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身体写作不新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5日11:14 瞭望东方周刊 | |
文/孙轶玮 这位"中国现代派鼻祖",以冷眼笑看21世纪新新人类身上的一切 施蛰存于11月19日上午8点47分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9岁,把整整一个世纪的海 就在一个月前,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同事和弟子还在上海庆祝着施蛰存即将到来的百岁寿辰。先生说:"100岁,对我毫无意义。我是20世纪的人,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先生回忆,对施先生来说,时间虽在流逝,但凡事都在重复。"在经历了种种波折之后,他身上所具有的才是真正的高明的自由主义。今天的一些女作家,爱用'身体'写作,施老说,这些不新鲜,30年代的左翼都玩过。" 在如今这个性事已味如嚼蜡的时代,回望施老带有弗洛伊德气味的"新感觉派小说",那里,充满叛逆的性感是多么的惊心动魄。 在《石秀》一篇中,石秀在与杨雄结成了异姓兄弟,却陷入了对杨雄之妻潘巧云的暗恋。石秀的心理由爱欲的苦闷和烈焰所织成的魔网所困,又在义气和忠心之间发生着激烈的斗争。他在看到和尚裴如海把潘巧云勾引走后,终于在仿佛是失恋而又受侮辱的羞怍懊丧中,刀剖了自己喜欢的女人。施蛰存用惊世骇俗的笔触写到,每剜一刀,石秀看见那美丽的肢体泛着最后的桃红色,都感到一阵满足的愉快。著名文学史家杨义先生说,这篇小说把《水浒传》中的伦理范本变成了现代心理学的病案。 《梅雨之夕》则被评价为现代都市人的性心理小说中非常圆熟的作品。"我"从公司回家,在梅雨天中与一位美丽的姑娘邂逅,下意识地陷入两性吸引之中,当这种下意识激发到一定程度时,"我"又理智地用家庭伦理责任予以抑制…… 杨义说,以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海派作家把灯红酒绿和任性纵情的颠倒错综,置于深度心理学的透视镜下,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一道奇妙而另类的景致。 施蛰存是把弗洛伊德带入中国的人。半个多世纪后,他还在对人说:"你难道不知道我译过4本显尼志勒(奥地利心理小说家)的小说吗?弗洛伊德的书,霭理思的《性心理学》,是当时上海很容易买到的。" 拥有着"中国现代派鼻祖"和"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者"称誉的施蛰存,以冷眼笑看着发生在21世纪新新人类身上的一切。 声明:《瞭望东方周刊》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