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4日电 题:中国电影市场日渐成熟 国产文艺片迎来春天
新华社记者 张芽芽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华语电影唯一一部获柏林电影节金、银熊奖项的作品《白日焰火》再度创造惊喜:上映首日票房千万,上映首周末票房突破3000万,创下近年来中国文艺片票房的最高纪录。电影界人士表示,这部电影的成功,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并日渐成熟的一个缩影。
“《白日焰火》和近年一些具有文艺气质电影的成功,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成熟的结果,一年200多亿元的电影市场、观众的观影习惯日常化,是小众市场出现的前提。”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表示。
此前的一些国际获奖影片如《青红》《钢的琴》《图雅的婚事》等,在国内上映时票房都相当冷清,往往只有数百万元。
电影院线人士表示,此次《白日焰火》的排片率接近20%,在同期新上映电影中排在前列,上座率也相当理想。业内人士看好其最终票房“能够上亿”。
尹鸿指出,获得柏林电影节双奖对《白日焰火》来说是非常好的市场契机。电影本身具有一个商业类型片的故事,但没有渲染商业元素,忠实于电影的内在元素,“故事讲得很好,保证了观众持续观看的动力”。
可以说,这部影片的成功,是中国电影厚积薄发的成果。过去10多年,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其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电影作为其中的代表性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在刚过去的2月,累计票房突破30亿元,是中国电影史上首个“30亿元票房月”。而12年前,中国电影市场一年只有约10亿元体量的票房。
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的银幕总数已达1.8万块,全年票房超过210亿元。有业内人士预计,中国电影票房冲破300亿元不需太久的时间,而未来一两年内,银幕总数很可能会达到3万块。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票房体量的增长、投资环境的优化、细分市场的逐渐形成和观众观影习惯的养成,也使得电影人有信心、有动力去制作一些更具有情怀和内涵的作品。
一段时间以来,电影市场上已经涌现一些票房表现出色的文艺片或者类文艺片,包括《中国合伙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桃姐》等,其中不乏跻身“亿元俱乐部”的作品。
《白日焰火》男主角、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获得者廖凡此前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国内也开始有多一些的投资人关注艺术电影领域,以前那种“得奖就意味着票房失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同时,《白日焰火》还只是今年“文艺片盛宴”的开始,后续还将有一系列知名导演的文艺制作上映,包括张艺谋的《归来》、陈凯歌《道士下山》、许鞍华《黄金时代》,以及张婉婷、罗启锐《三城记》和关锦鹏《放浪记》,这些影片均具有文艺气质和明星阵容,关注于探讨人性、人生,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
尹鸿表示,今年文艺片的大量出现是基于创作者对电影市场的判断,电影市场的发展给予导演们信心,去拍摄表达情怀的作品。这几年已经出现这种趋势,这“反映了电影市场的成熟,中国电影已经度过了靠吆喝靠噱头的阶段”。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