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一场交流、两组竞演、三校联动

一场交流、两组竞演、三校联动
2022年10月24日 15:54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正值江南桂花香飘枝头的美丽时节,2022年10月19日,由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和国科大杭高院公共课教学中心联合举办的“听见传统-交换音乐”系列学术交流活动第六、第七场在国科大杭高院开展,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线上参与活动全程。浙江音乐学院洪艳教授担任活动主持人,国科大杭高院物理与光电学院党总支书记亓洪兴研究员、浙江音乐学院杨成秀副教授、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明博士受邀担任此次评议嘉宾。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嵬副院长及赵玲教授出席了此次交流。

  此次活动由不同小组演绎“中国古诗词歌曲”和“鹤峰柳子戏”主题。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向元林和国科大杭高院研究生谭艺媛共同合作了《藕花深处踏歌行——中国古诗词歌曲创编漫议》。谭艺媛在一曲《如梦令》中身着一席宋服飘然而至,婉约立在讲台前,此刻她已经化身为“李清照”,从千年之前穿越而来,与线上的向元林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探寻中国古诗词歌曲创编的前世与今生,走进那些为中国传统文化呕心沥血、执着耕耘的先贤之灵魂深处,无论是传谱译谱的通古论今,还是填词配调、依曲填词的移花接木,抑或是中西结合、多元丰富的古词新曲创作,无不像流光溢彩的繁花,丰富了从古至今的诗词音乐生活。

  浙江音乐学院研究生石雨欣与国科大杭高院研究生吕文浩 、陈晓航共同演绎了《容美细柳抚音韵——鹤峰柳子戏发展历程与唱腔版本变迁探析》。带领听众从西子湖畔的大学校园来到鄂西鹤峰田野,三个青年学子因“柳子戏”结缘:田野调查、文献梳理、撰写文稿、多次试讲……他们把富有乡土气息的地方剧种柳子戏带入到学术讲堂,从古时容美到今日鹤峰,柳子戏在“融会贯通、万马其暗、枯木逢春”的路上发展至今。通过现场连线柳子戏传承人熊晓华老师,细品了“金丝吊葫芦 、真嗓吐字、假嗓甩腔”的唱腔绝技,让听众在赞叹之余直面思考文化传承的困境。

  当国科大杭高院尹庭威同学提问:“对于古诗词音乐采用西式美声唱法,到底是古诗词音乐的创新还是传统的失真?”张雨露同学质疑:“柳子戏这种高超而复杂的唱法对它本身的弘扬是一种动力还是阻力?”给现场听众带来了深层反思,丰富和拓宽了本次议题。

  而后,三位评议嘉宾对现场讲座展开了评议。亓洪兴教授认为:根据孔子“君子不器”的观点,无论自己所学专业如何,寻求跨界发展都是必须的,我们不要固步自封,反倒可能在学科交叉中找到更光明的发展之路;传统文化是民族精气神的根,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怀有信仰之心,方可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真善美。人间正道是沧桑,只要是和于世道人心的艺术形式一定会流传下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一“点”就是“道”,是文化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基本点;在此之上,我们可以用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各种可能性,多学科、多种形式交流碰撞,每个人在此过程中积极寻找发掘自己的天赋所在,确立兴趣爱好和人生使命,用一生的爱去追求。

  杨成秀副教授用王国维谈人生的三种境界类比和论述了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维度,“追溯和复原”“传承和保护”“创造和发扬”,并以近代音乐学家王光祈所呼吁的一句话“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现沸腾。”激励大家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传统文化就在身边。

  评议人李明博士肯定谭艺媛和向元林用剧目表达的形式演绎理性学术,漫议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创编,具有创新性和人情味的;赞叹“鹤峰柳子戏”合作小组前期扎实的田野调查工作,用分工协作的方式巧妙的展示了柳子戏的绝佳唱腔。呼吁音乐工作者要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传播和演绎以及文化自觉,并以“来日方长”和“未来可期”表达了作为音乐学者的希冀和愿望。

  活动最后,洪艳老师总结发言,“这次的分享内容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类种及其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追溯、复原、保护、传播、演绎、自觉等方面还‘路漫漫其修远兮’。面对一门传统音乐课程而言,虽然来日方长,但是未来可期,因为有年轻学子的参与。我们的交流活动虽然只是拉开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一角幕布,但一次传统音乐的参与体验就足够能让年轻学子们心中种下传统音乐的种子,在不久的未来,每一颗种子都会生成传统文化,未来会在年轻一代身上继续发扬,让我们静待花开。 ”

  本场学术交流活动内容纵横古今、穿越时空,结合线下现场交流与线上腾讯会议双向展开,圆满落下帷幕,未来期望有更多的年青学子们亲近、热爱、研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弘扬传统文化各尽其力。(通讯员:向元林)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