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过早逝去的悲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6日08:35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李京华、张淼淼、李煦/北京报道 密云死难者尸骨未寒,事故现场附近就燃放起了礼花 2月6日,连续刮了几天的大风忽然停了,天气陡然晴朗。
在京郊密云县密虹公园刚刚发生37人被踩踏致死惨剧的云虹桥上,《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没有看到祭奠亡魂的人们,也没有看到任何的花圈、花束…… 桥上的血迹仍清晰可见,但已被寒风吹干。有几个裹着棉袍的中年人在谈笑风生地指指点点,更多的看热闹的当地人带着好奇的神情,在血迹旁聚了又散,散了又聚…… 在桥北侧不远处,一大群手持粉红色扇子的妇女,在高亢而喜气洋洋的音乐伴奏下,眉飞色舞地一扭一扭,跳起了集体舞…… 惨剧才刚刚发生,悲伤却似乎已远离了这座阳光普照的北京“卫星城”。 看热闹的人们 2月10日,中共密云县委书记夏强在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披露了出事的经过和抢救的过程。据称,抢救是极其迅速的。 夏强说,2月5日晚上,群众以为要放礼花了,便跑上桥去观看,结果有人倒地了,发生踩踏,死亡37人。 他强调了抢救和善后工作的处理是如何的及时和妥善。他没有提及谁应为此事责任。 惨剧发生当晚,《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赶到距北京市区85公里的密云县,在县医院急诊楼前厅,看到盖着白色单子的尸体一具挨着一具,横七竖八地临时“躺”在冰凉的大理石地面上,惨不忍睹。 记者小心翼翼地从尸体间穿过。死者家属或站或跪地待在尸体旁,有人已是无话可说,有人嘴里在“骂咧咧”;不时有新来的家属揭开白单子辨认着尸体…… 目击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样一个细节:当时在桥上,挤压在一堆的人群中,有一位父亲双手奋力将孩子高高举起,人群松动后这位父亲才被别人压在身下,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而孩子却得救了。 次日凌晨2时许,《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从医院来到出事地点时,发现仍然有不少当地人徘徊在云虹桥畔,但他们不是来寻找死者或祭奠亡灵的,而是为了给后来者讲述所见所闻,增加茶余饭后的“谈资”。 “真讨厌,记者来了一拨又一拨,”一位当地人说,“嘘,其实,刚才告诉你们的那些事,我也是听别人说的。” 清晨,记者再次来到云虹桥,只见西侧桥下已聚集了100多人。当记者上前询问昨晚事故发生时有谁在场时,周围开始热闹起来,有人同情,有人愤怒,有人为自己没挤上桥而庆幸,有人三缄其口却并不离去,但都隐隐透着莫名的兴奋。 有人津津乐道地互相打听:“你知道死在桥上的那一家四口是哪儿的吗?”语气中透着神秘,“听人说北庄的。”有人肯定地说,但听不出同情与哀伤。 在记者准备离去时,一个中年男子神秘地凑了过来,摊开一个绿色的小本子向记者展示了他事后卜的卦:“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都在这卦上,根本查不出原因,这都是天意!”他的话音未落,围观的人已发出一阵哄笑。 白天,记者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挂出“寿”字的店铺,问及店员有没有人买花祭奠37名死难者,店员木然地摇摇头。 几个月前,莫斯科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发生火灾后,每天都有不少学生和市民自发来到发生火灾的宿舍楼前,以各种形式祭奠逝者。围墙边,一束丁香花上别着卡片:“我们哀悼,我们铭记!” 鲜花和笑容 事发后的第三天夜晚,月光明洁如水,公园门口贴着灯展正式停止的通告,偌大的公园里几无人影,静得怕人。背负着37个亡魂的云虹桥彩灯依然闪亮耀眼。围着大桥拉起的警戒线边上,三三两两地站着警察,有的人来回地踱着步,交谈着,不时地发出一阵阵轻笑,打发着无聊的冬夜。 几天后,随着一对父子伤愈,事故中受伤的百姓开始陆续出院了。当《瞭望东方周刊》准备采访出院的父子俩时,有关部门让我们等了好久,因为院方要准备一下,比如给他们准备两束鲜花。 果然,那对父子是在医护人员的簇拥下,手捧鲜花、面带笑容地走出医院的。他们何其不幸,而他们又是何其有幸。 夏强书记说:“痛定思痛,这起事件给我们的教训十分沉痛,十分深刻。我们深感责任重于泰山,我们深感首都无小事。我们一定以此为鉴,认真总结,深刻反思,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密云事故发生后的第三天夜晚,《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再次来到密虹公园。“砰!咚!”密云县城的天空中忽然炸开几朵绚丽的礼花,尖锐地打破了这里的平静。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