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远距离看“超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17:55 中国青年杂志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15万人参赛,至少54万人参与票决,最高的电视广告报价,热烈的媒体讨论,狂热的街头拉票,持续数月的“高 烧不断”,“超女”冠军李宇春最近还上了美国一周刊的封面……

  无论如何,对于全国各地的无数家庭来说,星期五晚8点半收看湖南卫视,看一群正当最好年龄的丫头现场PK,确 为2005年夏天娱乐界让人揪心的一件事情。

  “超级女声”,一档受英国“流行偶像”和“美国偶像”创意启发的本土电视选秀节目,“红”遍了全国,成为人们 津津乐道的谈资。凝聚了超人气的“超女”诞生,迅速成为“注意力经济”的代名词,与之大行其道的则有“PK”一词(英 文“PlayerKill”的缩写,原指游戏玩家之间的打斗)。

  2003年,湖南卫视娱乐频道为对抗湖南经视之节目“绝对男人”,炮制出了“

超级男声”。一年后,该节目正式 演化成“超级女声”上演,首届比赛决出前三名“超女”,分别为:安又琪、王和张含韵。

  2005年,“超级女声”梅开二度,先由各个分赛区决出50强、20强、10强、5强,最后决出2~3名优秀 选手参加总决赛。10强赛开始后,通过“10进8”“8进6”“6进5”“5进3”等一系列比赛程式,最终决出了李宇 春、周笔畅、张靓颖三人分别为冠军、亚军与季军。

  此次比赛,设有三重评委:专业评委、现场大众评委与场外短信支持。担任过专业评委者有夏青、黑楠、柯以敏、何 炅、常宽等人;现场大众评委则为曾是“超级女声”比赛的参赛者;而场外大众评委是所有收看“超级女声”节目,并自发短 信支持自己偶像的观众。一时间,“超级女声”火暴异常,参与者日众,遂风波四起,毁誉交加。这档由湖南卫视主办、上海 天娱传媒有限公司运作,“蒙牛”冠名的娱乐节目,在成为中国电视节目收视冠军的同时,也从一个一般性的娱乐事件演变成 了很有影响的社会事件。

  有人评论说,“‘超级女声’是一架巨大的梦想

发动机,也是一架巨大的梦想破坏机。”的确,“超级女声”牵动了 太多人的心思,俨然就是一台疯狂运转的榨汁机,几乎耗尽“粉丝”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而且不管你承不承认,它事实 上已经演变成了一场狂欢。

  一个节目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什么人们会对它持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它和青少年之间到底 存在着怎样的关联?我们如何面对“后超女”?……如果我们像古希腊那位四张脸的雅努斯一样,远距离审视先前所发生的这 一切,也许,会有所发现。

  它到底触碰了人们的哪根神经?它迎合了大众内心里什么样的欲望?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文-吴志翔

  媒体“三碰头”:电视娱乐“劲风”、网络发言“雨暴”、手机短信“狂潮”

  “超级女声”已经迅速成为传奇。一时间,人与人之间见面打招呼的方式都变成:“你看‘超女’了吗?”“你支持 谁啊?”

  一场电视选秀活动,怎么就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这究意是怎么回事?这被引爆的狂欢,到底是一个审美的高潮还是 一场审丑的高烧?

  差不多同一段时间,台风甚嚣尘上,频频肆虐为祸。这种自然现象不太好预测,有时明明来势凶猛,却会在半道减弱 。而如果台风来袭,加上暴雨倾盆,又时逢天文大潮,则可以造成极大的破坏力,人们习惯于把这种现象称为风、暴、潮“三 碰头”。也许不是太恰当,但面对“超女”这一文化现象,我联想到了媒体的“三碰头”:电视媒体的娱乐“劲风”、网络媒 体的发言“雨暴”、手机媒体的短信“狂潮”。几种大众传媒力量同时作用,互相激荡,影响力何等惊人!

  但这样的理解还是肤浅的,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偏偏是“超女”占尽风光,而不是别的哪一档互动、娱乐、选秀节目。 纯粹从商业操作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文化现象也不能很好解释,因为重要的是得弄明白,为什么如此这般的商业操作能够大获成 功?它到底触碰了人们的哪根神经?它迎合了大众内心里什么样的欲望?

  从独断时代,到裁判时代,再到自决时代

  我有一个观点:广义的审美判断,已经从“大祭司——牧师”独断时代,过渡到“哲学家——艺术家”裁判时代,又 过渡到了“设计师——平民”自决时代。也即从“传递永恒神意”到“天才替自然立法”,直至“设计师服务和自我表演”, 至少这一趋势在不断加强。“超女”选秀活动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这个大趋势,在“海选”阶段做足了文章,不设“门槛”,不 需要任何条件,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主角。记得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先生 说过,今天的传媒不再是要塑造英雄,而是要让人去寻找自我。既然如此,参与者自身的形象、唱功不一定要符合那终极的神 灵般的“完善”,不一定要拥有构成美的绝对要素;评判的标准也不一定由裁判来设定,裁判权其实就是一种特权甚至威权, 完全有可能站在“大众”的对立面(观众对裁判的不满如此强烈,双方的对峙甚至使得其中一位裁判不得不黯然退出);在这 个时代,真正的偶像都是“自我”的投射,是来自于“我们”,由“我们”自身来造就、来选定的。

  诚然,在万众的欢呼声中,在巨大体育场的点点荧光闪烁之中,传统方式产生的娱乐明星们依然不乏魅力。但他们却 如米兰·昆德拉所说,“他们的形象投影在巨大的银幕上,人人可以从远处看到,人人崇拜,人人无法接近。”这些明星作为 一个“既成品”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他们是“他们”,不是“我们”,是与自己无甚关联的商业机器运作、全面包装的结果。 他们是终端产品,你只能体验到“消费”的乐趣,却感觉不到“创造”的快感。而“超女”完全与之不同,其之所以超人气, 就在于每一个参与“超女”评选的孩子,都是名副其实的nobody(小人物),差不多都是一张白纸,而且就生活在我们 中间。突然有一天,她们从我们中间脱颖而出,倾情参与,深度卷入以后,这张白纸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丑小鸭变成了白 天鹅,泥巴块变成了陶瓷艺术。就这样,在现场直播的状态下,在双手摁键的动作下,大众与市场的无形之手共同合力,把一 个谁也不知的nobody,缔造成了一个无人不晓的somebody!

  一个明星制造的DIY过程,所有参与者都能从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卢梭有言,“青少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期。”如果说“粉丝”们对于影视巨星的追逐和痴迷,有一部分原因是 为了能够享受站在某一面“旗帜”之下的荣耀,得到因崇拜而生的自豪感,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和“攀附性的虚荣”的 话,那么,他们对于“超女”的热爱则可视为寻求自我身份的确认,从这种集团性的狂欢中见证自身的力量感。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几乎以为自己实现了对于等级秩序、精英审美标准的颠覆。“狂欢节没有演员和观众的分工。”从本质上说,“超女” 狂欢节上,没有袖手旁观者。

  互动式的传媒手段使得人们的选择成为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发手机短信给自己喜欢的人投票,更具一种平等 性,更多一些裁决欲,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决定某位偶像是继续存在还是消失,从而也凸显了参与者的话语权,强化了其审美 判断上的自觉性和决断力。传媒理论大师麦克卢汉有句名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当无数个参与者通过手机这一私人传媒 ,把自己联缀到大众传媒的场域之中,这是一次个体生命感令人晕眩的延伸,他(她)的“自我”仿佛得到了繁殖,与更大的 世界之间建立起了一个链接,生命因此腾起一朵小小的浪花。这的确是一个迷人的过程。

  因此,如果再继续追究下去,人们以如此饱满的激情投身其中,应该还存在某种摆脱孤独的冲动。在一样的欢笑、哭 泣和尖叫构成的“噪声场”中,在收看同一节目无形中建构起来的“话语场”中,在为支持某位偶像而在空中无比忙碌的手机 短信“电磁场”中,他们体验到了共同的“在场”感,他们感到自己并不是一个无依无靠的个体,在一个趣味相投的圈子里、 在情感意向一致的现场、在一个感染力很强的共同体中,他们的个体边界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从而在内心产生安全感和 满足感。

  “超女”节目场内场外的主角都是女性

  在“超女”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位在男人眼里根本不漂亮的李宇春,在短信投票中所获得的绝对优势。她的歌 甚至也绝不能算唱得很好。她很瘦,身材绝非凹凸有致,既不亭亭玉立,也不娇小玲珑。那么,她的魅力何在?在对她的认同 上,观众中间的争论也无比惨烈,赞之者奉若天仙女,贬之者斥其一无是处。但李宇春的身上确有一种自信、超然的气质,其 酷似男孩子的身形、面容、举手投足和神态更让人倾倒。也就是说,她显得相当中性化,混杂了男性的磊落潇洒气质与女性的 干净清爽味道,因而她得到的最多评价是“青春”“阳光”“帅气”“干净”、“率真”。还有一位得票数同样惊人的周笔畅 ,也像个小男孩,具有一种“中性之美”,有一种迥异于传统美人规范和条例的异质性,天生结构清晰、特征鲜明的卡通风格 。在传统的审美观里,她们虽然不见得会被判定为“丑”,但肯定会显得有些“怪”,而与“美”绝对无缘。可是今天,“美 ”这个概念在她们这里被改写了,经典的、精英化的审美判断受到了挑战。

  总是在说“超女偶像”是“自我”的投射,然而是哪些人的“自我”?当然是同一性别的女性。男人不可能从“超女 ”身上确证自我。他们始终坚持着男性化的注视方式,也就是静观和欣赏呈现于传媒中的视觉图像。传统意义上男性眼里的感 性偶像是如何的呢?比如有位影迷为当红明星刘亦菲18岁生日献上一首赋:“荆楚佳人,银都新宠,柳眉星目,粉面樱唇, 沉鱼落雁,羞花闭月,语嫣之温婉,联慧秀雅,龙儿之高洁,清丽脱俗,玉洁冰清,众佳丽之花魁……”这里主要仍然是一个 男孩对一个漂亮女孩的身体崇拜,沿袭着千百年来男人“看”女人的审美眼光,永远都逃不出那些陈词老调。可是他们很快发 现,“超女”节目场内场外的主角都是女性。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选美”活动,受到狂热追逐的人并非仅仅以身材容貌取胜 ,不是作为男性欲望对象存在的身体偶像和性感符号。有的人很漂亮,极具可看性,可是早早就被淘汰了,而具有一种迥异于 传统美人规范的人得到的支持率遥遥领先。因为,迷恋于静观的男士根本产生不了要为某一位选手发短信的冲动。

  这是一种“女选”而非“选女”,“爱你就等于爱自己”

  真正让人感到震撼的是女性网友们对于“超女”的疯狂追捧。这一“民选”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同时也是一种“女选 ”而非“选女”,投票者中女性居多。她们不会有男人那种使双方疏离开来的赏玩心态,不会有将对方物化以供视觉消费的企 图,不会关心什么“柳眉星目粉面樱唇”,什么玲珑曲线妩媚多姿。女性的身体审美感觉与男性视角是很难重叠的。她们并不 像男人那样欣赏娇柔美艳性感风骚的女性视觉形象。她们更看重女性身体所承载着的一种超越性别消费的独特个性和气质。而 李宇春的表现正好符合她们的取向。她们打破了大众传媒一贯迎合男性的视觉霸权,把男性眼里最有价值的娇俏可人、美丽性 感等搁置一边。“超女”不等于美女。“身体”在她们这里不是狭隘的性感或身材容貌,即不仅仅是作为欲望的对象而存在。 她们把自己化身为支持的“超女”,她们把“超女”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看成自己的一个影像或镜像,在“超女”映像那里 ,投射了她们的欲望或梦想、青春和激情。她们与“超女”血肉相连。“超女”成为与自我高度融合的一个共享角色。她们不 止是在静观一个对象,对她们来说,“爱你就等于爱自己”……

  理所当然,她们为各自的偶像展开了肉搏。她们又哭又笑又吐又闹!是谁的眼泪在飞?是她们,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唾 沫横飞高喊偶像的名字。是谁的嗓子哑了?是她们,中了癔症一般声嘶力竭根本不考虑仪态和风度。她们从南跟到北、从东追 到西,她们想上天旺人气入地拉选票,真可谓激情滔天,汹涌澎湃。她们早已把自身幻化为心目中的偶像,是客观化的自我, 当偶像获胜时她们欢呼,当偶像黯然离场时,她们心魂俱碎痛哭流涕。

  应当看到,在“超级女声”这场娱乐秀中,是女人自己在表演、在选择、在想唱就唱自我欣赏,而不是男人在决定、 主宰、控制、挑选女人。当然,我们不要忘了,这种“偶像的民选”和“审美暴动”更多的还停留在象征意义的层面上,大众 传媒视觉消费的惯性依然极具统治力。对于“超女”所带来的文化新质,我们只能表示审慎的乐观。

  一场集体狂欢,同时也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商业圈钱运动。

  “超级女声”产业链剖析

  文-薛丽娟

  作为一档电视娱乐节目,“超级女声”究竟如何在短时间内集聚了超人气和财气,成为2005年的娱乐大餐?

  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王柯曾言,“在我看来,‘超级女声’并不仅仅是一个活动。它是一个品牌。这个 品牌在电视媒介上体现出来的是电视节目,在唱片业中体现出来的是一张唱片,在演艺事业方面体现出来的是许多艺人”,“ 从电视节目、艺人合约到唱片、图书、网络等项目,都是整个‘超级女声’文化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则认为,“超级女声”综合运用并整合市场要素,打造了一条在目前中国传媒界比 较完整的传媒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使之突破了电视节目在收视率和广告之间赢利的传统模式,创造性地制造了更多赢利点,而 且使各个赢利点环环相扣,互相增益。

  基本完整的传媒产业链诞生

  众所周知,中国电视节目的利润来源是广告,得到高额广告的主要办法是提高收视率。“高收视率=高广告额”,这 个等式一直是成立的。怎样使节目既叫好又叫座就成为众多媒体从业人员的主要思考问题。

  “超级女声”在品牌的商业化运作上是相当成功的。它以电视节目为起点和中心,众多增值产品、衍生产品相继跟进 ,环环相扣,相得益彰,从而使得一档电视节目的利润来源突破了广告的单点,形成了多点聚利的一条基本完整的传媒产业链 :节目制作方湖南卫视、独家代理湖南卫视广告业务的上市公司电广传媒、“超级女声”品牌拥有者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 节目冠名赞助商“蒙牛”集团,以及短信增值服务提供商“掌上灵通”、网络PK平台百度网、音像、出版、影视等文化领域 ……

  “‘超级女声’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模式。”一位节目制片人说。

  湖南卫视赚广告、短信收入

  湖南卫视的现金收益来自冠名广告、其他广告以及短信收入。第一财经日报曾作过统计,“超女”仅10强赛一场的 短信收入就超过1500万元人民币(10场大约有3000万),加上“蒙牛”1400万冠名广告和其他广告收入,“超 级女声”节目总收入当数以亿计。

  至于该台播出“超女”所赢得的品牌效应更多,高收视率提升了包括整个湖南卫视白天时段的广告报价收益。根据央 视索福瑞调查统计得出,“超级女声”白天时段收视份额最高值突破10%,居CSM31城市同时段播出节目收视份额第一 ,仅次于央视一套,排名全国第二,也是目前为止省级卫视最好的收视成绩。如此之高的收视率,自然吸引广告商蜂拥而上。 “超级女声”2005年度决赛的广告被抢定一空,15秒广告费高达11.25万元。

  天娱公司以品牌收益颠覆广告收入

  但最大赢家还是“超级女声”的品牌拥有者——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湖南广电集团全资控股,2004 年5月24日在上海注册成立)。公司董事长王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是‘超女’品牌的所有者,这个品牌现在值 几个亿。”

  王鹏说,由电视产生的广告收益并不是天娱传媒的着眼点,目前他已经根据“超级女声”短期内产生的“超级”效果 将其重点操作的领域放在了“超级女声”品牌延伸的产业链,上海天娱的定位已明确为一个集“影视制作、唱片发行、艺人经 纪以及演出策划”等为一体的商业模式。

  签约50名“超女”,“超女”三甲以一线女星代言广告价格成为产品代言人,组织“超女”十城市巡演,出“超女 ”唱片,推“超女”影视剧、图书……围绕着这些大红大紫的“超女”,天娱精心策划的文化增值之旅开始了。他们的收入将 反哺到明年的第三届“超级女声”中,将“超女”作为一个源源不断聚拢财富的品牌,长久地经营下去。

  “蒙牛”1亿砸出20亿

  作为国内乳品行业近几年高速成长起来的品牌,“蒙牛”在广告投放上的气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湖南卫视对“ 超级女声”最初的冠名标价仅为300万元,“蒙牛”一掷亿元重金拿下了冠名权和广告,做起了“蒙牛”和“超女”的宣传 推广,就在全国“想唱就唱”声一片时,“酸酸甜甜就是我”的“蒙牛”广告语也越打越响。“蒙牛”选择长沙、郑州、杭州 、成都和广州这五个赛区,正是要全面打赢这五大城市的销售战,这五大城市分别辐射了“蒙牛”的西南、华中、华东、华南 四大销售区域。

  虽然“蒙牛”集团的新闻发言官一直否认“蒙牛”品牌的迅速成长和“超级女声”有直接关系,但“蒙牛”乳业副总 裁孙先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蒙牛”得到的回报比预计的要好,“蒙牛”酸酸乳最初的日生产能力为2.5亿包, “超级女声”活动开始后20天,所有库存和当月产品均销售告罄,后来新增了两条生产线,仍然供不应求。

  “蒙牛”今年计划向市场投放的20亿袋印有“2005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产品,销售额应该在20亿元左右。

  “掌上灵通”捡到“超女”掉下的馅饼

  当“超女”被誉为“拇指创造的神话”时,拇指创造的经济神话也被广为传说。

  在主办方的精心策划下,电信服务提供商事实上已成为“超级女声”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想要留住她,就 用短信支持她!”让多少“粉丝”们热血沸腾去不停按动拇指。无形之中,“超女”本年度的短信收入就达到了3000万元 左右,由湖南卫视和负责此次短信投票平台的灵通网按一定比例分成。“掌上灵通”被认为捡到了“超女”掉下的馅饼,其在 纳斯达克的股价也出现了较大上涨。更重要的是,“掌上灵通”由此积累了大量的手机用户,都有可能转换成它的订阅产品用 户,而这才是其收入的大头。

  百度借“超女”坐收“渔人之利”

  此次“超级女声”动用了电视、电信和互联网三网结合的强大推动力。与“掌上灵通”接到天上掉的馅饼可媲美的是 百度坐收“渔人之利”,在“超女”比赛中,“平均每秒就有四个人同时在‘超级女声吧’发帖。”百度公关经理杨海俊表示 。“超级女声吧”由一位百度用户在2004年5月30日建立,随着本届“超女”渐入高潮,最后比赛的一个月中流量飙升 。

  文化领域掘金“后超女经济”

  音像领域出手最快,广东美卡文化音像有限公司以百万元版费拿下了“超女”所有音像制品的版权,“超级女声终极 PK”唱片9月1日在全国上市。而声称搜寻“落选超女”的飞乐唱片行动也迅速推出了广东“落选超女”邵雨涵首张专辑, 音像制造商已经把“超女”当作疲软唱片业的一针强心剂。

  与此同时,多家出版社也打起了“超女”的主意,争抢“超女”画册、“超女”书籍。其中动作最快者,莫过于中信 出版社在“超女”总决赛后一个星期即上市的《我为超女狂》一书。

  演出方面,天娱公司董事长王鹏透露,10月1日开始,十场“超女”巡回演唱会将在十大城市展开。

  同时,在演出和唱片制作间隙,影视剧投资方已经瞄准了关于“超女”的影视剧,而网络电影、网络动画也瞄准了“ 超女”。一向标新立异、领先时尚的广告界也早已把“超女”词汇放进了广告文本。

  产业链经营仍存挑战

  对“超级女声”的产业链,喻国明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在目前,湖南卫视此次通过“超级女声”节目整合的产业 链比任何一家媒体所作的同类整合都做得大,效果明显,整合了能整合的所有要素,包括当地主流媒体、网络、电信,而且, 在整合过程中,面对出现的来自权威媒体、学者的不同声音,进行了成功的危机公关,把握了关键的转折点,使一场平民化的 娱乐活动引起了主流社会成人世界的关注,从而也为整个产业链的经营制定了更加严谨的规则,使信息更加透明化,这就加强 了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力。

  但他同时也指出,“超级女声”的产业链还面临诸多挑战,能否成功仍需观望。

  责任编辑:信海光

  “超级女声”狂热后的冷静思考

  文-皓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作为一个创造了中国收视率奇迹并惊动了大洋彼岸的地方台大众娱乐节目,“超级女声”必然有其成功运作的“秘诀 ”。然而,这里需要社会大众思考的并不是它的“成功秘诀”,而是采用这种“秘诀”取得“成功”所付出的社会代价及其对 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在一篇短文里要说清这项活动包含的“微言大意”是困难的,笔者愿意采用大学辩论赛的话语模式,一言 以蔽之曰:“举行这种商业化的青少年娱乐活动弊大于利。”

  “无门槛”参与和全过程暴露

  “超级女声”打着“想唱就唱”和“无门槛”参与的旗号,吸引了全国15万青少年报名参加和数以亿计的青少年及 其家长观看。从“海选”“淘汰”到“决赛”的全过程暴露,不仅违反了新闻的取舍原则,而且违背了美学的典型原则,在“ 海选”阶段简直演变成献丑现眼的反艺术大杂烩。观看这样的表演,青少年及其家长不会得到高雅的艺术享受和高尚的情操熏 陶,只能让他们感受到名利的诱惑、竞争的残酷、评委的冷漠和选手的无奈。

  成功饥渴与替代表演

  这一活动之所以轰动神州,就是因为一些青少年在某种程度上提前患上了成功饥渴症,其家长也有不同程度的急功近 利心理,这是这项商业娱乐活动能够取得成功的社会心理基础。当然,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世俗化的时代环境所决定的。在缺 乏刺激的条件下,这些原始的、低级的甚至是野性的表演,一方面,在观看者身上产生了移情效应,出现替代表演和自我宣泄 作用;另一方面同时使一些观看者产生防御机制,低俗表演者又成为其评头论足、幸灾乐祸的猎奇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 们很难对“大众娱乐大众”的口号作积极的理解。

  过程目标与任务目标

  如果说“超级女声”的过程目标是“自娱自乐,实现自我”的话,那么,这一过程目标一开始就被这一项目的任务目 标所淹没了,“自娱自我,实现自我”成为亿万元利润的苍白点缀品。而且这一过程目标不断为Fans的微观政治动力学所 扭曲和阉割。最后阶段的Fans拉票大战简直把青少年引进江湖斗争的误区,这是对青少年政治热情的提前错误支付,这种 代价的确是太大了。

  民主过程与民主程序

  “超级女声”的大众参与被认为是该项目的最佳创意,因为据说它开创了“平民化娱乐”时代。当然,大众能够直接 参与规范的民主投票过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如果缺乏参与规范和民主程序,这种民主过程就会演变为由疯狂所主导的 “大民主”。参与者起码要懂得一些专业乐理知识和一定的艺术鉴赏力。还有,参与者必须懂得“虽然我不同意你所说的话, 但是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这些基本的民主游戏规则。不能只是用“想留她,就投票”的纯粹快乐原则作为民主参与诉求,这 样的民主只能是柏拉图所嘲笑的“道德腐化”的“民主政体”。

  评委公正与Fans专政

  在“超级女声”比赛过程中,评委公正一直是备受关注而又颇有争议的话题。开始人们对评委有损参赛者人格尊严的 言行举止颇有微词,后来人们对评委所遭受的人身攻击和恐吓压力又十分同情。这种缺乏专业规范和民主程序的匿名参与,只 能变成充满敌意和侵犯的集体行为,最后演变成Fans话语暴力和Fans无政府专政,有评委被迫下课就是这种Fans 专政的牺牲品和此次活动的替罪羊,有评委主动退出源于其良知的觉醒和对节目娱乐性质演变的警觉。

  娱乐活动与经营项目

  人们原来以为“超级女声”是一个大众化的娱乐节目,随着真相的逐渐披露,人们宁愿把它看作是一个娱乐公司的经 营项目。一旦娱乐和经营联姻,其娱乐味道就变质了。且不说参与者的庞大投资和铁杆Fans的跟踪超级消费,就是一般歌 迷的投票短信开支也让家长们承受不了,许多可怜的家长强烈呼吁社会要求停止“超级女声”活动。要知道,这些家长算的仅 仅是经济账,更重要的是教育账、政治账、道德账、成长账……对青少年参加者来说,在这场“草根造星”运动中并没有终极 意义的胜利者,胜利者所获得的只是外部的喧嚣和瞬间的满足,而且这种辉煌的感觉并不会持续很久。即使个别人借此走上了 “成功”之路,但是,这种成功是用十几万甚至上千万青少年的宝贵青春时光和辛酸泪水换来的,和Fans所作出的巨大牺 牲相比,个别人的胜利实在是微不足道。

  实际感受与话语表达

  一场游戏一场梦,好梦由来最易醒。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证明:参与者并不会马上后悔,否定其所经历的实际痛苦 和屈辱,那样做就会使她们看起来像个傻瓜,有损她们的自尊。所以,她们向别人诉说的只是“快乐”,尽管她们内心包含着 “痛苦”和“屈辱”。只有当她们成长到一定的年龄,有了充分的人生阅历以后,她们才能正确消化和诠释这段“拔苗助长” 经历,真正理解这种胜利的代价。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最需要的是学习,人生最愉快的是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是友谊。”对于 这种浪费青春、影响学习、耽误工作、腐蚀童真且以青少年为赚钱对象的商业娱乐活动,不办也罢。

  责任编辑:李雁刚

  “超女”现象的正功能、负功能

  文-“青年文化现象与热点问题监测研究”课题组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从社会学的功能论角度来分析“超女”现象对青少年的正功能和负功能。它的正功能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加速了青年社会化的进程

  青少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社会化中的青年不仅是一个“社会学习者”角色,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参与者”角色 。他们一方面学习、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也要介入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关系系统,对已有 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念进行再生产和再创造。因此,青年社会化过程实际上是青年被动性和主动性、个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过 程。“超级女声”因具有公众性、形象性、开放性等特点,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非常大。青少年们正是在轻松消遣中自觉或不 自觉地从中学习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和确立社会价值态度,不断获得对社会人际关系及自我同一性的认识。

  2.青春舞台的娱乐功能给快节奏的青少年提供了一种宣泄渠道,维护了他们身心的平衡

  这种娱乐减压功能也是青年文化的主要功用。在日益图像化与平面化的文化产品面前,嬉戏娱乐成为青年文化消费的 主要功能所在。“超级女声”比赛过程中,特别是“海选”阶段,充满了搞笑花絮。青年人正是在对这种文本的不断消费中, 维护身心的平衡,保持着快乐的心境。

  3.给青少年提供了群体的归属和认同感

  群体归属功能,实际上也是青少年自我平衡和感情依托的另一表现形式。即通过相互认同获得自我认同,通过群体的 共同性获得情感的相互依赖。青少年期,心理上正处于重新建构阶段,前所未有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使青少年常常处于精 神困惑之中,通过选择共同的行为投射自我及自我价值。参加“超级女声”有助于青少年在群体中得到相互认同,以达到精神 上的安稳与稳定。“超女迷”们在观看和参与投票的过程中,培养了一种特定的群体认同和归属。

  4.有助于青少年实现自我平衡

  当少年儿童进入青春期,原先的自我同一性遭到破坏,因而常常陷入困惑、矛盾和不可自拔的心理冲突之中,原先那 种平静的内心平衡被打破了,自我出现分裂和危机,进而出现种种不良行为反应。为了获得新的自我平衡,往往重新寻找一种 “模特”作为自我平衡的对象。参加“超级女声”的行为可以看作是他们寻找新的“模特”,实现新的自我平衡的心理途径。 这种行为是自我否定期求得自我肯定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青少年追求理想自我的体现。

  5.为青少年提供寻找自我扩展经验的空间

  “超级女声”给了任何选手展现自我个性的舞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满足了每个女孩心中的梦想和童话情结,这 是这档娱乐节目对社会的明显积极意义。这直接与间接地给予青少年的自我扩展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在一定条件下会降低他们 的紧张度,降低他们在挫折中的感受,调整他们的心态。

  那么,“超女”现象的负功能具体又体现在哪里呢?以下几点是“超女”现象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导致社会角色类型错位

  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模仿的对象特别重要。从传媒效应上来讲,“超级女声”是在青少年中具有很大社会效应 的偶像,为这些青少年提供了参照的榜样,使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对偶像的认同,进而仿效其行为特质、仪容特征等。而 被卷入“超级女声”狂潮的女孩大多是十几岁的中小学生。这些人并没有很好的音乐素养、演唱技巧和艺术水平。并且,他们 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生产技能。这使得他们对自我扮演何种社会角色没有一个恰当评估,导致 社会角色类型的错位,使他们同主流社会形成一种离散关系。

  2.使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出现错位

  “超级女声”助长了青少年的浮躁风气,使他们梦想一蹴而就、一举成名、一鸣惊人,滋长投机取巧心理,而缺乏脚 踏实地、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给青少年带来片面追求个人私欲的利己主义心态、崇尚感观享受的享乐主义心态,而人生思考的 理想主义成分大大减少。如果长期受到这种价值观的刺激和感染,不仅会淡化社会化教育所取得的积极成果,还会使他们初步 形成的良好品德、兴趣与需要结构发生变异,使价值取向出现错位。在这种情况下,“超级女声”的影响面越大,意味着其中 的负面价值导向的影响面也就越大。

  3.使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受到挑战

  前面所讲的是从“超级女声”现象对青少年个体的影响来进行分析的,实际上,“超级女声”现象对社会主流价值观 也构成一种挑战。前面已经提到,“超级女声”现象深层次中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这种世俗化和功 利化思想如果被无限夸大,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本文内容节选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文化现象与热点问题监测研究”课题组《关于“超级女声”热潮的分析 报告》,特此说明并致谢忱!)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