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终结MBA?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9日14:53 新民周刊 | |||||||||
撰稿/张 静 金 姬 “MBA毕业生应该在自己的脑门烙上骷髅标记,并写上‘我不适合做经理人’。”在刚刚问世的《要经理,不要MBA》一书中,作为全球管理和战略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亨利·明茨伯格教授(Henry Mintzberg)不仅辛辣地挖苦商学院的天之骄子,同时抛出一份惊世宣言:要彻底改革传统的MBA教育。
明星陨落 5月19日,正在法国度假的明茨伯格教授接受了《新民周刊》的越洋电话专访。 作为2000年美国管理科学院杰出学术贡献奖的获得者,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亨利·明茨伯格教授从不相信别人告诉他的事。正像把《谁动了我的奶酪》称作“世界上最愚蠢的管理学书籍”,明茨伯格总会在一片叫好声中不留情面地指出:皇帝什么也没穿。 当然不是光喊两嗓子而已,“他会取下机械装置来看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这种较真曾使其推翻了不少传统论断。而这回,被他盯上的是1990年出版的《哈佛商学院的奥秘》。 “这是一份非常具有戏剧性的历史资料。作者David Ewing在哈佛工作了近40年,自称要从知情人的视角来证实哈佛商学院为什么这么成功。为此,Ewing特意在书中列举了哈佛商学院最棒的19名校友,他们毕业后都在鼎鼎有名的大公司做到了CEO的位置。然而十几年过去了,这些超级明星们怎么样了呢?”明茨伯格和助手展开了追踪。 威廉·阿吉,最先在“超级明星榜”上出场,曾任班迪斯公司的CEO。这家公司主营航空设备,资本一度达到39亿美元。 阿吉履新时确有“大展宏图”的抱负,他有计划地卖掉一些资产伺机收购,准备引领班迪斯走上多元化新路。然而接下来一段全美瞩目的婚外情毁了一切。短短15个月内,他将助理玛丽·坎宁安一路提升到副总裁的位置,引起员工们的强烈不满。玛丽·坎宁安被迫辞职后怀着一腔怨气。在一项至为重要的收购计划上,已成为阿吉夫人的她不仅跑到对方公司干涉一场关键的谈判,并不断指使其丈夫做这做那。见此情景,对方董事表态:“我宁愿将公司烧了,也不交给那个女人。”班迪斯公司最终毁在这夫妇俩手上。华尔街批评阿吉狂妄自负,经常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而他的妻子则被指责利用公司职权谋取私利。 接下来被搞垮的是著名的建筑集团摩里逊·洛特臣。阿吉上任后依然令人大跌眼镜。他解雇了一批公认优秀的经理人,任命了不少唯唯诺诺者来增强自己的权力,与董事会的摩擦也愈演愈烈。1995年2月,这家公司的股价从1988年的每股44美元跌至10美元,年报预计1994年将出现巨额亏损,贷款协议无法履行,拟取消分红,并考虑出售几家子公司。最终阿吉被赶下CEO宝座,公司在不久后破产。 一生逃不开“破产”命运的富兰克·罗伦佐跟威廉·阿吉不相上下。CEO被美国议会公开批评的事情还不太常见,曾为商学院骄子的罗伦佐就榜上有名。 作为得州航空的头头,罗伦佐异常热衷于恶性价格战和收购。他曾一口气买下5家航空公司,在极短的时间内拼凑出全美最大的航空集团,成为耀眼的并购英雄。然而他是出了名的思想僵化、管理粗率,并购企业犹如一盘散沙,整个集团就像“一个庞大的怪物”。而罗伦佐为了追求利润,大幅度削减工人工资并延长劳动时间、态度恶劣地跟工会对抗,招致大规模的罢工,旗下的航空公司成为服务糟糕的代名词。 这场世纪并购最后以分裂而告终,其中一家公司被卖,两家破产。怒不可遏的债主们把罗伦佐送上法庭,联邦法官最终宣判他不能胜任管理航空公司的职务。1993年,罗伦佐想东山再起,他已经为新公司起好了名字:友谊航空,但是美国运输部断然拒绝了他。 “从我搜集的材料上看,截止到2003年,这19个人中有10人很明显失败了,在给公司带来灾难后被扫地出门、无所作为,另外4人的能力被质疑,仅剩下5位合格者。我想没有比这更能说明问题的。” MBA七宗罪 “MBA是把错误的内容教给错误的人。”这是明茨伯格的名言。 在他看来,自从1959年哈佛引领了MBA教育模式的最后一次大改革,以后MBA教育再没有根本性的变化。19人的案例敲响了警钟,我们有太多理由来重新审视这个影响力非凡的教育模式。 “诚然,你可以在课堂上增进经理人对于商业活动的理解,甚至激发他们更多的商业热情,但你不能在课堂上创造一个经理人出来。”明茨伯格认为:“管理不能教给没有管理经验的人,而大多数商学院在制定入学选拔标准时往往重学历轻经历。”对于那些想要以管理为职业的年轻人,教授的建议是:“不要去学MBA。选择一家喜欢的企业,投入地工作。” 不少MBA反唇相讥:正如大学教育,MBA课堂教学提供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不可或缺。 然而对大学生们而言,踏上社会才是学习的开始,他们得从行业底层一点一滴做起,可MBA们不这么想。明茨伯格教授表示:“许多人仍然相信,如果你想绕过公司等级,一步跳到管理层,去读MBA正是再好不过的捷径。而MBA教育也在制造假相。MBA学生年轻化是一个全球都很明显的趋势。仿佛一群可能有工作经验、但从未做过经理的年轻人,他们花几年时间在教室里学习就能够管理好一个企业。” 作为一位理论和思想皆来自于各类企业实践的学者,明茨伯格尤其反对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头天晚上读了20页关于某个案例的财务报表、市场调查,第二天早上来到课堂假装伟大的领导者,对着自己一无所知的公司指手画脚。如此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使很多MBA学生不是基于对企业实际情况的了解做出决策,而是根据一堆‘干净、漂亮’的数据。” 正如陶瓷艺术家的手艺形成于双手塑造泥坯的过程,令人愉悦的偶然或灵感都在把玩泥土中产生。在明茨伯格看来,管理也是一门艺术,融手艺(craft)、经营洞见(art)以及科学分析(science)为一体。纯案例教学只能促使管理者与他们所管理的东西之间明显脱节,容易导致人们对问题肤浅的看法。“这样培养出来的‘技术分析型’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有害甚至‘致命的’。” 他对MBA崇尚的案例预测也表示怀疑:“如果你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你预测你喜欢的。如果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就会预测不喜欢的。你不能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是去创造它。如果做不到,那就对今后发生的事情迅速反应。” 然而明茨伯格认为MBA教育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宣扬一套错误的价值观。 哈佛商学院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在全球各地,在几乎每个行业,哈佛商学院的校友都是‘敢作敢为的大人物’。从开创公司,到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改变非营利性部门的面貌,再到在华尔街进行投资管理,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在不断塑造世界经济面貌。”明兹伯格认为这种“英雄情结”是一个可怕的信号:“一个企业的成功未必是什么天才人物的杰作。如果让管理IBM达10年之久的Lou Gerstner去苹果呆10年,我们就会发现他的价值究竟有多少了。”“最危险的管理者往往就是这些信心超出实际能力的人,尤其在这个极度虚华与亢奋的社会里。MBA课程不仅吸引大批这样的人,而且对这种倾向予以鼓励。” 在明茨伯格看来,美国企业的大部分弊端,以及它们之所以失去公众尊敬,都源于MBA式的世界观:精明、自负、倾心于技术分析,并确信管理技巧可以从一家公司套用到另一家,无需长期浸淫于某个行业。这种课程训练出来的毕业生犹如雇佣兵,除了少数例外,他们对企业没有承诺感,而企业真正需要的是有献身精神的管理者。责任心缺乏已经导致一些MBA给他们的公司带来灾难,就像安然丑闻的核心——前CEO杰弗林·斯基林。 对于顶级商学院的金字招牌、时下在我国倍受追捧的EMBA,明茨伯格同样浇了盆冷水:“EMBA是把错误的内容教给合适的人。虽然学员已经具备了管理经验,但这些课程未能利用学生们的经验。” 明茨伯格的目标是要让管理者回到基础上去。高层管理者应该对自己的企业了如指掌,而不是简单的“空降兵”;中层管理者应走出办公室和客户交流,而不是依靠下属报告;至于基层员工,更应自由创造性地发挥。 例如,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日本丰田进入美国摩托车市场是制定了一系列策略。事实上,根据负责这一项目的管理者所说,当时只是“想知道在美国能够卖什么”而已。丰田公司首先尝试出售的大型摩托车并不畅销。至于此后帮助他们打下半壁江山的小型摩托不过是当时两个洛杉矶的丰田员工偶然的发现。明茨伯格认为,鼓励这样的创造性活动并不简单,管理学教育能够做到,但不会是MBA模式所提供的那套。 IMPM浮出水面 尽管《要经理,不要MBA》尚未正式上架,但在亚马逊网站上已有400多人订购。“看来会卖得不错。”明茨伯格乐呵呵地表示。不过明茨伯格的秘书Santa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听到了不少反对意见。 《金融时报》管理专栏主编迈克尔·斯卡平克不觉得意外:“明茨伯格的观点经常引发MBA们歇斯底里的回应。他们为自己的MBA学位花费了超过12万美元,可是明茨伯格教授却把他们说得一钱不值。”而中欧工商管理学院肖知兴教授告诉记者:“明茨伯格对现行商学院模式的批评,因为影响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经常遭到反击,但从学术、教育的角度,很难有人提出有分量的反对意见。事实上,很多严肃的学者,包括斯坦福大学的Jeffrey Pfeffer、芝加哥大学Ronald Burt、前美国管理学会会长Donald Hambrick和许多机构都站在他的一边。” 也许有感于简单的批评没有说服力,7年前,明茨伯格与英国兰开斯顿大学乔斯林教授联手创立了一种与MBA教育截然不同的管理学模式IMPM(国际实践管理硕士项目)。随着欧洲商学院、印度管理学院和日本神户大学的相继加入,如今IMPM已经形成一个国际联盟。共有20家全球领先的跨国公司的300名学员参加。 IMPM强调书本与自身管理经验相互验证,只招收在职管理者,教师也必须是或曾经是企业中人,不按市场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专业来安排课程。这些经理们聚在一起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并走访各自的企业,参与公司也以许多不同形式深入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在我参加过的课程里,没有一个像IMPM那样,对我一生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曾经是MBA学员的加拿大皇家银行副总裁Frank McAuley,业已派遣了16名管理人员去参加这项被誉为“第三代管理教育模式”的学习。 “世人正在逐步接受明茨伯格的观点。很多商学院都在默默地学习IMPM的经验,将IMPM的一些设计因素融入自己的管理项目。明茨伯格自己也非常得意于IMPM的成功,他把这些写入了《要经理,不要MBA》中。”肖知兴教授表示。 然而,以欧洲为核心的IMPM联盟与以美国为大本营的MBA相比,仍然显得那么势单力薄。过去10年,虽然受到了与企业需求偏离、学术性过强和国际化不足等批评,MBA仍然占据管理学教育的权威地位。评论认为:MBA们有理由嗤之以鼻,谁更成功?哪个国家经济更强大、最具创新能力?是英国还是美国? 这下轮到明茨伯格不服气:“MBA从1908年创立,60年代已经开始闻名,我在1996年才创立了IMPM。有人说,一项技术的成功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金融时报》的斯卡平克也告诉记者,尽管他赞同明茨伯格的观点,但不得不承认事物的发展并不一定是有理走遍天下。“正像人们都知道汉堡包不利于健康,但麦当劳实在是个成功的产业。”以哈佛商学院为例,连划船比赛的桨橹上都漆有美元图案。这个被誉为“造钱工厂”的商学院,2002到2003财政年度产值2.94亿美元,净赚800万美元。每年仅靠出版物就可以进账9300万美元。 MBA教育体系早已成为一条聚集着大量资金的人力资源产业链。师资力量强大、课程与商业运作相当成熟,校友关系遍布五大洲。而IMPM看起来似乎更像一种员工培训。从整个商业生态来说,这有可能导致运作模式的僵化。 中国受到关注。明茨伯格认为:“MBA在中国起步要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晚得多,完全可以从正确的道路开始。”据IMPM联盟透露,2003年4月底IMPM已经面向中国大陆招收学员,国内一家著名的商学院成为IMPM在大中华地区发展的负责方。然而当记者向这家商学院的公关经理求证时,得知该项目尚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并未有具体时间表。毕竟,MBA与EMBA在中国掀起的热潮正方兴未艾。 明茨伯格1939年9月2日出生于加拿大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家生产女装的小公司的管理者。当明茨伯格还是个孩子时,他就想知道父亲在办公室里做些什么。他在1993年所写的自传中表明,那只是一时的好奇而已,和后来走上管理学的道路并无必然关系。[全文]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972是一个特定的符号。“97”代表的是1997级,1998年11月底毕业的全日制MBA班,当时共有两个班级,“ 2”也就是2班。全班66名同学,男生45名,女生21名,入学时平均年龄29岁,这个调研项目在他们毕业后的第五年进行,3名已经举家移居国外的学生不在调查之列。[全文] 想与沃伦·巴菲特共进午餐吗?至少先准备好25万美元。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股市投资者,刚刚11岁时便跃身股海,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1950年夏,巴菲特期望投奔哈佛商学院。然而哈佛代表对他的印象不佳:“19岁,由于身材消瘦,看起来像只有16岁的样子。”当两个人的会面结束,他进入哈佛的梦想也随之破灭。[全文]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