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参考:雪泥鸿爪现代文人在香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3日16:21 青年参考 | |||||||||
提到香港,很多人都会想到“水泥森林”和“购物天堂”,很少有人会联想到“文学”二字。但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香港因其条件特殊,成了不少学者文人的活动居留地。他们在这南方小岛静待机会,或宣传理念,或寻找新生。有些人匆匆离去,有些人最后长眠于此。他们留下的雪泥鸿爪,是一页页可以缅怀中国现代悲壮岁月的活生生的教材,也是今天香港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
潘惠莲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往广州中山大学任教。2月中旬,香港《大华民报》总编辑黄新彦以“香港基督教青年会”名义,邀请鲁迅到港演讲两场。第一讲是在他2月18日抵港当天晚上,题目为《无声的中国》;第二讲是在2月19日下午,题目是《老调子已经唱完》。两次演讲都由其太太许广平任翻译。鲁迅名气大,又是首次到港,所以来听演讲的人很多,把小礼堂挤得满满的。 由于当时的香港文坛冷落,一些青年人曾向鲁迅抱怨香港仿如“文化沙漠”,但鲁迅不以为然,并鼓励他们说:“就是沙漠也不要紧,沙漠也是可以变的!”令与会青年留下深刻印象,也激发了不少文学活动及刊物诞生。 2月20日,鲁迅回广州后写了篇文章《略谈香港》,叙述到香港时因脚跌伤未愈,演说一了,匆匆便归,对香港印象淡薄得很。他又披露这次演讲受了颇多干预,反对他的人企图垄断入场券,使别人不能参加,又不许主持人将讲稿登报,要修改部分内容才准刊登。他在文中还引用香港《循环日报》的报道,强烈谴责香港警察滥用职权,随意向中国人“抽藤条”、“搜身”等情况屡见不鲜,并称香港“总是一个畏途”。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病逝上海后,香港7个文化团体于同年11月在这个礼堂举行了追悼大会。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礼堂 ——鲁迅访港演讲的地方 地址:中环必列者士街51号 ----- 1937年7月,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由上海到香港,准备转赴重庆,但由于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只好留港休养。在港期间,他深居简出,静心养病和专注写作,编写有关美育的书籍及自传。 1938年5月,蔡元培应宋庆龄的邀请,出席由“保卫中国同盟”及“香港国防医药筹赈会”于圣约翰大礼堂举行美术展览会,并公开发表演说,出席者包括当时的港督罗富国爵士。这是蔡元培在港仅有的一次公开演讲,其意本为公开话别,因为他已计划离港前往抗战后方,奈何因身体荏弱不堪,一直无法成行,最终于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享年73岁。 举殡当天,香港各学校及商号均下半旗志哀。灵柩由礼顿道经加路连山道入南华体育场公祭,参加的学校及社团共万余人,极尽荣哀。其后,灵车经波斯富街、轩尼诗道、皇后大道驶至薄扶林摩星岭道东华义庄,沿途围观者甚众。 蔡元培家人原打算把其遗体运回故乡浙江绍兴安葬,但因战事迭起,未能成行,遂移葬于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昔日蔡元培墓较为简陋,只有“蔡孑民先生之墓”7个红字的小白石碑,现有的墓碑和“蔡孑民先生墓表”是1978年由北京大学同学会重修。 蔡元培墓 地址: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内四望亭西北面的台阶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