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央行腾挪“凌波微步”走向独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31日18:23 新京报 | |
作者:王英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27日表决通过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商业银行法的决定等三部法律。人民银行法的本次修改突出了央行货币调控的职能和组织协调国家反洗钱工作的职责。 1993年设立的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咨询议事机构。此次修正案明确提出这个机构应当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今年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到央行将在今后的经济调控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今年央行货币政策频出,颇有“组合拳”的意味,吸引媒体的无数口水评论;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成为最受瞩目的财经人物之一,确立了在中国的“格林斯潘”地位。今年出台了一连串的政策:如在4月创造性地发行央行票据,在回收基础货币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6月份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即121号文件;8月份央行祭出重器———宣布9月起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11月份在香港开展人民币业务;12月份宣布实行利率市场化,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调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利率等等……我们已经感觉央行对宏观经济调控越来越重的分量,听到央行发出越来越多的独立声音;为了体现自身的独立性,央行甚至不惜逆势而动,如针对房地产业的121号文件的出台。 从各国央行地位上看,我国央行尚不具备美联储以及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央行的独立地位。当前的制度安排是,央行隶属于国务院,与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并列,这将在一段时间内决定央行的性质和作用。央行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总量调节作用;发改委则更加强调计划调控,具有协调产业结构调整的功能,在经济口各职能部门的地位中一直位于榜首。 央行原来具有金融监管与制定货币政策的双重职能。自银监会分立出去之后,央行的货币政策职能空前凸显,但从新一届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来看,13名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中,来自央行的委员共有三位,显然,若无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银行业协会、统计局等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单位支持和配合,央行的货币政策方针恐怕很难落实。 但是今年央行在有限的空间之内腾挪,已经树立了自己的风格。风格之一是专业化人员,这从央行的以学者型、专家型人员担任新一轮司局长的安排中可以看出。这些人事安排具有从操作层面提高货币政策专业壁垒的意味,今后参与货币政策制定的有关各方很可能由于“外行”而难以置喙。风格之二是专业化政策。央行票据、利率市场化等政策创新的专业化形象让各界不能妄加评论。风格之三是意见坚定强硬。在五月份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放出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风声,其后虽有各方面的反对意见,对宏观经济究竟是“冷”还是“热”的争辩也在进行之中,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仍坚持出台;121号文件虽然事前没有风声,但是事后反对之声迭起,虽有18号文件安抚房地产业,但是之后周小川仍在提醒商业银行注意房地产信贷风险。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货币政策具有很大的影响。央行的政策独立性越强,货币政策的时滞就越短。因为有着较强独立性的央行,在认识到宏观形势变化时就可以较快地采取行动,而不用等待向上级部门报批。同时,央行的独立性越强,其他机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讨价还价的余地就越小。从此次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修改来看,央行会继续在增强独立性方面有所作为,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