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熊丙奇
近年来,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学校、乡村学校办学,有一个说法是,能让孩子提高分数,进入更好的大学“改变命运”才是王道。因此,对于学校重视升学率、提高考试分数,不应该过多批评。
这里暗含了一个逻辑,即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学,由于办学条件有限,学生要“出人头地”,必须把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如果学校能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对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生活进行“精细化”管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分数,就是成功的。学生勤奋投入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完成蜕变的过程。与之对应的,则是,如果学校不对学生严加管理,让学生“自由散漫”,很可能导致精力分散,学习成绩下降,在升学竞争中败下阵来。这是对家长、对学生的不负责。
往往这一逻辑,在讨论中会占“上风”,因为现实的升学考试制度,就是用分数评价、选拔学生,而从表面上看,让学生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上,是提高成绩的最有效途径,学生如果把时间用到学习之外的课外活动、社会活动中,或多或少会分心。进一步,沿着这一办学逻辑,问题就变为:一所学校能否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将影响一所学校办学的成败。
在笔者看来,这一逻辑未必成立。这一逻辑,可用两个等式表达,一个等式是,不发达地区学校=没有办学资源的学校;另一个等式是没有办学资源的学校=只有狠抓学习。这两个等式,得到了不少不发达地区教育部门管理者、学校办学者,以及家长的认可。简单地说,地处不发达地区的学校,在这一逻辑下的唯一生路是,狠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如果批评学校的这种做法,必然遭到反驳:这不是发达地区,学校没资源,学生没其他出路,狠抓学习成绩,让他们上更好的大学,有何不妥?难道让他们考不上大学,反而是对的?
对于这两个等式,需要进一步思考。不发达地区学校,就是没有办学资源的学校吗?从师资、实验实施、图书资料、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来说,有的确实可以说是没有多少办学资源的学校,但是,这些并不是办学资源的全部,用于教育学生的办学资源,还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以及学生自主开展校园活动。同样的学校,如果学校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不是通过参与管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领导能力?如果学校改革课堂教学组织,不允许教师满堂灌,而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那么,这不是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吗?如果学校给学生自主组织校园活动的空间,学生可自主组织社团、开展各种自我教育活动,这不是可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吗?
而没有办学资源就只有狠抓学习,就更折射出学校教育的简单与功利。首先,把所有时间都用到学习上,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一定就好,反而可能出现倦怠情绪,而劳逸结合,在知识学习之外,参与学校管理、组织社团活动,会让学生有愉悦的身心,并有更强的责任意识,对学习会有更好的促进。只是相对于抓学习,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自主组织社团活动,会给学校领导、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是采取灌输、说教方式,而是平等的引导,给学生表现的舞台,也欣赏学生的表演。
其次,将所有时间用于抓学习,不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多勤奋、吃苦,磨练了品质和意志,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创新能力会有很大的局限,这将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近年来的高校自主招生中,有不少舆论质疑,高校举行面试,对乡村学校学生很不利,乡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局限,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视野见识,都与见多识广的城市学校学生有很大差距。这要求高校调整面试内容,但从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乡村学校教育相对城市教育的不足。
最近笔者到江苏连云港的一所乡村中学——海头中学讲座、考察,发现该校虽在乡村——这是比衡水中学“更乡村”的学校(在镇上),可是,却打破了前述两个等式,这所学校根本没有多花多少钱,就利用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只是把所有的资源,都交给学生使用,学校所有的机会,都交给学生把握,这所学校,校园里看不到一个垃圾桶,可地上却没有垃圾;学校中心地带,有一个“海头大舞台”,学生随时可在这里搞活动,以前学校的口号是“海头大舞台,有才你就来”,现在则是“人人展风采”;这所学校的开学典礼,除了校长致辞几分钟外,其余时间段,都是学生唱主角,包括由学生给优秀教师颁奖;校园的一条主干道,被命名为“星光大道”,这里挂的不是考进名校学生的肖像,而是学校星级教师和学生助理的头像,学校的校长有学生助理,各部门也有学生助理,学生们以成为助理,名字能上“星光大道”为荣,而学校各类星级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70%以上;包括课堂学习也是如此,走进该校的课堂,乍一看挺乱的,学生不是一排排对着讲台而坐,而是两个同学相向而坐,学校给老师提出要求,每一次讲解不超过5分钟,一节课老师讲的不超过25分钟,其余时间由学生参与。更有意思的是,这所学校还有一个学生影剧院,完全由学生管理。
从学校办学中挖掘教育资源,把学校交给学生,这打破了乡村学校的传统办学逻辑,也取得出乎意料的成效。最初,该校学生在“舞台”上玩得很Hi,令镇上居民和家长很不满,不好好学习,今后怎么能考上大学?可就是这样玩,该校学生站在讲台上演讲,可以张口就来,在一次全省的学生文明礼仪风采大赛中,来自该校的学生,令其他中学和来自大学的评审专家刮目相看。在过去几年的办学中,该校从来未对年级、班主任提过升学率的考核要求,可是,最终的升学率,却出乎大家的意料,远远超过上级部门下达的“指标”——校长告诉我,他们不是以这来证明学校做法的正确,而是通过这,有力地说服家长,支持学校的尝试。毕竟,如果一所乡村中学,不能把孩子送进好的大学,家长肯定会有意见,很多学校的尝试,就可能在现实的压力之下无疾而终。
诚然,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把学校、老师、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但在当前评价制度之下,学校的选择也十分关键,是沿着升学目标,强化目标的合理性,围绕目标组织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还是以育人为出发点,先育好人,再考虑未来的升学,将在学校形成不同的生态。做到后一点,需要学校能以学生为中心,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包括学习的自主权、学校管理的自主权、校园生活的自主权,如果能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学校管理,能自主开展课余文化活动,那么,学生会增强自己的校园主人意识,同时在参与学校管理、组织文化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动手实践能力,这不但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反而会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为人格健全、自主、独立、有责任心的合格的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