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久久
真是对不住大家,好像每次岛妹一出场,都不是好事。
大家应该都已经知道了这个坏消息。今天,美国南加州的圣贝纳迪诺市发生了大规模的枪击事件,目前已经至少造成了14人死亡,17人受伤。
记得岛妹一个多月前写俄勒冈州校园枪击案时,曾经向大家描述了一个悲伤、沮丧又愤怒的奥巴马:他在声明中使用“惯例”一词,来形容美国社会不断发生的枪击事件、枪击事件之后媒体的相似报道以及他本人呼吁控枪的反复表态。他无奈地说,希望在总统任期结束前不必再发表类似的讲话、不必再向枪击案受害者致哀,但多年的总统工作经验告诉他,现在没有办法做出这样的许诺。
真被自己说中了!今天,奥巴马不得不再一次,擦擦脸上的灰和土,强忍内心漫过太平洋的哀伤,去面对又一次悲伤而愤怒的大众,对在他任期里已经不知道是发生了多少次的枪击事件,做出一个总统应有的表态。
但是这一次,情况稍稍不同。他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采访时,特意提及了一个词“恐怖主义”(terrorism)。他说:“对于那些担忧恐怖主义的人来说,有的人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有一个‘禁飞名单’,但被禁止乘坐飞机的这些人仍然可以去购买枪支……”
困惑
其实,奥巴马说了什么并不重要(因为说了也不管用),重要的是,他专门针对担忧恐怖袭击的美国人,说了一段话。
可见,总统先生已经意识到了,在这时候发生大规模的枪击事件,挑动了美国社会最脆弱的一根神经:恐怖袭击。
咦,等等,岛妹好像狠狠抽了自己一巴掌!在10月那篇关于俄勒冈州枪击案的稿子里,岛妹写了美国社会最脆弱的一根神经是“枪支管控”。现在回过头去看,真是图样图森破!请原谅那时刚到美国未满百日、懵懂无知的岛妹吧!枪支管控或许是美国社会最有争议性的话题,但恐怖袭击才真是人人闻之色变的伤口啊!
南加州枪击事件发生后,所有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是恐怖袭击吗?”
虽然美国FBI发言人很快开腔表示,这起枪击案无法判定是否为恐怖袭击,虽然美国媒体在事发后非常“讲政治”地没有往恐怖袭击方面刻意引导;虽然一直到岛妹写稿的现在,凌晨6点,嫌疑人动机还是不明,但依然无法掩盖一个事实:这次大规模枪击事件的确不同寻常,甚至可以说非常罕见,这些不同寻常的细节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恐怖袭击。
1. 从伤亡上来看,这是美国现代历史上死伤最严重的大规模枪击案之一,更是自2012年康涅狄格州纽敦市枪击案之后最严重的一次。2012年12月14日,康涅狄格州纽敦市的一所小学里,发生了大规模枪击事件,造成至少28人死亡。
2. 从行凶人数上来看,最初估计有三名嫌疑犯,后来击毙了两名,抓了一名(新闻报道后来不再谈论这名嫌疑人,据报道,是名穆斯林)。被击毙的两名嫌疑犯,一男一女,是夫妻或者情侣。具体身份按下不表,先看看作案人数。CNN认为这次枪击事件“历史罕见”,就是基于凶手人数和历史数据的对比,因为美国大规模枪击事件很少涉及多个枪手,在美国历史上死伤最惨重的28起枪击事件中,超过1名枪手的情况只出现过两次,这是第三次。
3. 从作案工具上来看,这些枪手都是有备有来的,他们携带的不是美国普通居民家中常备的手枪,而是长枪AK-47,杀伤性强大的轻武器,没错,这种武器上次还出现在巴黎和马里。有消息称他们还穿了防弹衣,戴头罩。
甚至有执法官员很隐晦地表示,涉及多个枪手意味着有更高层次的周密计划,“他们来时就准备好了他们要做的事,好像是在执行任务。”
民怨
信息一披露,社交媒体上自然是炸开了锅,大家对于官方含糊的表态并不买账。看看老外网友怎么发牢骚吧:
“为什么大规模枪击不算是恐怖袭击?”
“不管如何,任何生命被杀都是恐怖袭击。”
“恐怖主义对我们国家来说并不新鲜,新鲜的是我们的领导人选择忽视恐怖主义,而非积极地战胜恐怖主义。”
“我感到很悲伤,美国政府还没正式把圣贝纳迪诺定性为恐怖袭击。”
“明天媒体会向我们所有人灌输,凶手是热爱和平的穆斯林,这只是工作场所的暴力事件,而并非恐怖主义。”
……
民众抱怨连连,ISIS也没有出来认账,可能最终顶不住了,加州警方在晚些时候终于松了口风,称这起枪击事件属于本土恐怖袭击。恐怖袭击还分本土和国外?
啪啪啪,马上又被无处不在的群众们打脸了。推特上,一位美国小妹愤然发帖表示:不管是本土恐怖袭击还是国外恐怖袭击,都是恐怖袭击。今天,就是有14人在美国国土上被恐怖分子杀害了!
警戒
作为歪果仁,你们是不是都想问:在美国定性一起恐怖袭击真有这么难吗?!
真的!因为谁都不愿承担,也无法承担拨弄美国社会这根“恐怖袭击”脆弱神经的后果。
巴黎暴恐事件,再一次触动了美国人对恐怖袭击的回忆,他们变得比法国人更加紧张、更加敏感。有媒体称,“法国暴恐对美国人而言,就好像911事件又重来了一遍”。
法国暴恐事件后,纽约市警察局曾称ISIS发布了一段威胁纽约的视频。于是,纽约市长出面给民众们打气,鼓励纽约市民保持正常生活:“纽约市民不会被吓倒。我们知道这是恐怖分子恐吓我们的目的:扰乱我们的民主社会。我们不会让他们如愿的。”
口号喊得很响,但对于恐怖袭击的恐慌情绪,真的没有影响到美国社会吗?
11月19日,美众议院投票,以“压倒性”票数,289:137,通过了暂停接收叙利亚和伊拉克难民的法案。这个法案要求FBI确认每名来美国避难的叙利亚和伊拉克难民的背景信息,要求国土安全部和情报部门确保这些难民对美国的安全没有威胁。
此前,美国各州已经拉开“反恐警戒”,包括德克萨斯州、佐治亚州、密歇根州和马塞诸塞州等超过半数的美国州长相继表态拒绝接收叙利亚难民。
看,为了人身安全和国土安全,他们背叛了美国宣扬的价值观。
恐慌
除了这些大事,岛妹身边发生的一些小细节,也是让人分分钟感受到目前美国社会弥漫着的恐慌情绪。
法国暴恐事件发生后的一周内,旧金山一所美法国际学校操场墙壁上发现涂鸦图案,这个图案被怀疑是ISIS的旗帜图案。就因为这一个图案,学校加大了安保力度。
黑色星期五,听闻岛妹要去购物“血拼”,好几位美国朋友苦心相劝:别往人多的地方跑,老实待在家里网购。不听话的岛妹跑出去一看,果然,中国朋友和印度朋友占领了实体店,美国白人面孔少之又少。一天之后,数据就出来了,全美实体店零售销售额同比下滑了10%。
这个数据或许还不够有说服力。看看高大上的FBI的数据吧。FBI有一个全国即时犯罪背景审查系统(National Instant Criminal Background Check System),虽然广受诟病,但也被认为是显示美国社会购枪意向的一个重要数据。因为,在美国购枪需要提供购枪人的相关信息,通过这个系统进行犯罪背景审查。
这个系统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月,FBI共受理了2243030起背景审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尤其在“黑色星期五”这天,受理了185345起背景审查,约每秒受理两起审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创下记录,成为该系统自设立起受理审查数最多的单日。
而且,全美约40%的枪支交易是通过无售枪许可证的卖家进行,因此这个系统的数据很可能低估了枪支的交易量。
纽约时报网站援引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枪支政策与研究中心的联合主任乔恩·维尼克的观点,称枪支销量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大众对于日日发生暴力事件的恐慌。
看来,在对枪支管控进行探讨和纠结的同时,美国社会或许也应该多花点时间想想,如何进行社会情绪的管理和调节。社会情绪一但失调,各种顽疾新症恐怕就又要跳出来了。
还是FBI的数据——2014年度仇恨犯罪报告。仇恨犯罪,是指由于对某一特定社会群组成员的偏见或仇恨而引发的犯罪行为,动机包括种族、宗教、性倾向、身心障碍、族群等等。
这份报告的数据显示,美国去年近三分之二的仇恨犯罪和种族、宗教相关。有16.3%的犯罪活动是针对伊斯兰(穆斯林),高于2013年的比例(13.7%)。
已经出现了一些极端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案例。有2名男子,准备从芝加哥飞往费城,登机前用阿拉伯语互相交谈,结果被群众们举报了,称害怕和他们同机。无辜的两人莫名被盘问了许久,才摆脱嫌疑,顺利登机。
巴黎恐怖袭击第二天,美国各地都有民众自发手拿蜡烛在特定地点进行悼念。他们唱起法国国歌《马赛曲》,表达同法国团结一致反恐的决心。有评论称,911事件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让他们将对恐怖袭击遇难者的悼念变成了一个惯例。
希望成为惯例的,只有悼念,而非恐慌。
(发自美国加州。本文为“侠客岛”独家授权海外网发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