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审应该“干什么评什么”吗?

2015年12月05日10:37  新闻专栏  作者:晏扬  
职称评审制度遭舆论诟病久矣 职称评审制度遭舆论诟病久矣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晏扬

  日前,人社部、卫计委联合下发指导意见,明确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人员在职称评审时,外语成绩可不作为申报条件,在论文、科研方面也不作硬性规定。指导意见强调,各地的职称评审指标要“接地气”,紧贴基层工作实际,实现“干什么评什么”,避免职称评审与实际工作“两张皮”。

  职称外语考试遭舆论诟病久矣,职称评审与实际工作“两张皮”久矣。人社部、卫计委下发指导意见,向现行职称评审两大条件——外语成绩和科研论文开刀,是务实之举,也是双赢之举,有利于释放基层医疗工作的活力,既是基层医务人员的福音,也是广大患者的福音。

  外语说起来很重要,其实只是对有些职业、岗位很重要,而对有些职业、岗位则不重要,甚至根本派不上用场。比如教中文、教体育的老师,在基层从事农业、林业工作的人,还有此次改革惠及的人群——基层医务人员,他们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外语,但晋升职称却要考外语,外语通不过就不能晋升职称,这是何等怪异乃至荒谬之事。

  基层医务人员平时的工作,主要是为患者提供临床服务,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不需要从事创新性临床和医学研究,工作中用不上外语,也无须撰写科研论文。对他们而言,晋升职称考外语、看论文不仅勉为其难,而且相当不公平,不知有多少临床经验丰富、深受患者喜爱的基层医务人员,被卡在外语和论文上而不能晋升职称。

  更重要的是,当职称评审与实际工作“两张皮”,当基层医务人员苦苦为考外语、写论文而奋斗,势必会影响他们平时的临床服务,这对于患者显然不是好事。

  或许正是着眼于这样的矛盾和困境,人社部、卫计委才下发指导意见,要求职称评审紧贴基层工作实际,“干什么评什么”。从考外语改为考临床能力、实践经验,从“论文导向”转为“能力业绩导向”,有利于引导基层医务人员注重临床水平、注重服务质量、注重工作业绩;把基层医务人员从外语、论文两把“枷锁”中解脱出来,有利于释放基层医疗工作的活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干什么评什么”,职称评审本该如此,早该如此。

  实际上,不仅基层医务人员,其他很多职业、岗位的职称评审,也急需从外语、论文两把“枷锁”中解脱出来。比如中小学老师,他们的工作价值体现在教书育人上,课讲得好不好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发表论文,则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当然,对于专门从事科研的人而言,论文是研究成果的体现,理应成为晋升职称的“砝码”;而外语对有些职业、岗位的确很重要,考试可以“倒逼”从业者提高外语水平,

  所以,职称评审该不该考外语、看论文,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为此,最好的办法是推行职称评审“分类改革”,即针对不同行业、职业、岗位设置不同的评审指标,有的需要考外语、看论文,有的则坚决取消。即使需要考外语、看论文,也可进一步细分,有的要求高、难度大,有的要求低、难度小。

  这样的“分类改革”,应该是未来职称评审改革的方向,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二是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职称 外语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