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谁让我们尴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1日10:48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杨曲 成都百货大楼将20名顾客视为“黄牛党”而列入“禁售名单”,据称“在全国业界及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一周之后,当地媒体又非常配合地推出后续报道,除了商家在那里得了便宜卖乖,让人关注的是竟有“法律人士”随声附和,问题已经被提到了“是不是应该出台一部《经营者权益保护法》”的高度。 这无疑是一场炒作,我们本来只有笑看的份儿,但还是禁不住要参与这场“读者的激烈讨论”。 就从“经营者权益保护法”说起。有什么必要出台这么一部法律呢?据说是出于“是不是我们对商家的利益保护得不够”的考虑。谁损害了商家的利益?据称是“黄牛党”。他们如何损害商家的利益?“长期抢购特价商品,然后转手倒卖获取暴利”。“特价商品”的价格从何而来?商家自己定的———这一点大概被媒体以及“法律人士”忽略了,然而这却是最不该被忽略的。 转了这么一圈,才知道保护商家的利益原来如此简单: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只要商家不搞什么特价销售,一切都无从谈起;只要取消特价销售,一切就迎刃而解。 并不是说商家不可以搞特价销售。如果特价销售符合商家的最大利益,又在法律容许的范围之内,商家尽可以搞。但如此一来,商家自己的行为引起的后果,应该由商家自己承担,而不应由顾客来承担(即使这位顾客是所谓的“黄牛党”),更不应仅靠这点就牵动国家的立法机构。换言之,如果说有谁损害了商家的利益(这一点是值得怀疑的),那么首先是商家自己。商家停止这种“损害”,其利益自然就得到了保护,而无须国家为此立法。如果国家真需要立法,那必定是有更为充足的其他理由。 再说所谓的“黄牛党”。他们的购买行为(如何卖则另当别论)不算高尚,却也不在法律禁止的范围内。他们购买特价商品的权利,与商家特价销售的权利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商家的“特价”既然不适用于所有同等商品,就必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能享受这一“特价”。如果因此“导致更多消费者享受不到特价,侵害了这些合法消费者的利益”,那么侵害这些合法消费者利益的首先是商家。“黄牛党”难以为商家的销售策略负责,倒是商家应为将所谓“黄牛党”列入另册负责。“法律人士”说,“在无法得到法律支持的情况下,商家只能设法‘自救’,出台禁售令只是商家应对‘黄牛党’的无奈之举。虽在客观上存在歧视消费者之嫌,甚至遭到人们纷纷谴责,但这实际上是我们社会的尴尬”(转引自11月2日《羊城晚报》)。如果一定要说这是“我们社会的尴尬”,那么究竟是谁让我们尴尬?是貌似强大,甚至被说成“三头六臂”的“黄牛党”,还是以弱者、受害者的面目出现的商家?是法律的缺席,还是“法律人士”滥用法律的名义?恐怕已不言自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