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工商时报:银行改制困难还不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3日11:45 中华工商时报 | |
作者:刘杉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终于启动了,这给憧憬新年的中国财金界带来了好消息。 继国务院同意将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入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后,财政部又同意以在这两家银行的所有者权益冲销呆坏账,以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 《财经时报》报道说,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1月8日在中国建设银行举办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论坛”上透露说,原有3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所有者权益,将可全部用于冲销不良资产损失。 对此,《财经时报》评论道,“楼继伟所言,等于表明中央财政通过放弃3000多亿元人民币权益,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坏账‘埋单’,同时也是中央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之后的第二笔巨额投入”。 中央财政为国有商业银行“埋单”的说法显然符合实际情况,这倒也不冤枉财政部,因为这些呆坏账大部分是由于向国有企业贷款造成的,也可以看作是国有银行先替财政付的账单。不过,我倒不认为这是第二笔巨额投入,算作中央财政的投资损失更恰当,因为冲销行为并没有增加财政支出,而是财政部放弃了原有的投资者权益,也就是意味着中央财政损失了部分资本金和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与注入450亿美元外汇相比,对呆坏账的核销其实更有利于中行和建行吸引战略投资者,进行海外筹资。 近来,有关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的评论纷纷见诸报端,乐观情绪弥漫坊间,似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造指日可期。不过,我以为,目前中央财政所做的仅仅是表明了金融改革的决心和技术性的资金注入,不管是外汇储备,还是财政拨款,其实都是技术上的手段,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造的真正困难还在于如何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 当然,用外汇储备作为资本金注入国有银行的确是一个创造性的举动,其既可以弥补国有银行的资本金,又可以减少外汇储备,进而减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媒体的有关评论似乎并不准确,如有评论认为,注入外汇储备可以减轻外汇风险。从国家外汇管理局角度讲,是减少了可以管理的外汇资产,但从国家财政的角度讲,这部分外汇其实还留在了国有银行,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中行不管了,建行还得管,何况这部分美元储备还不能兑换成人民币,这意味着中行和建行的美元资本金存在着人民币升值可能带来的汇率风险。 另一种说法是,注入外汇储备可以更好地吸引战略投资者,我以为此种说法不妥,因为战略投资者可能看重的是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资本金的币种构成。如果从人民币汇率预期角度看,外国投资者可能更希望两家银行的资本金都是人民币,这样可以更好地规避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汇率风险。 改革尚未成功,银行仍需努力。技术上的注资,仅仅是解决了融资的基本问题,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真的要脱胎换骨,真的要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恐怕还要克服很多困难。 困难一:裁员 银行的差事相对大部分行业来说,还是一个肥差,饭碗的含金量大得多。与国外大银行相比,中国国有银行的员工数量是个天文数字,因而,在银行改制和海外上市过程中,机构网点的撤并和裁员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事实上,这几家国有银行也一直在进行裁员,但国有银行的下岗问题比起其他国企要麻烦得多,因为银行岗位的含金量决定裁员的博弈过程成本更高,对于张恩照们来说,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困难二:公司治理 银行要改制,银行就是股份公司了。尽管会有战略投资者进入,尽管会有海外小股东入股,但国有资本依然是一股独大,大事还得国家股说了算。国有股份制银行的管理层能否真正对股东负责,还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国有银行的行长们习惯了官员和行长的双重角色,他们是为党工作的,他们的职务升迁不仅取决于董事会,更要由组织部最终拍板。公司治理问题不是行长们决定的问题,他们也不可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困难三:风险控制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也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涉及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中国的国有银行在流动性风险方面一般问题不大,因为国家的信用支持,其很难发生流动性风险。尽管改制了,国家信用支持打折了,但我们丝毫也不用怀疑国有银行会有头寸调动不开的可能,也不必怀疑中行建行会可能被挤兑。但改制后的国有银行控制违约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能提高多少还让人心里无底。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原来做不好,现在能如何? 银行的弟兄们还得加把劲,别让外国投资者小瞧了咱。 不管困难有多大,中行和建行终于迈步了,中国金融改革的最重要一步迈出了,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在高兴的同时,把困难想足不是坏事。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