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单边主义”中的经济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6日18:35 国际金融报 | |
作者:皮建才 美国小布什政府奉行的单边主义政策引起越来越多的讨论,不管是在国际社会还是在美国国内。不考虑过去的争议,现在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军在伊拉克的安全形势有关,时不时的“损兵折将”必然会造成舆论压力。 其实,单边主义中隐藏的经济学道理和“霸权主义”中隐藏的经济学道理尽管有相同的地方,但还是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单边主义可以是“霸权主义”的体现,也可以是“抵制主义”抑或“闭关主义”的体现,总体上可以算作一种不合作博弈。 对不同的国际形势而言,单边主义相对于多边主义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因为采取单边主义可以减少由谈判造成的交易成本,而采取多边主义可以减少由失误造成的试错成本。如果中国把上面的两种策略视为一种“治理结构”的话,那么,很显然面对不同属性的“交易”,需要不同的“治理结构”。 比如,如果美国认为由谈判得到的净收益小于由单边行动得到的净收益的话,它就可能采取单边行动。当然,净收益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判断,不同领导主持的政府对同一件事可能采取不同的行动,即,使用不同的“治理结构”。这就为单边主义超越监管的精神实质行事敞开了大门。 但是,问题出在单边主义根本不能形成基于制度的“社会资本”的有效积累,因为它破坏了游戏规则。单边主义的逻辑与霍布斯意义上的“丛林法则”没有什么根本意义上的不同。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规律表明,“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是一种高交易成本的行为,应该为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所替代。单边主义减少了自身的交易成本,却加大了整个人类社会的交易成本,所以属于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和“囚徒困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绕开联合国的单边行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世界力量的不平衡发展,正如罗斯托教授几十年前所分析的那样。中国老是呼吁建立制衡机制,但是不要忘记,制度安排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否则再好的制衡机制也只能沦为空谈,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的“可信威胁”才能保证制衡机制的自我实施。很明显,制衡力量的失衡才会导致净收益的判断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单边行动有利可图,进而为单边行动制造借口,这和经济学上所说的“预期的自我实施机制”有些类同。 美国采取单边主义策略是要付出成本的,中国姑且把这种成本称为调整成本。如果调整成本上升到不能忽略的地步,面对微小的利害冲突,美国很有可能并不会改变策略,因为这样会得不偿失;只有当利害冲突造成的影响超过了调整成本以后,美国才会对相关策略进行调整,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 基于上面的分析,中国可以认为,调整成本有一个上界和下界,当利害冲突的影响处于上界和下界之间时,美国就不会调整自己的策略,否则美国就会调整自己的策略。这和宏观经济学上的“状态型交错调整”异曲同工,当然,经济学上还可以证明这对行为主体而言是最优选择。 现在的问题是,对美国而言,调整成本或者利害冲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至于调整成为最优策略,从多边主义转向单边主义。中国可以认为,调整成本的变化是由于博弈力量的作用,利害冲突的变化是由于恐怖主义的作用,两者的综合作用使得单边主义成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结构”。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单边主义的试错成本并不是被美国承担的,因为没有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并不能使小布什承担“战争贩子”的责任。舆论的压力仅仅造成其修改战争借口而已,给人总体的感觉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笔者认为,如果世界力量平衡发展的话,单边主义只是一种过渡性的策略,因为总体而言它的交易成本过大。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