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共同富裕理论中的经济体制理论探索—— 第廿讲: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置换模式(1)构想和现实意义

共同富裕理论中的经济体制理论探索—— 第廿讲: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置换模式(1)构想和现实意义
2022年09月26日 16:57

  文/潘之凯:《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作者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追求是实现经济社会的有计划按比例均衡发展,而均衡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社会供给与需求的持续平衡,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的劳动供给与他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求相平衡,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共享共富的美好前景。为此,笔者构想了一种“置换”模式,作为其中之一的经济组织模式支持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共同富裕功能的落实。

  (一)“置换”经济管理模式的构建动因

  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有几亿等待城市化的准市民,在城市没有住房、没有彩电等;另一方面,城市有大量的住房卖不出去,电视机厂缺乏彩电订单;再一方面,很多人有劳动力,想就近就业却找不到工作,而远离准市民家乡的企业却在为找不到工人着急。

  此外,一些已经退休的工人,身强力壮,想用自己的劳动增加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还希望通过劳动锻炼自己的身体。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置换”经济活动组织模式,充分利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由政府权威管控交换环节“流”的优势,在消费、生产、就业各环节之间架起连接大道,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管理模式

  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城市化需要完成大量农民从农村搬进城市成为市民或准市民,但农民市民化并不因为农民拥有了市民户口、可以在城市买房就实现了身份转移,而是需要一份在城市生存所需要的稳定就业岗位。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置换”经济模式就是为转业中“准市民”提供稳定工作的很好思路。

  “置换”经济模式将电视机厂、与盖房子相关的钢铁厂、建筑施工企业等尽可能布局在离准市民很近的城市→由这些工厂稳定地安排这些准市民就业→准市民又用自己未来劳动实现的稳定收入来购买住房和彩电等,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

  劳动者用劳动置换现实消费是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一种常态化的消费、生产和就业高度平衡运行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一套独立于正常计划竞争系统的经济运行系统,采用与正常经济活动不一样的消费、生产组织方式。所有想提前消费的人群,包括已经退休的人员,都可以参加“置换”。

  “置换”要解决的是最广大、最基层社会成员的共享共富问题,是真正惠及最普通民众的内需消费,其基本目标是让能向社会提供劳动的社会成员开发出能用自己的劳动实现富裕的道路。

  (二)“置换”经济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想

  1.“置换”是一种经济管理模式

  “置换”是一种权威强势管理下的经济管理模式,理论上可以向有劳动能力的所有人开放,但由于其中涉及大量权利和义务的交换和兑现,需要在政府的强势介入下才能实施。

  “置换”模式实现的目标是不依赖现有的交易系统实现“消费”、“生产”、“就业”的新平衡,创造经济平衡发展的新模式。它可以在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2.基本构想

  取得“置换”资格的需求者,用未来稳定的就业作保证,分阶段获得自己用未来劳动“置换”的消费品,用需求者自己的劳动在政府计划组织下生产这些消费品,在有计划地生产自己使用的消费品中实现稳定就业,再用有保证的就业收入偿还已获得消费品的费用。“置换”还可以用“我”现在的劳动或“他”异地的劳动“置换”未来给“我”的服务。

  右图即“置换”原理示意图。从消费者来看,通过“置换”提前得到了消费品,这个消费品正好是生产者按“置换”计划制造的产品;消费者根据“置换”计划支付劳动,这个劳动正好满足生产者对劳动力的需求;消费者用未来劳动所得偿还提前消费的欠费,而这正好是生产者再生产的投资;政府则既是“置换”的谋划者和管控者,也是全过程的组织者。“置换”者用未来稳定的就业作保证,分阶段获得自己用未来劳动“置换”的消费品、用自己的劳动“置换”生产的消费品、在“置换”生产消费品中实现稳定就业和用就业收入偿还已获得消费品的欠费的所有过程,都是供需双方在政府监管下通过契约实施的行为。

  由于完成“置换”的生产者所需要的劳动者本身就是生产产品的消费者,而且城市化中参与“置换”的准市民又足够多,因此,生产工厂可以建在准市民就近的城市中,达到就近就业的重要目标。

  这里需要对其中的生产者进行说明:“置换”中的生产者是经过市场竞争产生的,多数都是现有的企业。当这些企业参与“置换”经济模式生产时,将完全按“置换”规则管理。比如:①招投标时必须在接受订单时安排规定数量的人员就业;②按订单生产的产品全部都是有消费用户的,是定向计划消费;③产品价格按有利而无暴利原则制定;等等。

  “置换”按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设计,在用自己的劳动“置换”消费产品的选择阶段是“完全的自由选择”,反映“竞争”性。而在产品进入生产阶段后,这些产品必须由“置换”者消费。从经济运行角度看是完全“计划”的,不允许改变。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准市民除去“置换”品外总还有其他自由支配的消费需要。为此,政府在实施“置换”方案时,还会为每个“置换者”安排适当比例的商品生产和服务业生产。

  “置换”并不局限于提前消费的消费量与未来劳动之间的交换,也可以是现在劳动与未来消费量之间的“置换”,即先提供劳动延后获取产品,还可以是有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服务之间的“置换”,比如在这地由“我”给“他”提供量化值为A的养老服务,“置换”另一地的“她”为“我”指定的人提供基本等量A的服务。

  有必要说明,“置换”经济管理模式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统购统销”,因为“统购统销”不解决消费、生产、就业平衡问题。“置换”经济管理模式也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拷贝,因为在“置换”经济管理模式中,政府的作用不是去规定生产者应该生产什么产品,也没有任务要求消费者只能消费什么。在“置换”经济管理模式中,政府的作用仅仅是用权威保障“置换”各方的交换有序完成,提供的是保障服务。

  (三)“置换”在供需平衡中的现实意义

  1.实现广范围供需平衡之路

  “置换”是一条有计划实现供需平衡的好方法。对于任何有劳动能力的人而言,只要有未来劳动,都可以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生产“置换”产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都可以在通过“置换”中付出自己的劳动提前满足新的消费需求。从宏观经济角度看,“置换”可以打通需求侧和供给侧之间的阻隔,实现广范围的供需平衡。

  2.实现普通劳动者受益的共享

  各国都在搞经济扩张,一些年来,中国也进行了经济扩张。扩张的主要方式就是靠在“铁(铁路)公(公路)基(基础建设)”上的大投资来拉动GDP,保证劳动力的就业。但正像多年的实践所证明的那样,每次大投资都人为地改变了产能平衡。特别严重的是每次经济拉动受益人群比较固定,无法把经济扩张的“营养”流进广大基层民众中。国际上很多国家采取的经济扩张措施,也同样都无法持续地推动经济发展,主要受益者也都是那些大企业老板和财团。

  3.将劳动者尽量多地组织到就近就业的“置换”中来

  一个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为每一个国民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而且应该就近就业。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构建出一珍珠链式的城市构架模式:每个城市的规模虽都不很大,却都能实现消费、生产和就业的平衡发展,人人就近稳定就业,安居乐业。

  大胆设想一个普遍“置换”实现城市化的场景。

  截至2021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1亿,当然其中肯定有未解决稳定就业的人口。如果实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即80% 的人口成为城市“市民”,那么,14亿中国人口中就应该有11.2亿人成为城市市民,则至少还有2.1亿人口可以成为候选市民或者称准市民。这部分准市民中的绝大多数目前在城市中没有住房、没有彩电……。如果我们通过“置换”经济管理模式把消费潜能挖掘出来,将可以带来巨量的经济发展动力(具体方案在第24期中作详细介绍)。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置换”则是让最普通劳动者受益的常态化惠民工程,不需举债,没有杠杆,呈现的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做,有工作的人都能较高水平地消费,符合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共享目标,体现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共同富裕理念。

  转载自《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第五章,部分文字有删减和调整。

  作者简介:

  潘之凯,1948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郊区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遥控遥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4/SC1)委员、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作者,定制出行交通专利发明人,有着长期在国有大型企业及科研机构担任相关领导的工作经历。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就业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