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洲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4日18:02 瞭望东方周刊 | |||||||||
地理位置使然,欧洲的春天永远姗姗来迟。5月2日至12日,温家宝总理先后访问德、比、意、英、爱西欧5国及欧盟总部,正赶上欧洲的“阳春三月”时节。 这是继年初胡锦涛主席访问法国后,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欧洲的又一次重大外交行动。温总理率团西行,为春光明媚的欧洲带去了一股谋求中欧深度“互融”的徐徐“中国风”,也在世界棋坛上,投下一步重棋。
《纽约时报》就此发表评论称,温总理访欧向世界印证2004年将成为中国外交的“欧洲年”。事实上,若认同《纽约时报》的评论有所见识,那么2004年又何尝不是欧洲外交的“中国年”? 温总理访欧,是在中欧都处于发展崛起的背景下进行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实现了年均9.4%的增长,2003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中国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合作外交政策,在世界和地区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而欧盟是世界上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扩员至25国之后,面积达40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4.5亿,国内生产总值达10万亿美元。 欧洲是对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大洲。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改变了地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命运。值此环球风云激荡之秋,中国以和平崛起方式登上世界舞台,而欧洲也首次用合作、和平方式朝统一的方向迈进,这两大力量的深度融合,对于平衡世界格局,将产生重大作用。 温家宝访欧,是在中欧对“世界观”、“秩序观”等国际战略问题共同点越来越多的背景下进行的。伊拉克问题严重冲击国际秩序,引发人们对世界向何处去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对此,中欧都赞成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维护联合国的作用、尊重文化多样性、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 中国与欧盟致力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主要指的就是双方在国际战略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外电评论说,温总理此访是中国战略之举,意在推动中欧关系的密切发展,共同应对挑战。 温总理阐明了“全面”、“战略”、“伙伴”的内涵,即:所谓“全面”,是指双方的合作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所谓“战略”,是指双方的合作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不受一时一事的干扰,也不针对第三方。所谓“伙伴”,是指双方的合作是平等、互利、共赢的,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努力扩大双方的共同利益。 基于经济全球化之“主导”,中欧深度“互融”中的经贸合作显得十分重要。温总理访欧前,欧盟驻华大使安高胜算账:仅去年一年,双方贸易增幅就超过44%,欧盟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其实,如果将10个欧盟新成员国与中国的贸易额计入其中,截止到去年,“新欧盟”概念下的中欧贸易总额业已超过中美贸易总额,欧盟已成中国事实上的“第一贸易伙伴”。 然而,账还有另一种算法,若拿欧盟区的总人口与美国比对,欧盟区人均对华贸易额则不足美国的一半。差距意味着合作空间之宽、之广,这一点,中欧双方的政治家、经贸界显然都看到了。 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区域性政经体之间、区域性政经体之间、洲际经济板块之间的经贸合作,从来就不局限于互惠互利,一部国际经贸合作史,历来就属国与国交往的“国际关系史”之重要组成部分。依照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的学理,国家之间互惠互利的经贸交往好比财富的“流动”。财富“流动”的过程,除了显著增加交往国彼此的财富总量,还必然增进人员、社会组织、文化、政治和价值观的全方位“流动”,这样的“流动”增加彼此的文化融合、“国情认同”和政治互信。 所言的“融合、认同、互信”就中欧之间而言,姑且不议近代以来的中欧交往史,单就客观回顾、评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欧关系“新史”,我们就已经读到了很多。去年,欧盟发表第五份对华关系文件,中国首次制定对欧政策文件,宣示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规划今后5年的合作领域和相关措施。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议上,双方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温总理访欧,无疑推进落实了中国对欧政策。梳理和解读此次温总理访欧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可以看到,由以往的贸易关系“打底”,中欧政治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中欧地处欧亚大陆两端,距离遥远。不过,“行合趋同,千里相从”。出于一致的利益和战略,中欧关系愈走愈近,面临良好的历史机遇。“知者善谋,不如当时”。只要双方脚踏实地、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中欧关系一定会有更大发展,合作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给人类文明带来新的惊喜。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