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京《周末》专题 > 正文

保健品市场:“糊”你没商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4日15:55 南京《周末》

  中国保健食品协会被民政部注销其注册登记,使得人们对国内保健品市场的种种混乱不堪的内幕再度关注——

  -本报记者赵磊

  2月27日,中国保健协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成立大会,正式挂牌。这个前身为中国保
健科技学会的新行业协会成为我国保健品行业惟一的行业协会。而它的竞争对手——原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因为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已被民政部注销了其注册登记。

  原中国保健食品协会犯下的“罪行”有:对企业乱排序、乱评比、乱收费以及擅自增设分支机构。负有主管责任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政策法规司副司长、人事处处长均已被免职。另有消息称,对原中国保健食品协会主要领导的个人问题目前仍在调查、处理当中。

  树倒猢狲散。以前靠着中国保健食品协会“赐予”的“金字招牌”在市场上翻云覆雨的一干保健品生产企业纷纷与之划清界限。而国内保健品市场的种种混乱不堪的内幕也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

  “糊”你没商量

  原中国保健食品协会曾搞过不少“推荐产品”、“100强产品”等排名。但时过境迁,过去那些被“推荐”的产品,现在都绝口不提这一曾为促销撒手锏的“金字招牌”,并且显得惟恐避之不及。

  记者在南京的几家大超市、卖场的保健食品货架上看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保健食品中,已经没有“中国保健食品协会推荐产品”字样了,大多数保健食品的包装上都标着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一位顾客告诉记者,前两天他还看到有些产品上面标有“中国保健食品协会推荐产品”、“中国保健食品协会100强产品”等字样,现在竟然一下子集体“失踪”了。“这些企业的动作真够快,不知道的人肯定还会继续买。”这位顾客说话时连连摇头,显得感叹不已。

  去年7月8日,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在北京公布了中国保健食品行业百强企业。但当时却有包括“娃哈哈”、“太太药业”等行业巨头在内的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缺席表彰会。原因是获奖企业被告知,需要缴纳一笔数目从2000元到40000元不等的“会务费”。并且,这个所谓的“会务费”还可以“侃价”,一家企业的老总就曾为自己只是多费了些口舌就少交几千元感到自豪。

  “好多企业没来就没有缴费”,当时,原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常务副会长庄林根一口咬定这并不是乱收费,因为没来参加会议的许多大企业也照样进入了“百强”。但一位保健品企业的老总却向媒体爆料说:“不缴费可以,但你不能拿到证书。”

  现在,消费者对一些保健品吹嘘的“包治百病”已经不以为然,但对于原中国保健食品协会的各项评比却很买账。一位顾客对记者说,以前根本不知道企业交了钱就能拿到奖,看到标有这些奖项的产品心里就觉得很踏实,“现在都不知道该相信谁了”。

  但对于消费者产生的信任危机,一些在产品上标着原中国保健食品协会颁发的奖项的企业也显得很无辜。2月27日,记者致电一家曾被原中国保健食品协会推荐过的企业。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说,去年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向他们发来《全国保健食品行业统计信息发布暨表彰大会的通知》后,他们也不敢怠慢这个尽管身份并不怎么正宗的“上级部门”,便去北京领了奖。领奖回来后就在产品上标示自己获得的奖项。该工作人员称,现在出了这事后,产品的销售已经受到了一些影响,“现在我们都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上这条‘贼船’呢”。

  同一天,国内一家知名洋参企业的一位销售经理告诉记者,这两天公司领导正为产品没使用原中国保健食品协会“赐予”的“金字招牌”庆幸不已。这位销售经理称,公司当时不使用那块“金字招牌”主要是考虑到它的“含金量”不足,“只要稍微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企业就能进入‘百强’,我们的产品如果也和他们一样标上‘百强’的话只会自贬身价。”这位销售经理认为,没有在产品上标“百强”的其他一些大公司肯定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特别看重这些证书的应该都是一些中小企业,他们可以用来打广告,糊弄消费者”。

  说到糊弄消费者,这位销售经理还向记者透露,在许多超市、卖场里,保健品生产企业都会派出促销小姐,她们糊弄起顾客也是毫不嘴软。“她们穿的工作服虽然和超市工作人员有些差别,但一般人很难注意到这些细节。当她们卖力地向顾客推销说‘某某产品现在卖得很好’时,顾客还以为她们就是超市的工作人员,自然对她们的话深信不疑,甚至还会感谢她们的热情”。

  造假严重

  如果只是虚假宣传,消费者还能不拿它当回事。但如果保健品真能达到其所宣传的效果,消费者就不由得不相信了。不过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却往往是最恐怖的——这些产品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在以损害消费者的健康为代价。

  早在2002年,卫生部就曾指出,一些企业为突出产品的功能效果,置消费者健康于不顾,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违禁物品,如在减肥类产品中非法添加芬氟拉明、麻黄素等;在抗疲劳产品中非法添加枸橼酸西地那非伟哥的主要成分;在促进生长发育类产品中非法添加生长激素等。这些药物都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情况并未因官方的警示而有所减少。2003年8月,新华社记者曾揭出减肥品市场的一大黑幕:在市场上颇为走俏的三种知名品牌“清脂苦瓜素”、“风暴减肥胶囊”、“新华芝堂金线减肥胶囊”同时被查出全部含有违禁药物西布曲明。

  有关专家指出,西布曲明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具有兴奋、抑食等作用。它有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厌食、失眠、肝功能异常等危害严重的副作用。在德国、美国和意大利等地,西布曲明曾导致数十人死亡。但由于西布曲明等药物价格低廉,且确有一定的抑食减肥功效,便被一些不法商家“巧妙”加入减肥食品中牟取暴利。尽管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但商家却似乎总有应对之策。

  就在中国保健协会挂牌前的2月24日,海南查获建省以来最大的一宗“性保健品”造假案。仅靠一些随意招聘来的小工,几台旧机器,这个“海口五洲神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居然就造出了10多种所谓“最新美国伟哥替代品”。这些产品的配方更是随心所欲,现场散放着诸如淀粉之类的东西。

  在现场查获的几十本厚厚的销售本上,赫然显示造假者销售网点几年来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向东北等地供货的次数最为频繁。在一份写着《2004年行销待遇规定》的“公司文件”上,造假者许诺给营销员每月800元的基本工资,另外每推销出去30万以上的货值,就奖励1500元。该“文件”还规定:业务员在市场每3天一次向公司或总经理电话联系并汇报市场销售情况,对每少一次联系的业务员按100元/次罚款。

  利润惊人

  “造假自然是由于保健品利润惊人,因为就是正规的保健品,其利润空间也十分巨大。”一家保健食品企业的营销经理向记者介绍了这个行业种种令其他行业眼红的“大手笔”。

  “如果营销人员能卖出去100元的产品,厂家就允许他花费20元的营销费用,而这仅仅还只是厂家公开的承诺标准。”这位曾涉足过多个行业的营销经理称,自己过去还没遇过哪个行业能公开开出这个价码的。他笑着对记者说:“你只要留心在一些大超市、卖场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保健品货架前的促销小姐肯定是最多的。”

  “到了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大一些的保健品企业常常会在每个大超市、卖场派出五六个促销小姐。”这位经理透露,“促销小姐每个月的工资加提成大概在八九百元,在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里,一家保健品企业光是促销小姐这一项的花费就会有近百万元。”

  “由于超市、卖场的货架资源有限,众多的保健品厂家为了能让自己的产品摆上货架,就会竞相给出各种‘明扣’和‘暗扣’。”这位经理解释说,“‘明扣’就是厂家会按照一段时间内的销售额给超市、卖场返还3%—5%的利润。‘暗扣’则往往是给超市、卖场有关部门或者有关人员的‘好处费’。这笔‘好处费’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据该经理计算,在一座中等规模城市里,保健品厂家花费的这笔费用至少也要在50万元左右。

  “而超市、卖场甚至广告代理商也都知道保健品厂家出手豪绰,所以一般在价格上都不会做太大让步。”该经理举例说,保健品厂家往往一次会给超市发能卖一两个月的产品,这些暂时还没能放到货架上的产品就要占用超市的空间(业内称之为“地堆”)。而在一个稍大些的超市里,一个能用上一个月的保健品“地堆”要价在两万元左右,“但各家还是争得不亦乐乎”。

  这位经理称,除了上述费用,再加上招待费、促销费等,“没有500万—1000万元,在一座中等城市里,根本不要指望能打开销路。但尽管如此,大家却还是乐此不疲,还不都是看中了其中的暴利”。但当记者问保健品利润空间究竟有多大时,这位经理却表示由于产品不一样,而且涉及商业机密,自己也说不清楚。

  记者便以代理商的身份致电沈阳一家保健品企业驻南京办事处。该办事处工作人员听说记者是正在找产品做代理商,显得很热情。一位男子在将产品包治百病的功能向记者介绍了一番后称,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要卖到199元/盒,给记者可以打四折,“如果要的量大,还可以再优惠些”。

  谁搅浑了保健品市场

  “现在大家都说保健品厂家日子不好过,大量的产品在竞争中消失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只不过是一些厂家的操作手段而已。”这个营销经理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

  该经理称,在保健品市场巨大的利润诱惑面前,拥有知名品牌的大公司却往往苦于自己品牌的知名度,不敢和那些小公司一样随便乱来。“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办法”。该经理称,这时候,一些“聪明”的公司就会采取“长线品牌”和“短线品牌”相结合的办法。“他们会推出一些新的‘短线品牌’,由于这些公司的‘长线品牌’已经取得相当的知名度,消费者也已认可,对于这些新推出的‘短线品牌’自然也很信赖。”

  “这样的促销手法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一些不良大公司所谓的‘短线品牌’的产品质量其实和那些小公司的产品差不多,而这些‘短线品牌’一般一两年后就会退出市场,随后这些公司会再推出新的品牌。”该经理透露,这些大公司正是靠着这些捞足了“票子”就消失的“短线品牌”在市场上长盛不衰。

  分析起这种现象能长期存在的原因,该经理认为,这是由于我国保健品的“门槛”太低。“日本近10年来才批准122个功能性食品,而最近5年,我国卫生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有近3000种,而实际上投入市场的又何止3000种呢?1995年初,全国曾一下子冒出32.8万种保健品。”

  据新成立的中国保健协会有关人士介绍,协会近期的工作主要有:建立行业标准,提高行业信誉;为有潜力的企业和科研项目提供支持条件;加快中国保健品市场监控系统及行业数据库的建设等。

  “希望这些目标不只是一些口号。”这位营销经理的语气中透着一丝疲惫。

  相关专题:南京《周末》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