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时评:大学生竞选人大代表的积极意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3日17:39 新浪观察 | |
作者:单士兵 近日,北京市18区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已经拉开了序幕。与往常不同的是,北京的北大清华5名在校大学生公开提出将竞选海淀区人大代表,这在当前人大代表选举中还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情。(据11月13日《南方都市报》) 从那些竞选人大代表在校大学生身上,我们首先可以感受到一种政治角色意识。他们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政治角色意识,是与他们对相关的政治理念、政治构架以及有关国家机关的权力和义务知识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分不开的。这一切既与大学生在高校接受过的系统教育有关,也得益于现代社会为大学生所提供的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 这些具有一定政治意识的年轻大学生竞选人大代表,实际上就是对“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意义的深化。当前,各级人大作为各级最高权力机关,实施着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权,人大在质询政府、任免官员、监督行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应的,人大代表权力作用也就越发凸显出来了。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是要为人民的根本利益奔走呼号。因此,这就要求人大代表本身必需具有强烈的政治角色意识,进而才能具备特定的“政治素质”。 然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就是,我们许多的人大代表只是把自己视为各个行业中的普通职员或专业人士。“人大代表”在他们心中往往只是一个临时的“身份标签”。甚至许多人把“人大”都当作是干部的“最后一站”,人大的官员也都是那些“退居二线”的官员。这种认识的误区实际上反映出当前人大代表作为“政治家”意识淡漠。而此次出现的年轻的富有活力的大学生竞选人大代表,则是对人大代表的“身份价值”的一种强化。 在校大学生竞选人大代表凸显出当前人大代表选举更具备民主性和广泛性。我们过去选举人大代表往往多偏重于那些在实践中取得某种实绩的人。但是,那部分人大代表也会把他们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习惯、思路和模式带到人大工作中来。对于这部分人大代表,他们必需经过重新学习才来适应在人大岗位的工作。相对来说,他们在更新知识的能力、转变自身习惯方面,则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而那些本身的身份特点就符合我国《选举法》的相关要求的年轻的大学生,无疑在这些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 实际上,人大代表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职业。当代大学生选择从政作为职业,本身就是无可厚非的。这些接受过较好教育的大学生们,他们都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其它专业政治知识,他们对立法、执法、监督的内容和程序熟悉,自身理论水平过硬,他们成为人大代表,对自己来说,可能是找到了一个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平台;而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则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而且,年轻大学生们的热情奔放也能给传统的机关文化带来强大的活力。因此,在校大学生竞选人大代表也赋予了“人大代表”这一“身份标签”更为深刻的政治意义。 我们知道,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各级最高权力机构,那些人大代表就是代表各地的老百姓行使着地方的最高权力。他们从事的是一份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涉及公共利益的职业。让年轻、纯真的富于知识的大学生成为人大代表,实际上就是对人大代表“政治身份”和“政治职能”的强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