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西湖“再开发”的忧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0日16:20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东原 据报道,“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即将在沪招商,60处位于黄金旺地的商业设施向沪上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推出。当地政府为“站上旅游经济大潮头”,决定要让60处“黄金景点”发挥出“黄金效益”(见12月19日《上海青年报》)。这则新闻让我感到忧虑:无限制地“开发”,对于我们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 近些年来,人们发现GDP快速增长、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长三角”经济区,千余年来传诵不已的“江南美景”,短短时间内已经成为历史记忆了。“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和“河湖交织”,现在让位给了工业园和高速公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那个美好“江南”,也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之外。要想象江南之名胜,今天恐怕只有去翻唐伯虎的诗词了。 在“江南”远去之时,很多人注意到的是“江南”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成就当然需要肯定,然而,有多少人愿意想到其中的损失与隐患呢?如画的江南,一旦破坏,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于人类的视野,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这首先就与人类的现代生存观念相违背,一个布满钢筋混凝土的居住空间和一个绿野连荫的居住空间,哪一种更适合于人类生活呢?即便从经济角度而言,“江南风景”被水泥路面所取代,那些慕名而来的人,也将望此而止步,“江南”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也将不复存在。 如果我们不放弃当下的这种“市场第一、金钱第一”观念,放慢向大自然巧取豪夺的步伐,还可能出现什么恶劣前景?在自然生态恶化的“全球化”历程中,作为正处于工业化过程的欠发达国家,中国的状况尤其不容乐观。沙漠化近年来已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甚至北方地区的头号忧患,缺水的现象也越来越具有全国性,而河流污染、江河断流,则早就屡见不鲜。如何转变这种“国在山河破”、生存空间越来越劣质化的局面?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改变视角谋发展,无疑也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单纯基于经济利益而考虑“开发”,实践早已证明害莫大焉,而在“开发”中通盘考虑环境和生态、历史保护,为后人留下历史古迹和绿色生活空间,已是势所必需,各级政府对此都应当真正负起责任。 应该看到,更新思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自然化的生存空间,是有可能的。早有专家指出,苏南的工业化过程未必就要以万顷良田被毁为前提。而杭州作为中国相对富裕的城市之一,也根本无必要通过西湖的“再开发”,来赚取些许可数的金钱。假如因人多为患,西湖遭到大幅度破坏,还会有多少人向往到西湖游览呢!在西湖岌岌可危之时,西湖的经济价值也同样会岌岌可危。 从长远来说,改变当下中国愈演愈烈的两极分化财富分配格局,和极端性的财富崇拜社会心理氛围,是消除将经济利益作为社会发展、官员政绩、公民人生价值唯一衡量尺度的必需选择。这种着眼于未来的社会结构改造和国家民族精神状态更新,也到了需要慎重其事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了。而就眼下来论,我们应当呼吁:让西湖“发挥黄金效应”应当缓行,不能再这样放任贪婪与无知!作为自然、历史和文化象征而存在的东西,必须让它们继续作为自然、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而存在,它们的价值独立于经济上的考虑之外。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