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忠在省人代会深圳专场记者会上答记者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4日13:45 深圳特区报 | |||||||||
李鸿忠接受记者采访 本报广州2月13日电(记者叶晓滨 张斌) 今天下午,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秘书处举行记者招待会,邀请省委常委、代市长李鸿忠介绍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来自中央、省和港澳地区50多家新闻媒体的近百名记者,怀着浓厚的兴趣聆听李鸿忠纵论深圳发展大势,并就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提问。一个多小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李鸿忠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答疑解惑,娓娓道来。
细数成绩,不避问题 应主持人的要求,李鸿忠首先介绍了深圳去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2004年的发展思路。他如数家珍地说,2003年是深圳不平凡的一年,有四大成绩值得深圳人骄傲——— 一是抗击非典的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不仅产生了伟大的“抗非精神”,而且对新的发展观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这必将对深圳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二是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表现在经济增长创近8年来新高,若干经济指标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物流和金融三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外资取得新成绩;三是贯彻落实新的发展观,大力实施“净畅宁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四是国企改革取得较大进展。 在如数家珍谈成绩后,李鸿忠坦率指出,深圳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有些还很严重。如,社会治安虽有所好转,但治安形势依然严峻,一刻也不能放松;国企数量多、资产规模大,改革任务仍很艰巨;产业结构若不加以进一步调整,也会在竞争中落伍。此外,政府的服务水平,公务员的素质、能力、服务质量和效率,远不能适应深圳经济发展和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需要,还必须加大整顿力度。 以落实新的发展观为主线 谈到深圳今年的工作思路,李鸿忠表示,市政府将围绕市委三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全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把落实新的发展观作为贯穿全年工作的主线,今后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目标都要以此来重新审视,重点是继续大力抓好“净畅宁工程”;二是将人才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关键,把重心放在引进和培养人才上,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三是以改革为动力,把改革创新作为深圳继续领先的法宝,积极推进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四是建立一个廉洁、高效、低耗,负责任、有权威的服务型政府,建立一支高素质、形象好、能力强,善于服务的公务员队伍。随后,李鸿忠回答了境内外记者的提问。 “深圳速度”赋予新内涵 记者:深圳最近正着手调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进度及相关指标,这是否意味着今后“深圳速度”将放慢? 李鸿忠:深圳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进度及有关指标进行调整,并不是一个放慢发展速度的问题,我们的着眼点是贯彻落实新的发展观,提高发展的质量和层次。 “十五”规划制定之后,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按照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观的要求,以及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新目标,原来制定的现代化指标体系,有些不能完全反映出新的发展观的要求,所以需要进行调整。调整后,我们增加了环保、人文以及城市功能等方面的指标,将比以往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过去的“深圳速度”,应该赋予新的内涵。在坚持新的发展观的前提下,我们将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但是,我们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就是求佳不求大、求特不求全,求以人为本、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而不是简单地攀比经济总量。我们今后的发展模式,会更加强调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 欢迎港资银行来深发展 记者:CEPA实施后,香港银行进入深圳的进展如何?对深圳金融业的发展将产生什么影响? 李鸿忠:CEPA的实施,降低了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的门坎。据了解,目前,香港已经有多家银行向有关方面提出了申请,其中已有3家够资格进入内地的香港银行将落户深圳,手续正在办理中。 港资银行进入深圳发展,对深圳将产生正面影响。首先是有利于深圳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可以带来更多的金融资源,提供更多的服务产品。其次,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比较发达,各银行机构运作规范,这些银行进入深圳后,可以促进内地金融业进一步加快改革、改善服务。所以,我们欢迎更多合乎CEPA条件的香港银行来深发展。 用好老百姓的血汗钱 记者:人大对政府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深圳在这些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今后政府在加强预算审查监督、绩效审计方面还有哪些设想? 李鸿忠:人大担负着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职责,其中,对政府的监督,对财政预算的监督,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财政资金,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纳税人的钱,政府只不过是受人民委托,在代为管理、支配,所以必须用好每一笔钱,一定要用到该用的地方,特别是要用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方面。 在预算审查监督、绩效审计等方面,深圳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我认为做得还不够,一是覆盖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二是介入的深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深圳正在推行的一个举措,是加强过程监督。今后,财政部门与市人大要计算机联网,政府每一笔财政预算支出,可以马上进入市人大的视野,方便人大监督。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不忘乎所以,才能有压力,从而珍惜手中的权力,做事才有动力。我们还准备把社会上的会计、审计力量充分利用起来,提高审计质量,增强审计的深度。而且,审计结果如何,要及时公之于众。光审计不公布,容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就会事与愿违。 迈向国际化深圳有优势 记者:很多地方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城市,这方面深圳有什么优势? 李鸿忠:深圳市委三届八次全会提出:用20年左右的时间,在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深圳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这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也是深圳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的、理性的选择。之所以这样选择,不是自我拔高,也不是不自量力。用张德江书记的话来说:深圳有这个基础,有这个条件,有这个资格。 我们提出要建设的,是区域性、经济型的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城市,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有单一功能的国际化城市,如开罗,靠的是旅游、文化,但经济上不发达,城市辐射功能有限;也有综合性的国际化城市,如香港、新加坡,其功能相对来说是全方位的。我们建设的,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侧重于经济的国际化城市,这主要取决于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以及服务功能。深圳有一定经济总量,而且经济外向度高,邻近香港这个商贸、金融、交通、信息发达的国际化城市,背靠珠江三角洲这个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加上自身拥有的服务、辐射功能,建设区域性经济型的国际化城市有独特优势。 此外,从文化层面来看,深圳是移民城市,本身具有兼容并蓄、对外开放的特性,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能够按照国际惯例办事,有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决心。现在,我们仅仅是提出了一个目标,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 与珠三角城市共荣共存 记者:深圳如何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发挥在促进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李鸿忠:衡量一个城市是不是中心城市,不是什么人喊出来的,关键看你有没有影响力,能不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深圳作为珠三角地区城市群中的一员,希望在区域合作中发挥自己的辐射、带动作用,扮演一个优势互补、市场互通、彼此依靠、共荣共存的角色,与其他兄弟城市一起,共同把珠三角建设好,为广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然,深圳在发挥好这些功能时,反过来也可以促进自己的发展壮大。比如说港口,年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准箱的集装箱港口,如果没有珠三角这个世界级制造业中心作为腹地,其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要继续发挥好深圳港的辐射功能。另外,深圳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机构总量超过北京、上海,全国最多。这些金融机构,要首先面向珠江三角洲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我们要在共同进步中发挥好自己的角色,在服务、辐射中发展自己。 新增三千警力充实一线 记者:深圳社会治安问题不容乐观,您有何评价? 李鸿忠:一段时间以来,深圳社会治安状况不容乐观,有时还比较严重。治安搞不好,政府有责任,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对此,我们有清醒的认识。作为地方政府,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承担搞好社会治安的责任,这一点责无旁贷,不能有任何回避、逃避。今后,我们要继续努力,加大工作力度。比如说今年,仅新增3000一线警力,就意味着要投入3-4亿元。 当然,社会治安不好,也存在客观上的原因。深圳经济比较发达,流动人口数量巨大,不到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加流动人口,已经到了1000万,这里面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而且,深圳又是全国最大的口岸城市,流动量非常大,全国73%的出入境人员、67%的出入境车辆,都经由深圳进出。尽管有客观原因,但我们首先要在主观上努力,把政府工作做好、做到位,不能用客观原因来推卸责任。 深圳已累计向省里上缴税收100多亿 记者:有人大代表提出,深圳和广州同为广东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应该像广州那样向省里交更多的税,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鸿忠:有人说,深圳和广州经济发展旗鼓相当,我不赞成这个观点。我们认为,广州的发展还是走在深圳的前面,经济总量比深圳大,产业结构比深圳优,经济发展的态势也比深圳好,所以,我们总是虚心向广州学习。 广州向省里上缴的税收比深圳多,这是事实。不过,这是由国家的财税体制决定的,包括深圳在内的五个计划单列城市,财政都是直接上缴中央。分税制以来,深圳已累计上划中央财政收入3215亿元,仅去年就达673亿元,上划中央收入占深圳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94年的不足40%提高到去年的70%。这些收入,用于中央财政向其他地区的转移支付。这不仅是深圳的光荣,也是广东省对国家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即使在中央实施计划单列市这样的财政体制下,深圳地方税收这些年也累计向省里上缴100多亿元,从1992年的3700万元上升到去年的20.8亿元。这在国内其他计划单列市中是绝无仅有的。与此同时,自1990年以来,深圳还积极帮扶省内欠发达地区,资金累计达37.5亿元,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7条河流今年同时展开治理 记者:今年深圳在治理河流污染方面有什么打算? 李鸿忠:这个问题,深圳的市民都非常关心。市委市政府去年推出“净畅宁工程”时,制定了一个实施方案。我们本着政务公开、信息透明的原则,将这一方案在深圳特区报上公之于众。具体到河流治理,今年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加大投入。今年内,深圳境内七条河的治理同时展开,重点是深圳河。二是对治理方案进行优化,不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把重点放在污染源的治理上,只要有好的方案,能达到预期效果,资金不成问题。三是严格保护水源地,加强对深圳水库、西丽水库等周边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四是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率,今年特区内生活污水处理率要从60%提高到75%,特区外也要向更高的标准看齐,最终达到特区内外一个标准。 深港两地港口共存共赢 记者:深圳集装箱港的发展,会不会冲击香港的港口? 李鸿忠:可以肯定的是,深圳港的发展,不会影响到香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深圳集装箱码头的腹地主要是珠江三角洲,这一区域已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中心,主要是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加工业。而在集装箱处理方面,香港承担着信息中心、管理中心、财务运作中心和软件开发中心的职能,这个今后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这些年,深圳的港口为什么发展得比较快?主要是因为中低档次的货物需要低成本的运输,所以选择深圳的集装箱码头进出。而那些高附加值的货物,则还是经过香港的码头。香港和深圳两个大港,共同把珠三角这个世界级的制造中心带起来了。如果仅仅有香港,一部分中低层次的制造业就不会继续留在珠三角,这样那些高附加值的也会有一部分在珠三角留不下来。深圳的集装箱码头发展了,不仅不会抢生意,而且还因为产业生态的优化,使香港的码头得到更多业务。所以,深圳和香港的两个港口是共存共赢的关系,不会彼此取代。 粤港澳大桥应设深圳接口 记者招待会后,应香港媒体的要求,李鸿忠又专门接受了无线电视、亚洲电视、南华早报、文汇报等记者的采访。 在谈到粤港澳大桥建设时,他认为,粤港澳大桥的具体建设方案目前还没定,最后是“单Y”还是“双Y”,主要看两点:从大桥投资者的层面看,要考虑如何保持尽可能大的车流人流,尽快收回投资,保证有稳定回报;从政府层面看,建大桥是为了推动大珠三角地区,加快包括粤东、粤西两翼的发展,所以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大桥促进沟通的功能。他表示,无论从哪个层面看,把深圳纳入其中,多一个接口都是有利的。最关键的是,只要有利于香港的发展,我们都支持。香港发展了,深圳也跟着发展;深圳发展好了,也有利于香港的进一步发展。 河套地区开发要“一高一低” 在谈到深港合作时,李鸿忠说,深圳将在粤港合作的框架下,按照张德江书记提出的“前瞻、全局、务实、互利”的方针,进一步密切与香港的合作。特别是在服务业、教育、科技、城市管理等方面,深圳要主动加强合作,向香港学习。他表示,深港边境的河套地区是一块非常宝贵的土地资源,要充分利用好,具体怎么发展由两地政府协商确定,总的是要按照“一高一低”(即高附加值、低污染)的原则,充分发挥香港在自由贸易港以及深圳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李鸿忠还回答了香港记者的其他问题。 相关专题:2004广东“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