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新闻:从教育不能产业化说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3日12:05 人民网-华南新闻 | |
作者:一泓 日前,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中国政府从来没把教育产业化作为一项政策。部分地区为了增加教育投入,甚至出现把教育推向市场的倾向,将有可能阻碍教育的发展。这是国家有关部门对教育产业化问题的明确表态。问题在于,教育既然是产业,为什么不能产业化? 其实,所谓产业化也就是全面市场化。教育能否全面市场化?这是问题的核心。一方面,教育既然具有产业属性,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比如在运行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等。但另一方面,教育除了要追求自身的效益外,主要还担负着上层建筑的一些基本功能(比如反映国家意志,即我们常说的“教书育人”等),单纯的“逐利”,其结果必然会给整个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造成混乱。因此,无论在任何国家,其兴办教育的目的都不可能不考虑教育的上层建筑属性,而国家的意志其实是不具备商品属性的。因此,所谓引入市场机制,只不过是加快达到目标的手段之一罢了,切不可本末倒置。 另外,我们知道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天然的缺陷,健全的经济体系需要“两只手”来调控,即市场负责微观激活,政府负责调控宏观。有些行业市场化的程度较高,“无形的手”作用较大;一些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低,“有形的手”作用较大,关键在于产业的性质。教育作为一种“特殊产业”,其供给和需求也不是简单的市场调配的产物,在本质上属于国家基础产业的范畴,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基本模式的确立,其进入市场的程度也必须由国家的意志来决定,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本身来取舍。否则,任何些微差错都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从国际层面上看,目前各国教育也都由政府来办,并通过其反映国家意志来巩固本国的基本社会模式,以此避免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动荡和破坏。 据说,国内有一位市长曾表示,对高中阶段教育,今后政府不仅要“断奶”,而且要让学校创收,向财政上交;又听说湖北省某县对外出售和出租近700所中小学校。这就否认了教育的国家主体性,在认识上形成了混乱,其结果必然会对整个社会发展模式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判断体系,搞乱上层建筑。 教育的国家主体意识并不排斥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教育。眼下,我国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4%的财力,支撑着占世界学历教育人口22.9%的庞大教育体系,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显然不够,因此在教育投资领域引入竞争,可以解决教育发展的经费问题。其次引入市场机制,能有效扩大教育消费,适应国内对教育的需求。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法规加以有效监管,我国刚刚出台的《民办教育法》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综上所述,教育是否产业化,本质上反映的是对教育根本宗旨的认识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是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事业接班人,这个终极目标,不可能简单地交由市场来完成。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