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评论:从细节入手提高急救水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05:51 新京报

  近来,北京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透露了一个“6分钟急救到位”计划,我认为这是保证城市急救安全的一个基本措施。在医学界一直有“黄金十分钟”的概念。就是说,对于很多危重病人而言,发病的最初十分钟的变化,是决定其生死的最关键时段。一旦错过了这段抢救时间,就是最高明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昂贵的药物,也很难改善病人的病情。

  但目前北京的急救反应时间,平均为13分钟,这的确不是一个能保证危重患者急救
质量的水平,因此,需要花大力气来改变。

  不过,要真正提高急救水平,还需要从一些细节入手。首先,应该加大对急诊医师的培养。目前我国急诊医生的处境却比较尴尬,因为历史原因,急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急诊大夫由各个专业的大夫临时兼顾,缺乏规范的培训。加之急诊风险大,事务繁杂,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急诊,有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过在本科室得不到重视被“排挤”到急诊的情况,这使得急诊大夫水平良莠不齐,极大地影响了急救水平。如果没有一支技术过硬的急救队伍,即使“六分钟”到位了,其作用也可能有限。

  其次,我们应该普及基本的急救技能。发现危重病人后,当然应该以最快的时间呼叫急救机构,但和这一样重要的还包括立即实施基本的急救措施,比如徒手心肺复苏。实践证明这项技术能非常有效地为患者争取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而且,这类技术并不难,只要经过几次规范的培训,一般的人都能掌握,在西方它就像我们骑自行车一样普及。但在我们国家,这方面存在巨大的空白,至少在我的医疗实践中,还没接触到有普通人群实施基本急救措施的。

  第三,应该建立更加畅通的急救网络。目前救护车向

医院转运病人,很少有事前的基本沟通,常常是病人已经来了,接诊的医院仓促迎接,不但需要为了解病情花费时间,很多治疗也很难第一时间到位,甚至还可能出现接诊医院床位不足,或技术能力不够,还需要再次转运病人到别的医院。因此,要建立急救车和医院的沟通途径,让危重病人的基本信息及时传送到接诊医院。

  最后,我们还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比如,如今在不少小区里,夜里12点以后就没有电梯运行,这样,一旦在这段时间里有了危重病人,急救人员就很难及时到位,即使赶到了,想把病人运走也很困难。还比如,很多地名标记不是很准确,求救人员有时很难准确将病人地点表达出来,让急救人员难以寻找。类似这样的细节问题还有很多,它们都可能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成为急救工作的拦路虎,需要有关部门真正着手去解决。

  □郑山海(煤炭总医院医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