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游学记:超越恐龙的恐龙展

2015年04月21日10:40  新闻专栏  作者:并未远行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并未远行

  曾与很多朋友谈起过这样一场展览,以至于今日还会常常想起那日的一幕景象:当我们,孩子们,所有的参观者进入白垩纪展区的时候,会穿过一道门,那是一道由飘渺不定的水蒸气形成的门,是一道雾幕,灯光在雾幕上神奇的打出史前一种动物的影子,同样飘忽不定。这时,耳边响起导览员轻柔的声音,大家看,看看周围,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穿过了水幕来到了下一个时代?那么有谁没有通过这道门,有谁被永远的留下了呢?对,是蜥鳄——那只在雾幕上飘摇的大只动物。在白垩纪到来之前,蜥鳄这个族群永远的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在恐龙身边。我们向它挥手告别吧。

  那时是刚到新加坡的第一个月,以莲花造型夺目的新加坡滨海湾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ArtScienceMuseum)正在进行一场关于东南亚最大的恐龙展览。展览的名称叫做:《恐龙:黎明至灭绝》(“Dinosaurs : Dawn toExtinction”)。

  这个名为《恐龙:黎明至灭绝》(Dinosaurs:Dawn toExtinction)的特展,其海报颇为简洁,在白色的馆名外,只是纯黑底色、黄色大标题和一个画面主角:那是一只直立行走却血肉不在的完整恐龙化石,强大而羸瘦,坚实而脆弱,甚至有些让人怜意丛生——这简洁中富具的冲击力,告知人们一个仿若戛然而止的谜面,还兼一个不断引发探索的谜底。

  其实,海报对我属于“后话”,我最早知道恐龙展,是从鸭子船上遥望博物馆外的莲池,隐约可见那里有一只摇头摆尾的恐龙模型。当时感觉模型太小,似乎降低了它的传播效应:要是更雄伟一点,恐怕会吸引整船的人前往一探究竟。

  不过,诚实讲,此前再雄伟的恐龙造型,于我而言都不在兴趣之列。大概女孩子对粗笨呆瓜又少用处的东西都不感兴趣,除非它们在3D银幕上跳出来发挥一点刺激都市人神经的作用。对恐龙,我也只记得侏罗纪、白垩纪这样的名词,其他什么物种、年代之类的信息完全飘然脑外。

  而那天,原想去看安妮·利博维茨的摄影展,却发现它尚未开幕。本着不浪费时间、不走冤枉路的原则,勉强进馆。不料,却经历一场奇妙的博物馆之旅。

  由一位讲解员带领,从进门的恐龙剪影动画起,拉开了旅程的序幕。讲解开场5分钟,我才明白,这其实是一个“超越恐龙的恐龙展”:它不仅仅在讲述从前寒武纪、三叠纪、侏罗纪到白垩纪等诸史前时期的恐龙,而且还讲述了伴随恐龙发展的各种生物伙伴和整体生态环境。有些方面,它更要颠覆多数普通人的粗浅印象,比如:当时不是大个子的家伙都叫恐龙,在表面的相似之外,其实还有还有类鳄、类哺乳等等动物与恐龙共生,它们有的早于恐龙灭绝,有的则存活至今。

  更“超越”的一点是,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展。就是说举办这个展览的目的不是单纯传播科学,而是要把科学和艺术结合在一起。“大家可以想一想,科学与艺术可以怎样结合在一起?”讲解员问道。

  她带领大家走到一副油画面前,画中的生物胖头胖脑,很像娃娃鱼,其实是恐龙时代的一种螈。看画上,它静静浮在溪中,水色清凉,水面幽静,飘着几百片金黄灿灿的上古植物活化石——银杏叶。那时的银杏叶,不是完整的扇形,而是呈扇骨状,放佛更加细腻而优雅。仔细看!那片片黄叶中竟然还落着一只远古的蜻蜓……这是澳大利亚艺术家彼得·特拉斯勒(PeterTrusler)的画作。他将绘画天赋与古生物研究结合在一起,与古生物学教授帕特丽夏·V·里奇(Patricia V.Rich)以及托马斯·H·里奇(Thomas H.Rich)合作数十年,共同探究真相,彼此挑战对方,为一幅画持续六个月的研究,让画面上的各种动植物与环境细节都尽可能符合远古的本来真相,也在画面上使那些早已灭绝的史前生物能够更加真实的“起死回生”。

  确实,与国内科普类展览对比,这个展给我留下有关新加坡展览的深刻印象。新加坡很多展览都并非追求规模,不是那种取材广博、信息爆炸式的大展,而总是选择较小的落脚点,从一个小领域、小角度细致入微地切进去,然后由点及面挖出内部的状况,形成立体的景象,接着回到“科学与人”的原点,去自然延伸出最容易与我们现代人产生关联、引发情感的那部分内容。这当中,有趣的知识互动和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听恐龙吼声与人类声音的对比;比如让小朋友动手拼出恐龙的图板,这比死记硬背不知好上多少。

  仍然回到那扇雾幕的门前,记忆中的影像是,蜥鳄,它基于自然选择的前进亦或是自己发展的滞后而永远地留在了上一纪,在白垩纪到来之前,蜥鳄这个族群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在恐龙身边。虚空中的雾幕是它最后的呈现,也是向它无奈的告别。而孩子们在雾幕里穿来穿去,满是欢乐,但对于我们来说,这却是令人痛心、而又不得不前行,不得不反思的一幕。从“天生全球化”的环境角度来看,我们人类的存活与远古一样,和万物的生命息息相关,并未显出特别的强大与坚实。我们的选择和我们的发展,虽然朝着都市化快速前行,但不是应该常保警醒,以防止自己出现在未来的雾幕上吗?

  一场超越恐龙的恐龙展,至今难忘。

  --------------------------------------------------------------------------

  更方便的途径: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号——并未远行

  或扫描二维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新加坡 白垩纪 科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