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与你一起慢慢变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19:10 新民周刊

  结婚68年,还双双健在,而且每天在同一家饭店、同一张餐桌上吃晚饭。你见过这样的夫妻么?

  撰稿/潘 真

  推开洁而精川菜馆的门,我毫不费力就找到了传说中的这对老人——丈夫李九皋,
90岁;妻子陈素任,95岁。

  有一搭没一搭,他们跟我叙起陈年旧事。有几次,同一件事,两个人的说法却不尽相同。68年,毕竟是一段太漫长的岁月啊!“记勿清爽唻……”陈素任笑眯眯地说。他们一直在笑,这笑里天真的成分明显多于沧桑。

  英文主持与四小姐谈恋爱

  1930年代,李九皋刚刚从英国人办的华童公学毕业。华童公学九年制,毕业生的程度相当于香港大学二年级。20出头的李九皋,英文念得特别好。他得知加拿大人开的华侨广播电台在招英文广播员,就去应聘。当时一共有12个人参加考试,4天后,他接到电台来信,被录取了。“就录取了我一个人!”即使已经过了70年,李老先生说起来还是蛮得意的。

  李主持上岗了。每天的工作从中午开始:12:00-2:00,4:00-6:00,8:00-12:00,三个时间段,除了播出10分钟的《大美晚报》新闻外,就是广告和点歌。他经常在节目里放自己觉得好听的英文歌,也放听众点播的英文歌。久而久之,就拥有了自己的fans。其中的一些女孩子,更是对他心生爱慕,写信、打电话与他沟通,甚至自己做了小礼物跑到电台送给他。然而缘分未到吧,年轻的广播员心无旁骛。

  陈素任呢,在家排行老四的这位“四小姐”当时正是华侨电台的忠实听众,李九皋主持的节目她是每天必听的,午餐时还经常打电话去点美国电影插曲。有一天,她在华安理发馆做头发,和经理闲聊,提起自己喜欢的节目,“不晓得这播音先生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没想经理接口:“他是我同学啊!你想见见吗?”

  那是1936年的某一天。陈四小姐跟着朋友走进电台,看望熟悉而又陌生的“播音先生”。而播音先生,立刻被她的绰约风姿深深吸引。两个人,可谓一见倾心,很快开始了约会。

  还记得她最爱点的歌吗?李老先生笑答:“Rose Mary.”

  结婚=跳舞、吃饭、写信

  陈素任天性活泼,特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她会骑自行车、开汽车乃至——开飞机。两人约会的地点之一,便是龙华飞机场。她报名参加了上海中国飞行社的学习,他陪她去训练。经过4个月的学习,她从飞行社毕业了。李老先生今天得意地回忆着:“侬寻得到1936年5月或者6月或者7月的《良友画报》口伐?封面上郎静山拍的照片,伊站在飞机机翼旁边。当时只有两个女生学开飞机,伊学会了勿飞了;另一个女生参加空军,‘八一三’被日本人打下来……”

  她本来打算赴美国波音航空学院深造的,就因为“碰着迭个冤家,勿去唻”。当她的同学们应征加入中国空军的时候,她选择了嫁给她的播音先生。1937年1月,《婚礼进行曲》在国际礼拜堂奏响。

  婚后不久,加拿大电台撤出上海,李九皋不得不改行,做起了进出口贸易。平时,他经常要在舞厅谈生意,周末就把妻子带去舞厅,跳舞成了他俩新的约会方式。“中午吃吃点心,‘大光明’订好的两个位子,看一场电影。夜里就吃一顿饭,跳跳舞,再一道回家。一个礼拜跳一次,两个钟头吧。”但是1952年,《最后的华尔兹》成了他们与舞场的告别曲。

  也就是从那一年起,40出头的夫妇俩开始经常去附近的洁而精川菜馆吃晚饭。那时候,“洁而精”还是一家四川人开的家庭饭店,在兴安路上,做道地的川菜。

  如果说跳舞、吃饭是当时典型的中产生活方式,那么写信就远不如想象的那么浪漫了。因为新的变故,降临了这个小家庭——李九皋的外贸公司,在公私合营中没有了。他被分配到北京外贸学院当英语教师。这就意味着,一家人从此将分居两地。

  这一分居,竟长达20年之久!“迭个辰光,我伲屋里厢顶苦了!”他一拿到工资就往邮局跑,把大部分的钱都寄回家,自己只留一点点生活费。她在家里,伴着婆婆,拉扯着两个儿子长大。其间,他们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从宽敞的“花园别墅”被迫搬到仅7平方米的小亭子间;被抄家4次,结婚照都给毁了;连收音机都买不起的他,一度被以“思想自由,偷听敌台”的罪名,关押在北京看守所;老母和毕业于二医大、在瑞金医院当内科医生的大儿子相继过世。每周一封、不间断地写了20年的家书,写的都是这些。只有寒暑假,他才能回到上海,享受短暂的天伦之乐。后来,小儿子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济南工作,她一个人守着个家,偶尔带着大孙女上北京团聚……

  “文革”终于结束了,他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学校挽留他,可他倦了,“谢谢你们。我要回去了。”

  晚年=工作、门球、吃饭

  退休回家,李九皋又被上海外贸学院聘去发挥余热。从1979年到1988年,9年间,他培养了3500余名学生。依然得意啊,“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批外贸人才,全是我的学生仔!现在也有人退休了。”

  岁月恢复了往昔的静好。这对骨子里脱不了优雅情调的人,不约而同地念起了已经搬到雁荡路上的那家老餐馆。于是,每当黄昏,他们又手牵着手,走出“上海别墅”的家,走进斜对面的“洁而精”,笃笃定定品起历久弥纯的爱情滋味。1998年12月23日那天,他俩忽然心血来潮,开始保留每天的点餐账单。这事传到档案馆,便有工作人员来向他们借了账单去展出,那1000张账单如今成了档案馆的藏品。

  我见到他俩的时候,老先生递过的名片,已是一家台资贸易公司的,原来“老法师”以八旬高龄再度出山,任高级顾问,又干了9年了。每周一、三、五早上,公司派车来接他上班,中午再送他回家。家里配备了传真机,时有英文文件嗞嗞地吐出,请他过目定夺。不上班的那些上午,他还骑了自行车去城隍庙吃早茶哩!

  老太太早些年也没闲着,那么大年纪了竟又出惊人之举:加盟卢湾区门球寿星队!五六十名高龄队员,轮流上阵比赛,还征战南北。“啥稀奇啦?我从前还踢过足球唻!”老太太笑得一脸菊花,“门球好白相呀!上海比好,再到北京、宁波去比,到东到西,吃饭白相,勿花钞票咯。”要不是1989年得肠癌开刀,她说不定还在白相呢。病愈后的她比较伤感的是,很多老邻居都动迁搬走了,附近公园里几乎看不到认识的人了。

  廿年前就办了遗体捐献手续

  去年年初,媒体开始报道这对老人的爱情晚餐。从此,他们的饭桌就失去了安宁。往往,吃着吃着,就有陌生人上前致意,请求跟他们合影。当他们的故事通过电视传播后,有一天,老先生骑车路遇红灯,停在旁边的一位骑车人兴奋地冲他大叫“洁而精,洁而精”。不断有记者找去,采访过他们的德国记者还建议他们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甚至,全家四代同堂聚在“洁而精”为她过生日那天,她平时爱点的红枣莲心被顾客点得脱销了。而她几乎天天点的茄汁鱼片,也受到追捧。饭店的厨师、经理都换好几任了,她还在吃茄汁鱼片,老先生开玩笑:“吃到现在2000趟,三只鱼塘里厢的鱼都吃光了。”

  但无论如何,老两口还是沉浸在自己的日子里,心态极好。比如跳舞,老太太说了一句:“勿跳了。从前白相了几十年,够了。”比如抄家,老太太也说了一句:“还好,他们没有打我,阿拉邻居还被打唻。”我问一辈子可吵架?他们大笑,“吵咯,吵过就好。勿是真的吵。闹猛点呀,勿然太静唻!就像天气预报:晴到多云,有时有雨,雨量小到大。哈哈哈哈……”

  李九皋很自豪地告诉我,他俩早在1980年代就办妥了遗体捐献手续。“人死了,和死猪、死狗、死猫一样咯,何必开追悼会,还要登报,还要埋骨灰。”可有人居然向他们打听:“国家给你们几钿啊?”把两位老人气坏了,“变成卖死人唻!”“现在的人,想法和我伲勿一样咯!”老太太把自豪佩在胸前——一枚红色徽章,是捐遗体的标志,上面有一个十字,还有“神爱世人”四字。他俩靠老先生的工薪生活,平时一向节俭,在饭店吃也只是各点一个菜。服务员稀罕老太太的漂亮戒指,却被告知是“几只角子买来咯”。她说:“阿拉屋里铜钿呒没,卖相蛮好,所以里弄里要捐铜钿总是第一个寻我。”

  夫妇俩总结出三条长寿秘诀:“一、生活有规律;二、吃普通的东西,不吃太饱;三、心里平安,做人合情合理合法。”

  我在餐厅门口替他们拍照,然后看着这对老人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夜幕之中。

  有一首老歌在我的心里回荡:“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