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空巢老人”呼唤志愿者扎根社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8日11:21 新京报 | |
作者:邓国胜 在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的组织下,一场征集志愿者陪伴“空巢老人”过年的活动在北京拉开,包括本报在内的众多北京媒体纷纷向市民发出了参与活动的呼吁。与此同时,国内其他的地方也正在开展类似“陪伴大年夜”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得到许多城市年轻人的热烈响应。 纵观这些活动,与以往志愿者资源的动员相比,这些志愿者行动的最大特色在于行政色彩较淡,从目前的情况看,动员的效果似乎也不错。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发展自己的社区志愿者。20世纪90年代初期,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始兴起。由于现代意义的志愿者行动在中国属于新生事物,因此在起步阶段,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行政动员的结果是,志愿活动或者“自愿性”不足,或者只是一阵风式的“运动”。政府的号召或宣传告一段落,志愿行动也就告一段落,志愿者也烟消云散。 除了政府自上而下的动员外,中国志愿活动的另一种动员方式是媒体动员。近年来,中国的媒体在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的倡导方面扮演了新的角色。媒体的动员对于培育公众对志愿活动的认知和推动公众的志愿参与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通过媒体动员志愿者,虽然志愿者的“自愿性”大大增强,但是志愿活动也难免成为“一阵风”。其局限在于一些社区只有在政府或媒体号召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得志愿者资源,而在日常情况下却得不到志愿者资源。志愿者活动难以扎根于社区并在社区生根发芽;另一方面,由于志愿者活动不是以志愿者组织为载体,志愿者缺乏专业技能的培训与锻炼,因此志愿者的专业性较弱。这些弱点在2003年我国的SARS期间暴露无遗。例如,由于缺乏社区载体或者缺乏志愿者组织,一些人想做志愿者却缺乏参与的渠道;即使有参与渠道,却又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无法满足社会招募志愿者的需求。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一些老的社会问题,如老年人口问题、残疾人口问题、妇女问题、贫困人口问题等仍然存在,有的甚至越来越严重;而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艾滋病问题、流动人口问题又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政府单一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力动员民间资源来帮助弱势人群、解决社会问题,共同构筑我们美好的家园。 民间资源的动员不仅仅是捐钱捐物,更重要的是公众的志愿参与。而在公众志愿参与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认知与志愿精神,更需要志愿行动;不仅需要志愿行动,更需要将志愿者行动沉淀下来成为人们的自觉与习惯。从一种传统的道德与个体行为演变为现代的志愿精神与组织行为,从志愿者行动沉淀为社会的结构。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面对诸多社会问题与社会压力,我们只有充分动员民间资源,特别是取之不尽的志愿者资源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我们完全能够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志愿者组织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志愿者资源的宝藏。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