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捐助”的人都是“傻瓜”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9日10:4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作者:李克杰 据《南京晨报》日前报道,南京团市委近期开展了一项“对社会捐助的态度”的网上调查,在参与调查的人员中,选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的占51.48%,选择“是傻瓜才干的”占47.2%。 应该说,这个调查只是一个地区性的调查,而且调查来源也仅仅是互联网,因此得出的结果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但联想起现实中围绕着捐助问题的一些怪现象,还是不能不让人对这份调查认真起来。当有近半数的网民认为捐助他人是愚蠢的行为,因而不屑和拒绝进行社会捐助时,我们就不应仅仅为此结果“心寒”,而应该更深入地分析其中缘由。 首先,捐助性质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门的严重扭曲,影响了捐助者的积极性。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捐助种类繁多,但不少名为“自愿捐助”,实为“强行摊派”。特别是在个别机关事业单位,一般都当成任务下达,发动捐助的同时,一般都规定了某个级别的干部和技术人员的最低捐助标准,有时还规定只要现金不要物品。献爱心变成了任务,当然会让人觉得别扭。 其次,一些本是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也以社会捐助的名义转嫁给了社会,由社会成员来集体承担,这种职责的错位,严重影响了捐助热情。比如,个别地方政府一边大吃大喝,大建形象工程,一边却大呼没钱办教育,让社会为教育捐助。这就使一些人产生了不平衡和逆反心理,认为自己承担了不该承担的义务。 再次,捐助钱物使用的不透明,甚至被截留、贪污、挪用,有的甚至干脆被当成单位福利发放,导致公众的爱心被侵吞,所捐钱物根本到不了被捐助者的手中,未能实现捐助人的意愿,直接伤害公众感情,扼杀了公众的捐助热情。 最后,被捐助人的欺骗性及对捐助钱物的滥用,也是造成公众怀疑其贫弱真实性,导致不愿捐助的重要原因。比如,今年媒体上有几则贫困生靠捐助乘飞机到大学报到的消息,尽管乘飞机可能事出有因,但因为捐助者中的许多人也许还没有机会或不舍得坐飞机出行,不能不说,他们会怀疑自己的捐助被“高消费”了,会产生被愚弄和被欺骗的感觉。既然无法控制捐出的钱物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他们只好“控制”自己捐助的行为。 当然,不可否认,如此高比例的公众拒绝捐助,也确有公众认识上的问题。有不少人认为,贫弱者应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在社会竞争中摆脱贫弱,而不应指望社会捐助。其实,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与社会捐助之间并没有矛盾,相反,后者还是前者的有效补充。毕竟,人在社会,关爱是相互的。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社会的优良传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利益主体多样化、价值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必然的。但如果认为捐助“是傻瓜才干的”事,则是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如果我们正视社会捐助中存在的问题并逐个加以解决,也许,我们会发现,捐助对捐助人和被捐助者来讲,都是一种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