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海城豆奶案换不回任何教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4日15:42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潘凤亮 “海城豆奶事件”导致如此严重的生命和健康损失已然令人痛心,而更加令人失望的是,我们并没有从这个事件中吸取任何教训。酿成惨剧的难道仅仅是一个豆奶厂家和产品吗?如果真是这样,当地政府当初为什么要对事故瞒报,而且至今对相关责任人处理情况都未公示,案件开庭也不通知受害学生的监护人。 我们看到,在豆奶事件被披露前后,当地政府的态度没有什么变化。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没有按规定上报国家卫生部,反而对带孩子进京看病的家长作出“后果自负”的警告,海城往北京方向去的火车票停售,一些学校还安排老师“家访”,看“家里有没有人去北京”。这些令人称奇的应对举措说明了什么? 在媒体曝光此事之后,迫于公众舆论的压力,当地有关部门才展开调查处理工作,鉴定部门对李洋的死因确定为“死于一氧化碳中毒”,这意味着相关部门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免责。这个鉴定结果与李洋母亲的绝望服毒不无关系。至今为止,所有的受害人尚未获得任何赔偿,刑事诉讼案亦未附带民事赔偿。难道没有人为此事承担责任,受害学生及其家长的惨重代价就白白付出了吗? 这样的惨重代价到底能够换回什么?起码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进展和希望,没有看到当地政府的态度明朗化。我们只看到,这个事件换来的竟是国家“学生奶”计划的重创和瘫痪,受损的仍然是学生利益。是国家“学生奶”计划本身有问题吗?不是的,问题的要害在于地方保护伞之下的“隐性腐败”。为了地方利益,可以违规使用非定点的本地企业生产学生奶,不合格的产品竟然可以畅通无阻大规模流入学校,这其中应有的监管监督环节是如何被省略掉的?不针对实质性问题,却将责任转嫁到国家“学生奶”计划身上,这只能说明当地政府对这一关键问题的回避。 到底谁该为此事承担主要责任,究竟哪些人受到了相应处理,相关行政责任人的处理又是按照怎样的程序进行的?对于这些关键性问题,公众目前都一无所知,当地政府的态度和当初一样,依然是暧昧和回避。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正视,而仅仅“公而不开”地起诉一个生产厂家,我们能够从海城“豆奶事件”中获得的教训就极其有限,这与社会和受害人的惨重付出极不相称。更为可怕的是,这带给受害人和公众的可能是对于社会正义的某种失望。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