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少林“涅槃”要强调“代际公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9日14:59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邬凤英 在很多人看来,僧人是寂寞、贫寒的,久居深山无人问,平平淡淡过一生。然而少林寺却是喧闹、富有的,它早已不是“深山古寺”,而成了一个叫卖声不绝于耳的集贸市场。当越来越多的人将少林精神当成商品买卖时,注定了少林寺必须面临“不僧不俗”的尴尬———是武还是禅?是佛还是俗?不仅外人无法参透,连少林僧人自己都困惑了。面对发展 1月12日上午,投资1亿多元的少林景区大规模建设工程拉开序幕,“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古朴风貌开始恢复,“少林”品牌的整合再造已经启动(1月13日《河南日报》)———这样一条消息是令人欣慰的,但并不能消除我的担心:深山古刹的“集贸市场化”是无节制地追逐经济利益的结果,而少林“涅槃”的原动力居然是为了更多、更好地追逐经济利益。假如这一大规模建设工程未能带来预期的收益,那么已经开始变得“古朴”的风貌会不会再次变得“现代”呢? 无疑,尽管我们现在对市场的强大魔力难以回避,但在开发像“少林寺”这样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市场资源时,还是应该用超越市场的眼光来看待它:这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不能生产,只能消费,并且公共性很强。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它的消费要符合“代际公平”的原则———不仅我们自己要消费,我们还要把它完整地保护下来,让我们的后人能够继续消费,我们无权剥夺他们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消费体验接通历史的权利———这是人类历史连续性得以保障、文化能够不断创新、社会可以不断进步的前提之一。 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价值观认为,文物遗产最本质的属性在于它是文化资源和知识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教育、历史借鉴和供人研究、鉴赏上,经济价值只不过是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衍生物。文化遗产的历史越悠久,价值就越高。如果为了片面的经济收益,或为了眼前局部的直接经济利益,而对其进行任意“开发”,可能会换得一地、一时的经济利益,但必定会把文化遗产的综合社会效益和长远经济利益牺牲掉。站在全社会、全人类的立场看,这种经济利益至上、眼前利益至上的“遗产变现”行为是极其狭隘、极其短视的。 现在是经济学成为显学的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于用“经济”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市场经济被推崇为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只要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巧妙运作,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在市场上获得自己应有的价值。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对文化遗产进行配置,是完全不符合文化遗产这种特殊资源的品性的,因为“我们的后代”是没有机会与“我们”进行讨价还价的,没有任何市场机制能够决定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来“配置”这些原本属于“代际人口”的文化遗产资源。如果我们放纵自己对金钱的欲望,将这些资源消费到了消失,对我们的后代是极不公平的。 少林涅槃,这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的一步。但如果要使这一步不可逆转,我们的观念也必须涅槃:从把利益最大化当作最高价值到能够把从祖先那里接受到的文化遗产完整无缺地移交给后人当作最高价值———否则我们就一定难逃后人的责难。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