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新闻会客厅》专题 > 正文

专访国家计生委主任:计划生育“四没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12:25 CCTV《新闻会客厅》
专访国家计生委主任:计划生育“四没变”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到现在为止实施了20多年,不过最近有一些消息说,这项基本国策有可能调整,这个传言到底是不是真的?本期央视《新闻会客厅》请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与您一起关注计划生育政策: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正在接受挑战。最近,舆论称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正在松动,而且不久将会大幅度调整,让不少人心存困惑,也让人对实施了2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更加
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走过了曲折而又艰辛的发展历程。最初提出计划生育理论的是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他发表的《新人口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口理论观点,提出了控制人口的主张和建议,受到当时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1980年,中共中央向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发出号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1982年3月13日,正式被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几十年来,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付出了很大代价,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中国的计划生育实施20多年来已经少生了数亿人。

  会客厅:今天来我们会客厅做客的依然是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张主任,先问一个直白的问题,咱们中国现在到底有多少人?

  张维庆:截止到2003年年底。129600万吧,大数。

  会客厅:假如说我们之前没有计划生育这个政策,今天中国估计会有多少人口?

  张维庆:从70年代初实行计划生育这30多年以来,因为计划生育少生了三亿多人口,还有教育发展,文化提高,生活改善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因素,还会再降低一部分,这两部分加起来大概六亿多吧。

  会客厅: 20多年过去,张主任会怎么评价计划生育取得的成绩和作用?

  张维庆:经过30年的努力,我们中国人口在生产类型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就是由过去的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转变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转变到今天的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中国的综合生育率已经下降到1.8,进入了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发达国家现在是低生育水平,综合生育率也就是我们这个水平。我们在生产力不很发达的情况下,经过30多年走完了发达国家70、80年甚至一百年才走完的历程,从高到低这个转变,应该说是中国几十年来计划生育一个伟大成就。

  会客厅:您刚才讲到,我们用了较短的时间,完成了人家在更长时间里完成的转变,这是不是意味着也会带来一些影响和后遗症?

  张维庆:最负面的影响,当然不完全是生育政策的影响,其中有它的一部分因素在里头,现在新情况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在加快。

  会客厅:我也看到统计数据,说到2030年三分之一的人口将是60岁以上。

  张维庆:老龄化的问题,首先是国家人的预期寿命延长的问题,你现在60多岁的人,他当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他现在已经进入老年了,现在这种老年人群是我们生活改善,预计生命延长而造成的,未来几十年,老龄化的加快就与我们执行的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就是加速了老龄化的进程,这也算客观事实,这算一个问题。第二是就业人口的问题。 中国现在采取严格的生育政策,少生了三亿多人,人口总量还在持续增长,接近16亿才可能实现零增长,劳动力还要再增加,就业的压力十分巨大,这种就业压力的巨大,不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负面效应,是人口基数过大,人口惯性增长的一个必然结果。我们现在改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会客厅:为什么要改?原来叫计划生育委员会,为什么前面要加一个人口?

  张维庆:人口问题不仅仅是计划生育的问题,除了计划生育以外的其他人口问题现在呈现一个复杂多变的状况,有的说几大高峰是人口总量增长的高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高峰,流动人口的高峰,就业人口的高峰,甚至还有说是艾滋病暴发的高峰,都是人口问题。我认为这是中央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要我们去研究人口问题。

  计划生育,不得已而为之的政策

  会客厅:我们经常面对别人的询问,这个政策是不是侵犯人权?

  张维庆:我先要说一下,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政策。因为人口众多是中国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十几亿人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过好日子。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在这么一个国家里,要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达到像发达国家、中等国家的水平,怎么办?不控制人口能行吗?我们对生育数量做出必要的限制,恰恰是为了维护中国人民的人权,使他们生存、发展、健康、文明、幸福。第二,我们中国83%的避孕率,有结扎的,有上环的,有服药的,有使用安全套的,各种避孕措施,占到80%多,你说这80%多人你怎么强迫他?这能强迫他实行计划生育吗?

  独生子女伤残死亡怎么办?

  会客厅:计划生育政策实行这么多年,有没有产生一些我们开始没有想到的负面影响?

  张维庆: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说没有超出我们的预料之外。

  会客厅:基本上都还在我们的控制的范围之内?

  张维庆: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的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这部分人群大概全国也30多万左右吧,这确实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必须帮助他们解决家庭的困难和问题。最近湖南有一个同志,他17岁的孩子得了骨癌,他花了16万块钱没有治好,这个孩子最后死去了,死去了以后他非常悲痛,经济上又面临着沉重负担,他就给我写信:“我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只生了一个孩子,可是我孩子就这样非常优秀的一个孩子,就这样去世了,那么我现在面临着这么困境,谁来管?”

  会客厅:您是怎么解决的?

  张维庆:我就和湖南省计生委商量,请他们出面去慰问,一个看看还有没有生育能力,如果能有生育能力,他最好再生一个,如果他自己生育还有困难,借助辅助生育技术,能不能再生,如果实在不能再生,抱养行不行,如果抱养他自己不愿意,怎么解决他的晚年生活问题,这是我们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必须关心,不关心那是我们政府的失职。有的政府,像重庆市人民政府已经把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的困难纳入到奖励辅助制度里头,一次性地解决,这种解决应该是彻底的。我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说,有些人把它完全归罪我们的政策,说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就是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实际上我们的政策不是一孩政策,我们是多种形式的人口政策,在城市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两个孩子,也不是都是一个孩子,在农村就更是这样,一个半的政策,生了一个女孩子的还可以再生第二个,在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就更快,有生两个的,有生三个的,甚至有的地方生四个,在西藏80%的农牧区就没有生育政策的限制,所以中国的生育政策不是一孩政策。

  会客厅:但基本上给大家的感觉还是很严格,只生一个孩子好这样的标语。

  张维庆:这是过去我们一度时期的宣传,加上西方媒体的炒作,把我们简单叫做一胎化,这是不公正的。

   “独生”政策能放开吗?

  会客厅:大家更为关心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政策会放开吗?

  张维庆:我现在只能告诉你,我们的生育政策要稳定。

  会客厅:稳定的意思是什么?

  张维庆:就是现在不变。

  会客厅:不变为什么?上海在人口计划生育条例当中就做出了一些再生育的改动,提到可以有一些二胎方面的一些政策,鼓励等等。

  张维庆:不仅是上海,少数其它省也有微调的成分。我们讲大政策的稳定,大政策稳定就是说,主流人群的政策要稳定,特殊人群的政策可以违条。

  会客厅:上海是属于什么样特殊人群?

  张维庆:上海连续11年人口负增长,在中国作为一个直辖市来讲,它人口已经是负增长,而且已经是11年了,对自己的政策做出适度的微调,我认为是合情合理的。生育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比如70年代初就是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80年代初,公开性就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87年,84年到87年这个期间,国家又调整了生育政策,那次调整就是我们现在定下来的现在这个生育政策,基本上就对农村的生育政策做了适度的调整,这个调整以后就变成现在的生育政策,从那次调整以后到现在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在稳定中也有变,你说广东原来是农村生两个孩子政策,它也调成一个半了,和全国一致了。这种调整是适度收紧的调整。

  会客厅:您一开始就讲到,现在人口结构已经到了低生育,低死亡率,低增长速度的新阶段,新阶段之后,政策是不是应该有相应的调整?

  张维庆:很多人口学家的推测,真正要有效遏制人们生育意愿,就要人群达到三千美元,他的生育意愿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遏制。中国才一千美元,达到三千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达到三千美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个阶段的情况下,生育政策必须稳定,不稳定的话,低生育水平就可能反弹,因为你政策一波动,人们的生育观念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你这政策一波动就很容易引起生育率的反弹。

  会客厅:现在这两年大家讨论生二胎的话题越来越多,这是不是一种迹象?

  张维庆:在城市过去我们就有一条政策,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以生两个,但是当时定这个政策的时候,孩子都很小,还不到婚育期,70年代初定这个政策到现在孩子20几岁了,该到结婚年龄了,结婚时一看,你是独生子女,我是独生子女,我们结婚可以生两个。实际这个政策早就有了,但是当时他没有感觉,没有感觉是因为他没有到了婚育期。

  会客厅:以后都是独生子女,如果都选择生两个孩子,会不会带来新的高潮?

  张维庆:这个我们测算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允许生两个孩子,从人口总量上来讲不会怎么多少,第一,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他结婚不一定都生两个,现在一个孩子不要的也多的是,他生一个,第一个,自己要提高自己生命质量、生活质量和享受水平,他不愿意多要孩子。第二个他也养不起,多了孩子他也养不起,所以他从人口总量来讲,你规定这样的政策他不一定生那么多,第二个就是即使城市人口他是中国人口的一小部分,只有30%多的城市人口,他和70%多的农村还不一样,它是个小头,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数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多的,所以对中国的人口总量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会客厅:农村那块呢?

  张维庆:农村这块我们政策基本上稳定不动,至于什么时间会变,那要根据我们国家的发展情况,人口增长的态势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综合分析,我们现在不是搞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现在有一部分舆论说现在生育政策要放松,因为人口控制得差不多了,政策可能会变,这种舆论不利于我们的工作。所以有必要重申生育政策稳定。

  我们的工作依然是天下第一难

  会客厅:在计划生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是不是会有些改变?

  张维庆:第一个阶段以行政管理为主,第二阶段以行政管理和地方法规为主,现在我们已经转向以利益导向、法律法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的阶段,我们要破解这个难题,把天下第一难的事业,成为造福人民的事业,把计划生育工作者过去那么酸甜苦辣涩的形象变成新时期最可爱的。

  会客厅:以前你们是什么形象?

  张维庆:这种顺口溜太多了,老百姓那时候对我们计划生育干部不太理解,计划生育干部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第一,他要落实国家的基本国策,第二,因为老百姓想多生,你让他少生,你的利益导向政策又没有赶上,你过去说的话,就走进千家万户,翻越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最后老百姓还要骂你千刀万剐,断子绝孙,你天天去人家家里做工作,有的登门多少次,不见。是那么一种处境,计划生育干部是我们的基层干部是非常辛苦的,很不容易的,在这种艰难的时期,这不能怪他们,

  会客厅:张主任主持计划生育工作六年,再加前面几年,十来年的时间,我非常想知道您个人的感触和感觉,比如说您刚才讲到酸甜苦辣,什么都有,还有涩,现在还有累的感觉吗?现在还觉不觉得苦?

  张维庆:第一,中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第二个,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没有改变,第三,是我们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天下第一难的事业的这种判断没有改变。

  会客厅:依然是天下第一难。

  张维庆:第四个没有改变的,就是说我们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这个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这么一个基本任务还没有改变。所以这个也没有改变。不过是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生育工作应该说也还是任重道远。

  会客厅:所以在您肩上感觉的担子和压力也没有改变。

  张维庆:130个行政编制,管的13亿人口,叫一个人管一千万人。你想想,它又是天下第一难的工作,可想而知它的压力和难度是很大的。

  会客厅:那您说在现在,现阶段,在您身上您觉得现在最难的问题是什么?

  张维庆:计划生育因为主要矛盾还是多数群众想多生孩子,和我们的严格的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

  我们要从过去“可恨的人”“可怜的人” 变成“可爱的人”

  会客厅:您怎么评价自己过去这十年的工作,也给自己打打分吧,满分10分。

  张维庆:怎么打呢,从98年我主持工作的时候,我斗胆写了一首诗公布于众,我就说山高路险心自宁,岁岁相似人不同,从容运筹国策史,正生人后留清名。对一个人的工作的评价,你自己评价是不管用的,那要党和人民去做评价,唯一能说的一点,就是我尽了自己的努力,我看到这个事业在静悄悄地发生重大变化。

  会客厅:静悄悄的重大变化。

  张维庆:对,为什么叫静悄悄的重大变化呢?就是你看现在人大、政协每年两会期间都要开会,没有多少人提计划生育。那就证明他这个工作已经走上了一个比较正常的轨道。如果它不是个正常的轨道,老出问题,肯定大家就关注。计划生育工作的形象在发生重大的变化,由过去可恨的人、可怜的人、辛苦的人变成可爱的人,这个过程我看得比较明显。第二,我们的事业在发生重大的变化,由过去苦涩的事业,天下第一难的事业,现在慢慢地变成造福于人民的事业,甜蜜的事业

  相关专题:央视《新闻会客厅》


相关媒体报道
新华网:黑龙江今起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发放奖金
东方网: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悄然转变:从罚超生到奖少生
新华网: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悄然转变:从罚超生到奖少生
新华网:重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由重罚转向奖励
人民网:山西制定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 五类情况可申领
中国青年报:重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可获补助
中国青年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将从处罚多生转变为奖励少生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