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评:慎言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0日13:58 东方网 |
汪长纬 四年前笔者曾以《慎称国际化大都市》为题,在光明日报上撰文,对全国43个城市把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为“国际化大都市”表示担忧,呼吁城市规划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切莫大轰大嗡,以免劳民伤财,欲速不达。岂料近日从东方网上获悉,现今把发展目标订在“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竟达182座,占全国667座城市的27%。四年中翻了两番,真让人瞠目结舌。无怪乎建设部疾呼:量力而行! 国际化大都市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既需要相当的经济物质基础,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更需要长期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凭借人们的主观愿望。我国许多城市才刚刚从地、县脱胎,现代化程度不高,即使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也难以同发达国家的城市比肩。不切实际地妄谈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无异于痴人说梦。 “国际化大都市”是有其客观标准和基本要素的。一般说来,它应当是区位经济、贸易、金融的中心,是众多跨国公司和财团总部的所在地,是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是主要的制造中心,是世界性水陆空重要交通枢纽,第三产业高度发展,等等。区位优势、国际性港口贸易、金融保险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重大区域性现代化基础设施和服务行业国际化服务、人口规模等,都是“国际化大都市”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当今世界能称得上“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屈指可数。据权威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只有十几个,除了美国的纽约、芝加哥、休斯敦、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等6座城市外,英国也仅有伦敦、法国仅有巴黎、德国仅有法兰克福添列其中.这些城市在世界上的经济、金融、贸易地位,决非一般城市能望其项背。中央把上海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世界“四个中心”之一,这是由上海的历史与现实、经济与社会、地理区位以及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决定的.即使这样,上海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按陈良宇同志在亚行上海年会讲话中的说法,上海目前仅仅奠定了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框架,还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建设发展,才有可能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这个精神是实事求是的。 轻言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国家既不需要、更不可能建设182座“国际化大都市”。然而,不仅一些省会城市,就连一些中等城市也打出了这个旗号。与此相呼应的,许多县级市也无视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的存在,纷纷提出建设“地区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必然好大喜功,脱离实际,只注重包装,大搞形式上的现代化,不仅劳民伤财,而且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有些地方之所以事与愿违,骑虎难下,甚至图了虚名,招了实祸,与城市功能定位过高,盲目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不无关系。确定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实质是城市功能的定位问题。定位正确,就会健康快速发展,反之,就会步入歧途。因此,城市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求大,但求佳,不要轻率定位“国际化大都市”。对此,城市的管理者不可不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关专题:2003 “年度新闻评论”评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