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庆有和他的杨柳青年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5日14:32 三联生活周刊 | |
霍庆有是杨柳青年画世家的第六代传人,他是目前冯骥才发现的惟一一个全部掌握勾、刻、印、画、裱技法的艺人 ◎王小峰 在采访霍庆有之前,记者去位于天津市河西区的“杨柳青画社”,发现杨柳青年画 第二天,记者前往距天津市大约有30公里的杨柳青镇,拜访杨柳青年画传人霍庆有。 这个小镇现在丝毫不见古朴的痕迹,布局比天津的“裤筒子路”还要整齐,在镇中心的大广场,四周都是成群的现代化小区,各种城市中常见的雕塑装饰比比皆是,一排50米长的古罗马圆形角斗场的柱子显得格外醒目。寻找半天,竟没有发现任何与年画有关的饰物。而在这个小镇周边,原来的村落变成了拆迁的工地。 根据霍庆有先生的提示,我沿运河前行,在一片现代化小区面前,远远看到一个老字号的旗子点缀在楼群之中,上面写着“玉成号”,这面酱紫色的旗子,在楼群中显得那么突兀和不和谐,这似乎在暗示着民间文化在今天的现状。 霍庆有是去年才搬到这座楼里的,他家共三层,一层是工作室,进屋时,他正带着徒弟工作。三层楼的墙上挂满了各种杨柳青年画,二层、三层客厅都当成了展室,有霍先生自己画的,也有他从民间收集的珍品。这些作品从清朝年间一直到“文革”以前,几乎是一个杨柳青年画史。 谈到杨柳青年画,霍庆有直接告诉我:“我现在有个内疚。”这内疚就是他曾经亲手用斧子毁坏了不少年画母版,所以他才比过去更认真和专注把杨柳青濒临失传的手艺传给下一代。他说:“第七代现在也在画,现在不管来什么人,只要肯学,我都无私地教给他。为什么?这东西毕竟是祖先留下来的,是民间的东西,我学会了不传下去对不起祖先。这种民间工艺很复杂,趁着我明白都告诉他们,不然他们要花大力气,走弯路,因为我就走过很多弯路。” 霍先生讲述了“文革”期间年画母版遭毁坏的过程。“玉成号”是霍庆有父亲的艺名,就在霍庆有准备继承霍家手艺时,“文革”开始,父亲为了保护母版不在破四旧中遭毁坏,把它们藏在天花顶棚里面,当时大约有300多块母版。后来,家里房子漏雨,要修房子,藏在顶棚的母版被发现,他父亲就在院子里挖了一个大坑,天黑时趁人不注意,都埋在坑里,上面裹上防水的油布。但是没想到,下雨时候,埋母版地方陷进去一个大坑,等再拿出来,都被雨水泡糟了。做年画的母版一般都用梨木,最怕潮湿,“当时的一些母版,一部分被我父亲藏起来了,还有一部分被大队敛走了,放在一个屋里。后来民兵开会,有个民兵说:‘下雨了,在外面没法开,把那些四旧的东西请出去,咱们去屋子里开会。’他们把很多版子都锯成了圆板凳面,还有一部分被农民偷回家去做成自行车的脚蹬子,由于母版上都有棱,脚蹬起来还不滑。还有一部分被我劈了,各种颜料,我也倒进运河里,黄色的运河水都变红了。我的内疚,就因为很多珍贵的古版都给劈掉了。所以从1980年开始我就恢复世家的这种手艺。” 当霍先生重新拣起这门手艺时候,才发现,由于“文革”浩劫,很多古版都已经失传了,人们对杨柳青年画也不了解了。“他们可能对杨柳青年画的了解就是一个抱大鱼的(即杨柳青年画中流传最广的《莲年有余》),有什么出名的?我去无锡参加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当时我在现场展示我的年画,有人问我:‘你这是杨柳青年画么?’我说是。他们又问我:‘你贵姓?’我说:‘我姓霍。’他说:‘那你这不是杨柳青年画。人家杨柳青年画姓杨,你姓霍,不是一回事。’有一次我上美术课,老师也说:‘杨柳青年画没什么,不就是抱大鱼么,画的很粗糙,不能登大雅之堂。’我跟他解释,现在国家不宣传杨柳青年画了,杨柳青有上万种年画,他不相信,我告诉他,杨柳青年画有五大类:娃娃类、仕女类、民俗类、戏曲类和神像类。在我们这一代,填补了一个佛学类的。” “为了弥补当年的过失,我开始挖掘、整理工作,还有就是抢救艺人们丢失的稿子。”在霍先生收集到的各个时期的杨柳青年画中,其中有一幅残画,名字叫《大过新年》,谈到这幅残画,霍先生讲述了他是如何抢救这幅画的—— “过去的老百姓都比较穷,所以盖房子都搭在一面墙上,其中有一家,房子旧了,要翻修,但是共用一面墙,不能拆,就在原来的墙外面又垒上一面墙。到了80年代,这家房子又不行了,要扒倒重盖,里面那层墙面就露出来了,上面贴着一层报纸,他们一撕,发现里面有杨柳青年画。于是有人告诉我,让我去看看,我就按着年画的大小把它裁了下来,拿回家里,抢救了一个月,这幅画的题材我发现很有价值,因为这个画稿现在都很少见了。” 还有一个人收了一块抱鱼的版,找到霍庆有,“我去了一看,发现是套色版,这是一块主线版。我当时想,应该把它恢复了,这都是艺人们经历了几代风风雨雨留下来的。这个版只留下几个点,有一条鱼看的清,有几只手看的清,其余都看不清了。我用了两个月恢复,上了颜色之后,起了一个名字叫‘金蟾富贵’。后来我拿到北京去找专家,让他鉴定一下,那个专家那里也有很多画稿,跟他收的一个稿一样,他的叫‘金蟾同乐’。他说:‘你把一个套色的版的几个点都找回来了,我还以为是老版勾回来的。’” 在霍先生收集到的年画母版中,有一套非常稀有,这套母版共6块,分两面,也就是说共有12幅画。霍先生介绍说:“这个版是过去大家族祠堂里放的,是祭祖先的。我给专家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们这块版的情况,他们说这是杨柳青最大最早的一块版。” 到目前为止,霍先生共收集到100多块老版,最贵的是他花3000元买回来的。 谈到杨柳青年画的兴衰,霍先生感慨良多,“年画的兴衰跟咱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关系,经济上去了,大家都要享受了,屋里需要布置了,都要贴年画了,才会有购买力。”他说,“在民国期间,很多杨柳青年画店都倒闭了。那时候从上海引进了一种石印画,不用人填色,结果冲击了市场,这种石印画着色比较均匀,很漂亮,杨柳青年画相对比较粗糙,于是就没人买了。解放初期,还比较贫穷,又没人买年画,所以有些农民发现这些版子都没有用,都拿它盖猪圈了。杨柳青到夏天下雨路面比较泥泞,汽车开进来走不动就拿版子铺路……” 过去杨柳青镇有300多家画店,依靠着运河,声名远播,但后来慢慢失传了。“我父亲那一代只剩下6个老艺人,我父亲的那个时期有版,有艺人基础,只要有钱,就可以恢复起来,但是在‘文革’期间又断档了。所以大家都不了解杨柳青年画,现在把杨柳青年画真正恢复出来是很难的。‘文革’期间把版子、画稿都毁了,我们这一代想学,但是接不上。所以要想把它继承下来,需要花很大力气。第一要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画稿,挖掘老版,然后还要把它恢复出来。我一直干到90年代,我勾版整整勾了3年,因此生了好几场病。今天很多人把版子当成文物卖给你,我们也没有那么多钱。” 霍先生的父亲曾经对他讲:“要想发财,别去画画。到我这辈,已经五代了,可能就要断档了,你要是真有机会的话,就去学吧。还可以比我们这一代干得更好。”霍先生说,“年画这东西还有生命力,杨柳青年画从来就没有离开老百姓向往的生活和企盼的东西,它和老百姓的生活太贴近了。”作为杨柳青年画老艺人,霍庆有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现在,霍先生已经刻了两百多块版,每年还能增加四五块新版,带着五六个徒弟,继续承传着他的手艺。 声明:《三联生活周刊》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三联生活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