多,但利息都比街面上国有银行高一大截。近年在手机下载了“阿里旅行”、“去哪儿旅行”等旅行APP,机票车票酒店预订分分钟在网上搞定,给退休后有近半时间在外地晃悠的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实惠。
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人的生活,今年9月参加考察苏北农村的淘宝网店之后,我正在考虑动员在外省打工的子侄辈,也回湖北老家开个“村淘”?
今年“双十一”的信息铺天盖地,“天猫”等多家的网购广告占据了新老媒体的主体。阿里和京东甚至各自结合电视台或综艺节目做了“双十一”晚会。于是,我不得不关注这个“双十一”购物节了!
于是,我在11月10日的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幅整版优惠购物广告,令我发笑:“无力跟我比实惠无奈学人搞晚会”。这样的用词是否违反了广告法我不确定,我从中得到的信息是:一,电商巨头们竞争激烈——这对扩大消费者的选择权绝对是大好事;二,“双十一”购物节的促销活动,不可回避地成了气候,居然模仿在除夕守岁传统上创新的“春晚”,在11月10日请大牌明星们搞起了待时抢购的晚会——政治性也罢,商业性也罢,都要成为中国人的新民俗了!
……
从2009年到现在,随着网购的发展,“双十一”购物节达到全民狂欢般的气氛。今年的销售数据惊人,据统计:进入“双十一”的17分29秒之后,市占率最高的阿里巴巴销售额就冲破20亿元大关;第一个小时,达到39亿元;而截至11日24时,阿里旗下的天猫“双十一”销售额已达到912.17亿元,超过去年同日的571亿元。
我注意到两点:一是,这900多亿中,广东成交额达93亿,高居榜首。这不仅说明广东人相对较富裕,广东的互联网相对更发达,而且显示了网购的极大优越性:要知道,占地利的广东人去香港澳门“扫货”本是最方便、成了习惯的呀。但再方便也不如网购快递到家门口方便!
二是,农村淘宝店也加入了“双十一”购物节大潮。据悉,过去一年时间网购店已在全国27个省份的6000多个村庄落地。马云建设“千县万家”农村淘宝店的计划肯定可以实现。其意义我以前在博文中讲过,不再重复。
敏感的媒体人都在观察“双十一”现象,适逢12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头条就是专题《直击支付宝后台:九百亿如何翻滚》,主要探讨“这样一个连续七年的狂欢节,究竟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什么”。我也赞成《环球时报》的社评《“双11”凸显了社会动力机制的嬗变》2015-11-1118:39,对购物节宏观意义的以下分析:
中国社会的动力机制在出现嬗变。过去,中国的“大项目”和“大运动”都是由体制推动的。如今在“体制”之外,市场具有了强大的动员力和协调力。有些事情体制未必能做到或做好,但市场却能把它做得有声有色。比如“双11”,完全通过市场力量的打造,浑然天成,且看上去后劲十足。这件事如果从一开始就由官方力量推动,大概成不了今天的样子。绝大多数“沾网”的事情,国有的少有竞争过民营的。这与互联网内在的自由属性大概有关。国有的力量难免染上些官僚主义的东西,到了所有人只剩下个“网民”身份、甚至很多成员只是个ID的互联网上,就多少有些不适应。
“双11”所展示的新动力机制与原有以体制为中心的动力机制是平行或交叉关系,而不太像是环绕体制的卫星。这其实是中国改革带来的社会深层变化。这些变化或许是中国社会多元化的真正基础。
这是对市场自发能量和所谓“体制外”的创造创新能力的认可与赞赏。与李克强总理的立场保持一致嘛(李克强办公室对“双十一”祝贺之词,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重复了)。
网购对中国经济提振内需,保持健康平稳地发展,意义尤其重大。美日等发达国家,国内消费占经济总量的七成以上,而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外贸、投资和内需),内需占比严重不足。改变这一局面,当然首先要让民众基于健全的社保制度敢于消费,并且增长收入有钱消费,但购物条件也很重要。
比如为达到促进国内消费的目标,交通与物流等硬件软件条件要大力改善,金融垄断与管制必须放松,诸如此类,必然会促进中国的社会经济秩序结构发生必然的变化。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