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专题 > 正文

《中国财经报道》守望财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10:45 中国财经报道
《中国财经报道》守望财经

中国财经报道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在中央电视台17层的一间办公室里,记者找到了制片人姜诗明。从上午9点一直到中午12点半,整整3个半小时,他一直在主持《中国财经报道》选题会。这是“五一”前夕最后一次选题会。

  主编、记者们报着一个个选题,姜诗明时而倾听着,时而提问,时而又像剥笋似地把选题一层层“剥开”,比如他问道,煤电紧张的局面今年夏天会不会有改观,去年义乌停
点电十天,九江电厂电煤告急的情况,今年会不会重演?旅游业的明折暗扣中的“潜规则”和法律边界在哪?还有,现在房价几乎成为一个政治问题,在高房价谜局中, 到底有多少只”看不见的手?”等等。在激情和理性之间,他与主编和记者们不断碰撞着。他对在场旁听的《中国广播影视》记者说,“当然,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关注正在发生的经济热点,并从中寻找切入点,提出问题,和观众一起去寻找答案,不断的打开问号,一起去判断。也许这就是《中国财经报道》想做的事情。”

  目前,央视二套每周播出5期《中国财经报道》节目,每期20分钟。而整个栏目只有三十多人,显然人手并不多。

  从1996年7月1日《中国财经报道》正式推出算起,快9年了,姜诗明一直担任该栏目制片人。业内人士称,在央视,一个栏目能够坚持5年,已属不易,《中国财经报道》竟然“存活”9年,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尤其是,在电视节目越来越娱乐化和大众化时代,《中国财经报道》至今能够坚守“地道”的财经新闻报道,在业界算不上是个奇迹,至少也是个异数。

  不过,用姜诗明的话来说,在这9年当中,他已记不清栏目到底换过多少人员,又改版过多少回,他有过欢乐,也有过困惑、痛苦,甚至在采访过程中,他毫不隐晦地告诉记者,《中国财经报道》曾吃过两次黄牌,“算是幸运,终于活下来了。”

  据了解,目前《中国财经报道》的收视率和运营状况正处于上升阶段,2005年第一季度平均收视率已超过0.1%,广告收入同比增长了120%。投入产出比接近1:3,应该说,作为一档财经类电视节目,这已是很不错的“战绩”,但姜诗明似乎很清醒,他对记者说,“尽管如此,我们不敢懈怠,在经济频道提出的‘收视率、收益率、影响力’目标下,我们一直有压力。”

  追踪财经时代

  如果回溯中国电视财经栏目历史,《经济半小时》也许最为“悠久”。《经济半小时》创办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是一档经济信息类栏目。但有关专家认为,上个世纪90年代的“股票热”使得中国的电视媒体开始专注于财经领域。几千万股民不满足于在家与证券大厅的路上来回奔波炒股,如果手拿摇控器,在电视屏幕上就能获得股票买卖信息,不啻省去了许多时间和气力。于是,电视证券节目应运而生,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电视台纷纷创办证券栏目,再由证券栏目衍生出与之相关的财经栏目乃至经济频道。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推出了证券财经栏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激烈的竞争,很多以财经为名义栏目要不偃旗息鼓,要不改弦更张。

  《中国财经报道》是较早创办的电视财经新闻栏目之一。最初栏目名称叫《财经报道》,每天早、中、晚、夜在二套滚动播出四档,定位为“准确把握中国市场脉搏,及时扫描全球财经动态”,以满足受众对财经资讯的渴求。姜诗明说,“那是一个财经资讯稀缺的年代,由于它依托央视这个平台,权威快捷,它一推出便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但随着经济生活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加上财经类纸媒体疾速扩张,财经资讯不再成为稀缺资源,汹涌而来的财经信息突然让受众目不暇接,束手无从。很显然,资讯类财经新闻已不能满足相当一部分受众的要求,在经济频道总体规划下,《中国财经报道》及时调整栏目定位,从“财经新闻栏目”转型为“经济资讯专题深度分析栏目”,重点着力于宏观经济领域以及金融、汽车、电信、房地产等专业市场的热点事件解读和深度分析,并引入了“财经评论员”的全新概念,

  实际上,在此之前,《中国财经报道》已经关注财经新闻的深度报道,比如,2000年,亿安科技曾创下了126.31元的股市天价,与清华大学合作的概念再加上所谓“市梦率”的鼓噪,亿安科技俨然成了高科技上市公司的典范。在一片欢呼声中,《中国财经报道》并没有跟风,十分冷静,及时制作了《亿安科技:沪深股市的一道风景》等一系列报道,巧妙地提醒投资者,小心陷阱。并揭穿了子虚乌有的“亿安科技与清华大学合作碳纳米高科技”。节目播出后,立刻引起轰动。

  “质疑不是目的,我们想通过上市公司个案引发人们对整个经济生活中投资理念的思考。”姜诗明说。

  随后,《中国财经报道》暗访兰州证券黑市、追踪胜利股份股权之争,2001年,追踪银广夏事件,并从这一事件中将新闻触角进一步引伸、拓展,这一系列动作使得《中国财经报道》在电视财经类栏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而最让业界称道的是,作为央视经济频道的年度大制作——“CCTV中国经济年度报告”,从2001年开始,“报告”由《中国财经报道》主力担纲。如今,一谈起这个“报告”,主创人员依然兴奋不已,栏目组成员刘娜告诉《中国广播影视》记者,从创意到组织实施,直至最后完成,一般要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制作和打磨,“因为这是对上年度中国经济进行全方位盘点,属‘大片’,既要符合电视特征,饱满激情,又不能失去宏观视角、理性分析。”因此,在盘点中,《中国财经报道》邀请一批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权威经济部门的官员参与其中,如邱晓华、樊纲、李强、陈锡文、龙永图、姚景源、刘伟、胡鞍钢等,并让他们担任评论员。“CCTV中国经济年度报告”已成为CCTV经济频道每年“经济元旦”的品牌节目。

  今年元旦播出的“CCTV2004中国经济年度报告”,《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更是大胆创意,他们用黄、红、黑、绿和蓝五种色彩作为主调,形象地诠释了2004年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既有金黄色丰收的喜悦,也有红色的活力和预警,有黑色的忧患和冷静,有绿色的和谐的期盼,更有蔚蓝的畅想,节目在2005年元旦期间播出后,有关人士认为,用电视化手段如此形象而理性地阐释和聚焦中国经济,无论从节目形态还是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个“报告”都有不同反响之处,这是“用感性的色彩书写的一份理性的大众化的经济报告”,是电视化的中国经济的“蓝皮书”。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

  坚守business

  “不过,在收视率为王的电视时代,《中国财经报道》也有不少困惑,是一味追求收视率,还是做地道的财经节目,或者两者兼顾?”制片人姜诗明认为,当然,两者兼顾最好,但两者常常难以兼顾,片面地强调收视率,可能会牺牲掉财经品格,反之,固执地追求财经品格,又可能使收视率不会理想,“其实,我最看重的是到达率和影响力,并以此为基础,尽可能调动电视手段,提高收视率。毕竟电视是最大众化的媒介”

  在电视众多栏目中,财经栏目属于窄众栏目。据传媒学者喻国明调查,中国的财经新闻的受众群主要是城镇人群,即使在城镇,也仅有4.3%的受众关注财经新闻。因此,财经新闻属于窄众传播。若使财经新闻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两种出路:将财经新闻泛政治化、泛社会化、泛经济化和娱乐化;或者追求财经新闻的细化、专业化,以强调服务性。

  而对于《中国财经报道》来说,他们追求更多的是后者,认为这样才更能接近财经栏目的核心定位,才会是地道的财经节目,用该栏目制片人姜诗明的话来说,那就是:“专业化的市场眼光,大众化的形象解读。”

  姜诗明还特意用英文对“财经”二字作了解析,《中国财经报道》中的“财经”既不是economy——广义上的经济,也不是狭义上的stock(股票、证券)、finance(金融),而是business。我们栏目“财经”二字的英文就是用了这个单词。什么是business呢?business有生意、交易、平台、公平等多种释意,更有意味的是business还有责任的意思,这些释意正好与《中国财经报道》的追求和定位相吻合。

  2003年,《中国财经报道》曾面临过生死考验,栏目受到了台里的黄牌警告。因为央视严格实行了节目末位淘汰制,这之中,栏目的收视率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中国财经报道》属于二套经济频道里的一档栏目,而在二套节目中,却有着像《开心词典》、《幸运52》、《6+1》等娱乐类栏目,这些栏目一直人气很旺,显然,相对较为“专业”的《中国财经报道》在收视率考核方面不是对手。目前经济频道是节目兼容并包,既有资讯类财经栏目,又有生活服务节目、娱乐益智栏目,还有相对专业的财经栏目,说明经济频道在栏目设置方面已经充分考虑到各栏目之间成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姜诗明说“也许这是《中国财经报道》还能够‘存活’的一个理由吧。但‘黄牌’,也让我们更清醒的认识到,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电视就是电视。”

  而让《中国财经报道》感到欣慰的是,据央视咨询公司2004年在全国观众所关注的经济(财经)类节目专项调查中,95.85%被调查观众表示收看过这个栏目。更让制片人高兴的是,目前《中国财经报道》的广告稳步增长,而且大都是高端客户,比如上海大众、瑞士信贷银行等著名品牌企业,“从定位角度来说,如果有一天栏目都是二锅头之类的广告,那么《中国财经报道》就真的有问题了。因为,这类广告诉求对象应该不是我们栏目的主要目标受众。”姜诗明半开玩笑地说。

  难怪有关媒介人士评价说,该栏目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坚持自己的定位,不跟风,不浮躁,以独到的新闻视角进行专业分析。新华网、新浪网、《经济日报》等主流财经媒体,就经常全文转载《中国财经报道》播出的稿件。《经济日报》资深高级记者姜波对记者说:“财经一词,在字典里都找不到准确的定义。相对报纸来说,电视财经报道,更困难了。我很欣赏他们这种有点理想主义色彩地坚持。也许正因为此,这个栏目在业界才能有这样的影响力。”

  当记者问到《中国财经报道》下一步如何展开新的探索和尝试时,“与观众一起打开问号”,姜诗明几乎不假思索如是回答。他说,“首先,要使栏目的功能定位和情感定位变得更加清晰,离生活更近。其实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对财富,每个人,每天都希望得到机会,抓住机遇,当然也要面对不少风险、疑惑、和陷阱。什么是机会?哪里有陷阱?是大家都要面对的问题,电视人也一样。那我们就一起寻找答案吧。”

  纵观上百个电视频道,在当今电视娱乐化的时代如何能把财经节目办好,是所有电视财经节目制作人不能回避的问题。要想制作出有影响力、有收益率,又有高收视率的电视财经节目,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姜诗明坦言,他们面前的路依然会有很多困难。“最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尽力去做。”

  链接:《中国财经报道》影响力节目扫描

  ·财经七日(1998):每周一次的多城市调查,较早采用了京、沪、粤三地电视台连线报道的形式。

  ·财经大盘点(1999年):对十余个国内外重点行业、领域的年度盘点,成为“中国经济年报道”的雏形。

  ·财经中国(2000年):采用纪录片手法,通过一年间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家国企、一个证券营业部的追踪采访,真实记录国家经济成长的点点滴滴,讲述在市场的起起落落中典型人物和命运。

  ·红色财经之旅(2001年):建党80周年,沿南、北两线追寻延安、井冈山等红色根据地当年创造性的金融实践活动,报道革命老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的历程。该节目是对“红色题材”财经节目的一次全新探索。

  ·每周调查(2001—2002年):与国家统计局景气监测中心联合,每周就一个经济热点对全国35个城市居民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持续两年的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独家数据,被经济类主流媒体争相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

  ·财经点击(2000年、2002年、2003年):以轻松、幽默的手法和语态点评国内外经济热点,创造了将看似不相关联的事件用同一关键词串联的节目新形态——“财经不仅可以好看,而且可以有趣!”

  ·聪明的生意(2004年):谁用智慧的杠杆撬开了财富的大门?市场机会如何成就一个产业?小生意蕴含着怎样的市场法则?14个普通人充满智慧的创业故事,在启发思维的同时,巧妙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中国经济年度报告(2001年—2004年):国内第一部完全用电视化手段制作的中国经济“蓝皮书”,连续四年在元旦之夜播出,突破了以往只有研究机构撰写经济报告的惯例。

  ·《中国MBA解密》(2005年):这是国内电视媒体首次把MBA教育当作一个经济现象,形象生动地展示我国MBA教育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轨迹、深刻分析MBA教育对经济的影响及其引发的市场机会,讲述了一个个被光环笼罩下的MBA的真实故事。

  ( 中国广播影视 江耀进)

  相关专题:央视《中国财经报道》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