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增强创新能力何须浩大工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3日15:11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杨于泽 “广东展开浩大建设工程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羊城晚报》11月27日报道说,广东省投资19亿元开建“广东科学中心”,规划建设面积600亩,其中主体建筑投资即达10亿元。广东省科技厅厅长介绍,科学中心定位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投入力度比京沪都要高出许多,这是广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5年之后,它就成为广州的“又一标志性 投入19亿元巨资,展开浩大建设工程,而且还有后续的浩大建设,但是进入哪些基础或应用研究领域,开展何种创新活动,报道含糊其辞。当然报道说了,科学中心“还将”成为科学普及和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看来也是一项公共设施,不能说与科技创新毫不沾边,但也并无直接联系。 按照一般惯例,这个项目很可能是先提出“战略构想”,后争取到立项。投资这么庞大,政府的钱袋子亦非总是鼓鼓囊囊,因此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是需要论证的。这重要性和必要性,顺理成章就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了,这大概是人们能够想像出来的最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然重要和必要,而且紧迫,那就快点上马,弄得比北京上海的同类工程更“浩大”。 据介绍,“广东科学中心”要成为广州新的标志性建筑。从19亿元投资规模来看,此言不虚。至于浩大工程如何增强创新能力,不知政府细究没有,仅从新闻报道来看,能够说清楚的人不多。中科院是科研“国家队”,它管着多少“标志性建筑”?盖茨的软件开发,IBM的产品设计,也不在“标志性建筑”里进行;纽约曼哈顿“标志性建筑”林立,但其间并无“纽约科学中心”。当然外国没有的,我们未尝不可以搞,但是好大喜功,糜费公帑,我们的前车之鉴已经不少。 要增强发展后劲,必须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国情专家胡鞍钢指出,除了基础科学外,国家创新的主体应是企业,包括国企、非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其次才是大院大所大学等国有机构。目前国有机构创新成本过高,政府广种薄收,科技投入效率低下,改革的方向应该是谁能出成果就把钱给谁,而不论你是国有机构还是私营企业。创新科技创新体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创新,我们的创造力就会爆发出来,个中道理跟体制改革之于经济一样。 有些刚从计划经济中脱胎出来的政府部门,总喜欢亲自上项目、铺摊子,以前亲自建店建厂,现在强调创新能力,所以亲自建设“浩大”科技工程。可我们不是常常看到,不少挂着工程院或研究所牌子的单位,高楼大厦还耸立在那里,而科研人员早作了鸟兽散。 说明了什么?摊子已经不小,项目也已很多,只因体制僵化,运转不灵,工程浩大也无济于事。倒是胡鞍钢指出,近些年来,我们大搞科技工程,已成利益集团“寻租”获利的重要手段,这叫人不能不担心。政府若用市场经济的新思维抓创新能力,就不必铺摊子上项目了。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