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戴有色眼镜看待闲散青少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4日16:56 新华网 | |||||||||
他们从小缺少家庭温暖和社会关爱。"不良喜好只是行为问题,不能上升为品质问题。"有关专家说--不应戴有色眼镜看待闲散青少年 对闲散青少年的帮教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量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单亲、离异、残疾或者父母一方有劳教或犯罪记录的家庭,他们从小就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
杨光(化名)是一名残疾孩子,14岁时的一次意外让他从此伴随着拐杖生活,这个打击让他难以接受。从那时起,他开始放纵学业,断绝了和朋友的来往,遇到问题总憋在心里。长期的封闭,让他疏远人群,吸烟喝酒成了唯一的解脱。 上海市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接受采访时表示,闲散青少年的品行并不一定坏,只是生活给了他们太多的波折和险阻,使他们暂时迷失了正确的前进方向,社会不应抛弃这些年轻人。但现实是,闲散青少年面对最多的还是周围人冷漠、鄙夷和逃避的神情。 沈亮(化名)是一个完全失管的青少年,父母经常吵架,无暇顾得上他。中学毕业后,他就开始了所谓的"潇洒"人生。邻居们见到他都远远地躲开。每当看到这些,沈亮总是置之不理,因为在他看来沉默是最好的办法。 "看待闲散青少年不应戴有色眼镜,更不应'一棍子打死',他们只是有某些不良的喜好或不正当的举动,但仅仅是行为问题,不能完全上升到品质问题。"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卢湾区团区委副书记沈永兵说。 去年11月,浦东、卢湾、闸北、徐汇四个试点区设立青少年社工站,给闲散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小草(化名)是卢湾区的一名失学青少年,高三时父母先后去世的打击使他放弃了高考,成了一名闲散青少年。今年初,在社工的帮助下,他终于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找到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曹惠良)原载《新民晚报》(本网站有删节) 相关专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