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电影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18:15 新周刊 | |||||||||
田壮壮 不拍电影的10年,挺快乐 “那个时代文化非常繁荣、特别兴旺,有一种原始的力量。我觉得那个时期不能复制,不会再有了。张艺谋、陈凯歌?我至今也没有觉得他们做了什么对不起电影的事情。” 采访/陈艳涛 图/Fotoe
田壮壮,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78级学生。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与陈凯歌、张艺谋等人被称为“第五代”。与他声名更为显赫的同学相比,田壮壮的运气一直显得不佳,但日本评论家佐滕忠男称田壮壮为“当代中国最有才华、最杰出的电影导演”。1991年后,田壮壮似乎从电影界淡出了。2001年,田壮壮重拍了50年前费穆的《小城之春》,2003年拍了纪录片《茶马古道系列之德拉姆》,2005年执导的影片《棋圣吴清源》有望成为人物传记大片。有人说,田壮壮是第五代的最后防线。 《新周刊》:怎么看1980年代? 田壮壮:1980年代,我开始进入导演专业。那10年可能是我导演生涯最为忙碌的10年,所有时间都在拍戏,我的孩子出生时我都不在家里。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可能是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声誉最高的一段时间。 《新周刊》:第五代导演在1980年代的崛起,你认为当时具备什么样的土壤? 田壮壮: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天时是改革开放刚刚搞起来,感觉那时天一下子开了,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大量的好作品,包括诗歌、摄影、音乐、雕塑,都在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当时第四代也就比我们早三四年而已,他们出现在1970年代末,一起有一块创作的土壤。另外,这一代人有很多的社会阅历,拍电影时能够很快地运用它。当时的文化非常繁荣,特别兴旺,有一种原始的力量。我觉得那个时期不能复制,不会再有了。 《新周刊》:从1981年《红象》、1983年《九月》、1984年《猎场札撒》、1985年《盗马贼》和《鼓书艺人》、1987年《摇滚青年》、1988年《特别手术室》、1990年《大太监李莲英》到1991年《蓝风筝》,这10年中你所拍过的电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风格和类型跳跃? 田壮壮:那些电影分别出自昆明厂、西安厂、青年厂、北影厂。我想尝试不同的导演方式。 《新周刊》:1990年代的10年都没拍戏,有没有害怕或是寂寞? 田壮壮:反而不拍电影的这10年我觉得挺快乐的。1990年代以后,是中国电影比较烂的10年。千禧年之后才作了大幅度的调整。 《新周刊》:10年后再回来拍《小城之春》,感觉中国电影的氛围有没有什么改变? 田壮壮:有一些要变化的苗头,包括市场机制、审查机制也在不停调整。从2001年年底到今天,中国电影是比以前开放、宽松多了,但是本质上的东西并没有改变。 《新周刊》:这10年让你改变的是什么? 田壮壮:我觉得比以前纯粹了,对电影单纯了。以前拍电影老想实现一些东西,比如名利。现在没有了,觉得拍电影很安静,就是创造一个自己能够控制、能够把握的一个空间,然后去把自己心里喜欢的东西拍出来,这就够了。可能唯一一个要担心的东西就是不要给投资人带来损失。 《新周刊》:不变的是什么? 田壮壮:还是喜欢帮忙,喜欢掺和,喜欢电影圈子能热闹一点。 《新周刊》:今天的张艺谋在商业化上越来越成功,陈凯歌也开始温情。你怎么看他们的变化? 田壮壮:这样不好吗?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锐气肯定会越来越少,会有各种选择。我至今也没有觉得他们做了什么对不起电影的事情。电影就是超市,什么都会有。非要讨论商业不商业,没有必要,完全看个人喜好吧。 《新周刊》:你对今天的状态满意吗? 田壮壮:如果是物质上,我很不满意,很差。但对于电影来说,我很幸福,生活在这个圈子里,每天都有不同的让你兴奋的事情。 《新周刊》:你现在拍的电影是自己喜欢的吗? 田壮壮:是,《德拉姆》、《棋圣吴清源》都是。 《新周刊》:有人说你是第五代导演的最后防线,你如何看? 田壮壮:其实这种说法是害我,让我挺累的。我自己没有想那么多,没什么可防可守的。这种说法也让我挺惭愧挺难过,有一天我想挣点钱都不敢挣了。另外,我觉得商业比艺术难做。艺术是个人的,商业是一个团队的,要设计得非常精致,要引起整个社会关注,其实操作是很复杂的,而且商业上的风险更大。我生性淡漠、懒散,不愿意社交,或者是不愿意让别人去干涉我打造的东西,这些加在一起,造成了我现在的这种选择。性格决定命运吧,我已经这样了,反正都50多岁了,我不可能再改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