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沙场死 血染八里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6日23:56 天津青年报 | |
横刀立马的聂士成雕像(左上图为聂士成) 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曾祖的尸体是破碎的,肠子都流了出来,鲜血染红了他身上御赐的黄马褂。”谈起曾祖血战八里台,聂先遂望着窗外的落日,沉默了许久…… 本报记者沈沂 旧天津城正南八里地方有一稍高的台地,俗称八里台。八里台,很多外地人都知道 1900年的7月,他,让八里台闻名遐迩。 先人壮举后人记 马革裹尸代代传 河北路45号,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小楼,小楼两边热热闹闹的服装小店儿几乎淹没了它,和这些装潢得琳琅满目的店面相比,小楼显得格外破旧,听楼中的住户说,这座楼以前都是聂家的产业。小楼的天台上,一位78岁的老人背风而坐,青丝早已被岁月染成白发,额前的皱纹不知爬满了多少往昔的记忆。他叫聂先遂,是聂士成的曾孙,聂家目前辈分最高的人,人称“八爷”。 “我这一辈儿兄弟10个,姊妹5个,我排行老八。”聂先遂儿时的岁月,大多数属于天津,八九岁就随经营旅馆的父亲来天津的他,对于北京老宅的记忆只是片断性的,他称位于北京地安门附近的聂家老宅为“王府”。“王府很大,院落套院落,数不清的门窗、数不清的人,八九岁以前,我就在这宅子的花园中和兄弟们打打闹闹,宅子的最里面是祠堂,那里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牌位,悬挂着他们的画像。”八九岁的孩子没有闲心去记住祠堂里供奉着多少祖先,却惟独记住了一个人———他的曾祖父———聂士成。不记得画像上的曾祖是戎装还是朝服,只记得曾祖的表情异常凝重。 “与其说我记住的是曾祖,不如说记住的是他‘马革裹尸’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我的家族中,一代又一代地讲下来。”流传下来的不仅仅是“马革裹尸”的故事,还有代代传承的坚贞不屈精神。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日本宪兵让年仅十五六岁却精通日文的聂先遂去当翻译,被他严词拒绝。“因为曾祖留下的不仅仅是故事。” 与敌决战八里台 逾此一步非丈夫 “曾祖的尸体是破碎的,肠子都流了出来,鲜血染红了他身上御赐的黄马褂。”记者无法想象为什么在命悬一线的战场,聂士成要穿上如此惹眼的衣服,阳光下的他无异于是敌人的靶子。他的捐躯,是否也隐含着一丝无奈。 104年前,清军最精锐的陆军武卫前军,在天津城西八里台与外国联军决战,武卫左军统帅直隶提督聂士成惨烈地死在阵地前沿。 那一刻是1900年7月9日凌晨5时,联军与清军在八里台的决战开始了。 被迫退出租界的聂士成部在联军大炮的轰击下,只剩5000余人了,他的正面是6000多人的联军,背后,是步步逼近的500名日本骑兵,聂士成已经被团团包围。 八里台阵地前有一座小桥,不久之后,这桥就被命名为“聂公桥”,聂士成骑马立于桥边,身上是1891年朝廷御赐的黄马褂。炮火轰鸣中,清军与冲上桥的联军扭打成一团,小河边到处是清军和联军的尸体,河水变红,变稠了,流得慢了。两个小时后,聂军显出了支持不住的迹象。营官宋占标追随聂士成多年,当联军的炮弹打来,聂士成依然一动不动的时候,他哭着大喊:“军门,撤吧!军门,撤吧!” 军旗成了一块破布,仍在硝烟中飘动。“轰”!一发炮弹在清军阵地爆炸,又有几名士兵倒下了。聂士成纵马向前,吼了一声:“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 赤日行空飞沙黄 将军宁死不投降 “天苍苍,野茫茫;八里台作战场,赤日行空飞沙黄。”在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聂将军歌》中,渗透着一种悲壮。“联军曾劝他投降,可是他却宁死不降。” 天大亮了,突然,联军阵地上传来喊话声,是不熟练的汉语,“聂士成将军,投降吧!”八里台阵地正面的德军指挥官库克派士兵充当军使,要求聂军投降。战场一片沉寂。“库克没有如愿以偿,曾祖终于以身殉国。” 一块弹片划开了他的腹部,肠子从那里流了出来。聂士成却岿然不动,依然指挥战斗。子弹像雨点一样飞来,一发子弹穿过了他的后脑,又一发子弹射穿了他的前胸,这位战士轰然倒地了。与他同时牺牲的还有统领周玉和、姚良材,以及那位哭着力劝聂士成撤退的营官宋占标。八里台之战,聂士成率领的武卫前军阵亡达350人之多。 战场上的对手已是赢家,库克面对聂士成伤痕累累的遗体感慨不已,出于军人之间特有的情愫和敬意,他亲自将聂士成的遗体用一块红毛毯盖住,并脱帽鸣枪志哀。聂士成的遗体被郑重地交还给清军。 聂士成英勇作战,威武不屈,被清军所称颂,为联军所畏服。据外人记载:“华军虽重,皆不足虑,所可畏者,聂军门所部耳;盖聂军有进无退,每为各军之先;虽受枪炮,前者毙,后者又进,其猛处诚有非他军所可比拟者。” 聂士成殉国后,1900年7月14日,大清国向各国宣战的第23天,天津沦陷了。 “聂将军名高天下闻,虬髯虎眉面色赭,河朔将帅无人不爱君。”(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聂将军歌》)去年,聂先遂在聂公桥旁照了一张像,他的身旁是横刀立马的名将英姿。这是1984年复立聂公碑时,留下的汉白玉雕像。碑文仅留“聂忠节公殉难处”7字,供人们凭吊渐行渐远的英雄。 而在1905年袁世凯立碑纪念聂士成时,谥号“忠节”。碑正面刻“聂忠节公殉难处”,两侧立柱上刻“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忍作怒涛飞海上;精诚留碧血,看今日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为“生气凛然”。如今这块老碑在三条石博物馆、原来的聂公祠中,静候着后人的观瞻。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