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乡邻每年接待40万人次游人 过上小康生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8日18:28 新华网 | |||||||||
新华网成都8月18日 (记者冯昌勇)从四川省广安市城区出发,沿着一条宽阔的柏油公路驱车7公里来到广安协兴镇牌坊村,就可看到一座中国传统农家三合院,当地人都叫它“邓家老院子”。1904年,邓小平出生在这座农家院里,并在这里生活了15个年头。 同四川东部所有的农居一样,这座朴实无华的三合院被一丛丛翠竹环绕着,院前是农田,屋后是山梁。院落占地800余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7间。由邓小平祖上三代陆续建成
故居屋里存放着邓小平少年时用过的木床、桌椅等物品。1951年,邓小平全家搬到重庆后,按照他的意见,这幢院子交由当地政府,政府曾分给村民,先后有14户村民在这里居住过。邓小平一生坎坷,而故居也曾历经沧桑,它曾作过公共食堂、文化站、保管室、幼儿园,也正因诸如此类的用途,才使得故居得以保存下来。目前,这幢院子已作为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作为这位伟人的“老乡”,牌坊村的老人对邓小平非常熟悉,并可以道出许多有关他的故事。 邓小平的表弟淡文全说,邓小平童年十分聪明、机灵,人们都亲切地常称他“贤娃儿”。他那时十分好动,打碰钱是他小时玩得最多的游戏。1986年,邓小平约舅舅淡以兴到成都过春节时,曾长时间地谈起小时候在家乡念书及游玩的话题。 淡文全说,邓小平读书非常刻苦用功,学业一直十分优异,迄今仍是当地学生的祟拜偶像。 1919年,15岁的邓小平离开了牌坊村,从此踏上了救国救民之路。牌坊村团支部书记李凤莲说:“牌坊村的年轻人非常祟拜小平的人格魅力,他15岁就出去闯天下,创造了一番大业,成为了一代伟人。现在村上的年轻人都学习他那种敢闯敢干的精神,如果读大学不行就外出打工,总想到外面的世界去闯闯,长见识、学技术,干出一番大事业。正是受邓小平那不畏艰险的精神所鼓舞,他们才有了坚定的自信和自豪感。” 20世纪50年代初,邓小平在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时,曾给广安县政府写信,要求对他家“按政策办事,不搞特殊照顾”。 淡文全说:“我父亲是小平的亲舅舅,小平对他非常贤德厚道,平时力所能及地给了他生活关照,还两次请他去北京玩过。那时我们家里生活十分困难,父亲曾写信要求他这位当‘大官’的外甥给予照顾,表哥却寄来自已节约下来的工资,并希望我们‘同普通农民一样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提类似的要求了。” 今年66岁的淡文全一家六口人现在都是当地普通的农民。邓小平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特殊贡献,使“小平故居”——“邓家老院子”具有独特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每年都有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邓小平故居瞻仰、游览。据不完全统计,近10多年以来,“邓家老院子”每年接待的游人超过了40万人次,其中约四成来自海外。 随着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这里的游人陡然增多。据故居管理所负责人宋朝忠介绍,每天来故居参观的人少则几千,多者上万。这个月前来参观的游人比以往增加了2万人次以上。 “来小平故居的人很多,我的农家乐生意还不错。”2003年,淡文全同子女一道办起了“农家乐”和“农家客栈”,每月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与淡文全一样,世世代代田间耕作的牌坊村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农民旅店、旅游超市。牌坊村代理总支书记梁思明介绍说,这个村已有112户农民搞起了“农家乐”和“农家客栈”,其他农户也分别从事生产和经营不同种类的旅游商品,2003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3600元,比2000年提高了1200多元,今年预计村上农民的人均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牌坊村里,风格各异、色彩明快的农民新居错落有致,把牌坊村打扮得多姿多彩。“邓小平是我们牌坊人引以为自豪的好老乡,他提出的改革开放的政策让全中国人民走上了致富道路。”牌坊村村民蒋冬梅感触颇深。春节前,她家搬进了“牌坊农民新村”,住进了220平方米的小洋楼,开起了旅店。 “而在1978年时,牌坊村人均年收入仅200元人民币、人均粮食仅60公斤。”梁思明说,“目前,牌坊村全村368户3200多人基本上都住进了新村楼房,有九成村民添置了电视机,近200户村民装上了程控电话,不少村民还买了手机。”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