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评“深圳交通怎么办”
在新一轮的交通综合整治中,深圳市计划恢复一批社会公共停车楼的停车功能,恢复的停车泊位多达1000个,同时,市区一批拥挤路段将取消咪表停车。在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这一“增”一“减”意义深远———市民的停车行为必须受到约束,有限的城市空间不可能一味地让路于不断增多的机动车。
深圳现在有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停车位紧张,市民大叫停车难;另一方面,一批规模较大的停车楼却长期闲置,以至于投资者收不回成本而想方设法将停车楼改作他用。以园岭这个老住宅区为例,小区内的多层停车楼常年空置,投资者干脆将其中部分改成了赛车场,但住宅区停车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而居民不愿使用停车楼的原因居然是嫌麻烦,停车取车都要走路。于是大量的汽车就停在小区的马路上,造成新的交通堵塞。
在停车的问题上,普通人的心理就是贪图方便,最好就停在门外、路边,不用费什么体力。但在今天的城市,一味地贪图个人方便只能给更多的人带来更大的麻烦。比如在商业中心的道路上设置咪表计费停车,看似方便了市民就近停车,政府也因此有不小的收益,但事实上,因为占道停车造成的拥挤、塞车以及周边停车楼的浪费,又给城市带来了多么大的损失,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所以,停车问题上的市民心态是不可取的,政府决策不能仅仅考虑如何方便部分市民,而应该从城市管理和城市发展的大局以及市民整体利益出发,解决好停车难与城市用地有限的矛盾。立体停车楼占地少、提供车位多,理应成为日后城市解决停车问题的主要方式,政府不仅要督促和鼓励发展商、投资人建设公共停车楼,更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市民改变停车习惯,提高停车楼的使用率,比如利用价格杠杆,甚至可以立法通过强制措施规范市民使用停车楼。
人口多了、城市挤了,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得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开车、停车亦是如此。
-本报评论员王小满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