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剪纸:被迫在艺术圈子里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5日14:26 三联生活周刊 | |
60多岁的高密井沟乡河南村村民范祚信目不识丁,从同样不识字的母亲手中传下来的剪纸却使他“不小心进入了艺术的圈子”。“如果不是1983年举办的高密民俗培训班,剪纸早就在这消失了。”与年画和泥塑不同,剪纸从高密民间自发源起就没有和产业打过交道。范祚信的老伴刘彩云在娘家时就是远近闻名的“伎俩人”,回忆起以前的乡间民俗,过年前家家户户用白纸糊上窗棂后,村里的人都找“伎俩人”讨些窗花、顶棚花贴上,“根本谈不上经济关系”。后来村子里偶有巧妇在年集上卖,价格也仅五分钱一张,“并不成做买卖的气 于是在高密现存的剪纸艺人只剩下1983年县里培训过的六个“同学”了,记者询问到的老农妇即使曾经会剪,也大多荒废了。与陕西剪纸依托民俗旅游日渐红火不同,高密的剪纸却在“艺术的圈子里晃着”。 1983年从培训班学习完后,当时20岁的马瑞霞年轻时和两个女友一起到各个美术院校卖剪纸,“主要是想和那些专业人士交流”,很多美院的人一看就炸开了,“我们画的小丑怎么不可以这样夸张?”范祚信一再强调,高密的剪纸“让人一看就认得”,陕北剪纸以黑块为标线,粗犷;南方剪纸以线条为标线,细腻;处在南北交接的高密剪纸则是对比强烈,精细的镂空图案与狂张的写意相结合。然而与当地经济没有依托的剪纸难以走上商业道路,从1985年起在高密市区开剪纸裱画店的马瑞霞说她的生意始终不好不坏,最大的客户就是市里各机关将裱好的高档剪纸当作赠送礼物。有着“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等头衔的范祚信则仍然每年到不同的美院去展出他的作品,让更多人关注当地剪纸,但是这种最为民俗的样式却“还是在艺术圈子里晃着,生不了根”。 声明:《三联生活周刊》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三联生活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