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浪人物专题 > 正文

时代人物周报:小平不回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3日17:28 时代人物周报

  本报记者 刘俊 发自四川广安

  傍晚时分,在四川广安协兴镇那条由石板铺砌而成的老街上,孩子们尽情玩耍嬉戏。如果不是家家户户的墙上都贴着的邓小平画像,这里古风犹存的民居看不出与川东其他任何一条老街有什么区别。

手机聚焦中国军团战况 用UC免费发450条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盛夏靓丽风景线

  街道西侧就是北山小学堂。93年前,邓小平在这里第一次接受到了算术、体操等新式教育。那时侯,他还叫邓希贤。8年后,15岁的邓小平离开广安。从那一刻起,他就再也没有回过这个曾留有他无数童年印记的地方。

  邓小平,终生未回过生他养他的故乡,这在已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并不多见。不论是上世纪50年代在重庆工作,还是后来几度经过成都,与家咫尺之遥他都未曾回过一次。

  第一次见家乡父老

  尽管不回家,但小平每次回成都,只要有时间的话,都要见一见家乡的父老,他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家乡。

  1978年2月1日,四川省委办公厅给时任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的邓欲治打来电话,说中央有人来四川视察,让他组织几个人到成都去一趟,送一份广安县1977年的生产简报,顺便带点土特产。

  对方没有说明来者是谁,但邓欲治已经猜到可能是邓小平,因为他在前一天的《四川日报》上看到邓小平刚从缅甸结束访问回国,并将在成都逗留几天的消息。如果他的猜测没错的话,这将是邓小平自离家之后,第一次会见家乡父老。当时,邓小平恢复党内工作还不到半年时间。

  当天下午2点,邓欲治一行3人从广安出发,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了十几个小时到达成都。接待人员将他们安排在四川闻名遐迩的金牛坝招待所休息,大家都知道,这样的地方一般只有首长才能住,高规格的接待让邓欲治感到这次要见的人肯定来头不小。

  虽然奔波了一夜,但邓欲治没有睡意,只在床上躺了一会儿就早早地起来了。掀开窗帘,招待所外的操场上已经聚集了很多人,当他从人群中发现邓小平的身影时,他再也按不住内心的激动,泪水夺眶而出。

  “那会儿很冷,我们大伙都穿着棉大衣,小平却只穿了件灰色的中山装,精神特别好。”邓欲治记得很清楚,那天离农历春节还有15天,一个上午,小平都在与来访的人合影留念。

  吃完午饭,工作人员便通知邓欲治,邓小平要在下午4点接见他们。邓欲治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终于可以代表家乡父老见到邓小平了,紧张的是这辈子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官,不知道到时候该说些啥好。要是邓小平问起家乡的情况,回答不出来怎么办,邓欲治不免有些担心,他把那篇早就烂熟于心的生产简报背了又背。

  “小平当时穿着拖鞋,从侧面小门进来。”一看见邓小平,邓欲治和其他两位同志立即起身问好。“随便坐,随便坐。”邓小平用家乡话说。

  接下来的30多分钟,他们就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交谈甚欢。农业是小平最为关心的话题,邓小平不仅用心地计算着人均粮食产量,还对种子培育、水渠修建等提出了非常细致的建议,对此,邓欲治感到十分惊讶。“他说话很实在,从头到尾没讲过一句空话。”

  临别前,他对邓小平说:“全县百万人民都盼望邓副主席回广安检查指示工作。”话音刚落,站在一旁的卓琳就接过话说:“他很忙。你们这么远来看我们,回去向县委和百万父老兄弟姊妹表示感谢。”这时,邓小平没有说话。

  怕惊动地方

  其实,被婉言拒绝的不只邓欲治一个人,王仁全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1986年,邓小平回成都过年。正月初五上午8点,他在成都金牛宾馆会接见了当时的广安县委书记罗国兴,副县长王洪峻,以及办公室主任王仁全。

  “终于见到父母官了。”王仁全回忆说,还没等他们开口,邓小平就先发话了。邓小平在肯定家乡变化的同时,提出了期望:“跟其他地区相比,广安的差距还很大,群众还不富裕,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现在,这句话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广安街头。

  罗国兴在跟邓小平道别前,提出请他回家乡看看的想法,小平身边的陪同人员王震说,小平工作特别忙,没时间回家。邓小平没有像上回那样一言不发:“请你们回去带我们向家乡人民问好。”

  下午3点,邓小平安排夫人卓琳跟他们再次座谈,主要针对上午汇报的情况进行具体了解。座谈结束后,罗国兴再次向卓琳提出请邓小平回家乡看看的要求,卓琳回答:“我们回到了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

  邓小平为什么不回家,始终都是一个谜。

  上世纪80代末,自贡灯展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邓小平在船上观看,在一旁采访的四川电视台记者郑兴光也是广安人,他问小平,这多年过去了,就没想过回乡看看吗?小平摇着头说:我怕。

  他怕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毛毛(邓榕)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有所交代:“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跟他要求过好多次,可他就是不让,他自己不回也就罢了,也不让我们回去。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邓小平的大女儿邓林也说:“我父亲说回去这个找你办事,那个也要找你办事,太麻烦。”

  故居保护风波

  邓小平不愿回家符合他一贯低调的行事风格,即便是对其祖上三代人居住过的“邓家老院子”,他也坚决不让进行任何维修。

  1951年,土地改革运动在四川陆续展开,当时邓小平的家人已悉数离开广安。按照邓小平本人的意见,当地政府将他的故居分给了11户人家居住。

  “文革”结束,邓小平恢复领导职务以后,到其故居来参观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而当时房屋因年久失修已经破烂不堪,让游客印象“深刻”。

  故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修缮已势在必行。1980年春,广安县委决定对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宅,进行第一次维修。可这一举动居然惊动了小平本人。

  作为此次修缮负责人的邓欲治回忆,那次只是添了点瓦,补了补墙壁,在门口栽了些树,还修了条便道,总共花了一万多块,都是县财政上出的。因为那11户人家仍旧在里面居住,所以修缮之后的故居情形并没有好多少。但是,邓办(邓小平办公室)先是通过四川省委过问此事。打那以后,广安县委再也没敢对故居进行过维修。

  直到1986年春天,邓小平在成都第二次接见广安县委书记时,事情才有了一点转机。

  王仁松回忆说,在下午的座谈会上,罗国兴向卓琳请示:故居太烂了,要不要维修一下?卓琳思考了一会儿说:“你们要把钱用在人民的事业上,故居保留下来就行了。”回来后,县委召集所有部门的领导开会反复琢磨卓琳同志这句话,到底修还是不修?卓琳并没有明确表态,但她也没说不修。讨论的结果是,还是要继续修,要不然故居就会烂掉。

  1987年,身为宣传部副部长的蔡世武组织进行了第二次维修。这一次,无论是成本还是效果,比第一次都有很大提高和突破。

  亲情至深

  如今,小平故居不仅修缮一新,周围还建成了故居陈列室、铜像广场等设施,整体上形成了一个830亩的纪念园。故居对面,过去那种老式木板房已经被一栋栋别墅所取代,其中一栋就是邓小平的表弟淡文全的家。

  淡文全的父亲淡以兴是邓小平的幺舅,只比他大一岁。邓小平对淡家一直以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淡以全都记得很清楚。

  50年代初,小平在重庆工作的时候,就把幺舅接了过去住,后因生活不习惯又回到农村。老人回家后,由于体弱多病,生活困难,邓小平每月都给他们寄钱,从5元到15元不等。

  文革期间,由于是小平的亲人,淡以兴也受到了牵连,说起父亲被北师大学生批斗的场景,淡文全历历在目。从此,彼此的联络也一度中断了好几年。

  1968年,淡以兴试着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询问邓小平的下落。几个星期后,淡以兴竟意外地收到了卓琳的回信,信封下方的落款是江西省委秘书处。

  卓琳在信中说,他们在江西生活得很好,知道幺舅因为小平受了不少苦。最后,卓琳还附上40元,作为生活费。为了不想给广安县领导添麻烦,1978年,当邓欲治在成都跟小平告别的时候,卓琳同志还特别嘱咐他说,让县里不要特别优待他,我们寄钱给他,每月10元,够他花的。

  1985年,淡文全的3个孩子都刚刚初中毕业,一时因工作难找而赋闲在家,淡以兴写信给邓小平,想请他帮忙解决一下。邓小平在回信中委婉地说,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会考虑的。后来,这事也就没了下文。现在,这3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其中两个在成都打工,另一个帮忙打理家里的饭店生意。说到这儿,淡文全淡然一笑,他后来也知道,小平也有很多为难之处。

  无论是自己的亲人,还是家乡的父老,邓小平对他们都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愫。每个人都有着浓浓的乡情,而从15岁离开广安开始,直到1997年驾鹤西去,78年间,他的脚就再没有踏上过故乡的土地,令人唏嘘感慨。

  广安人都说小平不但没回去看过一趟,更没有给他们提供什么特别的政策。改革开放之初,当沿海城市一个个崛起的时候,广安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因为伟人邓小平不仅属于广安,还属于整个中国。

  一个伟人和一座城市

  -本报记者 刘俊 发自四川广安

  在8月下旬的广安,找个落脚的地方不太容易,几乎所有的宾馆都爆满。尽管今年广安有好几家星级酒店开张,却依然满足不了蜂拥而至的人潮的需求。

  连续多日,广安持续40多度的高温。走在街头,到处都是印有邓小平头像和标语的路牌。为了纪念一个伟人的百年诞辰,这个城市积聚了其前所未有的能量。同时,邓小平这三个字与广安的发展已经密不可分。

  从伟人的名字上挖掘财富

  蜂拥而至的人群不仅提升了广安的知名度,也带来了商机,首先受益的就是旅游业。8月10日,记者到达广安,连跑3个宾馆才得以安身,但由于酒店房间已经预定出去,住了一个晚上之后又不得不另觅住处。

  司机任师傅4月份买了一辆富康,包括牌照费、管理费,共计投入20万元,分四年还清。任师傅说,在旅游旺季,一天跑下来挣个三、四百元不在话下,因为从广安城区到邓小平故居有7公里的路程,跑一趟15元。他的最高记录是一天挣了480多元。他说,要是每天都能挣这么多就好了,两年就可以把本还清。

  在广安,跑一趟只收2元的人力车,每天的收入也能达到七、八十元。

  跟出租车比起来,那些买小平纪念品的老板就要轻松多了,不少当地百姓靠经营邓小平的纪念品致富。

  一位来自深圳的记者在离开广安时,以每个10元的价格买了100枚小平纪念币。10元的价格让他觉得捡了个大便宜,因为店老板的开价是20元。当地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这种纪念币的成本每个不到2元。

  发展:在小平身后

  然而,作为邓小平的家乡,广安的发展只是近几年的事在过去。邓小平在世的时候,广安没有得到国家政策上的任何特殊照顾,直到1995年,广安才勉强脱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南充地区的发展在四川省属于中等水平,广安在南充又是中等,那广安在四川省就属中下等了。”广安前县委办公室主任王仁全说。1987年,广安整个县的财政收入只有4000万元,农民人均耕地才七分,110万人口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处于贫困线以下。

  1998年7月,广安升级为地级市。此后,无论是政策的审批,还是资源的配置,都比过去要便利很多。然而,这种行政上的优势并没有立刻使广安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除一些主要干道在设立地级市之后集资进行了休整外,其他市政建设方面仍然没有什么特别突破性的进展,每当夜幕降临,这座30万人口的小城依旧漆黑一片。

  广安发展的迅猛势头在近3年内才逐渐有所显露,现任市委书记谭力上任以来大胆革新,3年来,广安仅基础设施建设就投资了212亿多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广安建立地区后前8年的总和。对于年财政收入仅有6亿元的广安来说,如何承担这笔开支?在广安市委宣传部的一份资料上,似乎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以小平百年诞辰的献礼工程之一的思源广场为例,“宝鼎广场由中共宜宾市委、市人民政府及五粮液集团投资400万支持建设,水景广场由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捐资500万支持建设,广安市图书馆由成都市委、市人民政府捐资2000余万支持建设。”

  在谭力看来,他们的运作完全是市场化的。伟人家乡这一独特的比较优势在他巧妙地利用之下,已经演变成了推动广安经济发展的优势。

  2001年3月,广安市委发起了“致富思源、共建广安”活动,同年8月,“我为小平故里植棵树”活动又全面展开。这两大活动引起了海内外积极反响,三年招商引资到位72.87亿元。邓小平纪念馆内的40多个主题园林,就是两大行动的成果。

  一个伟人,就这样紧密地和一个城市结合起来,在他身后。

  弃我梓里,襟怀天下

  -实习记者 马昌博 本报记者 李梓

  人们在邓小平的故乡追寻伟人足迹的时候,不由得会问,为什么他一离开,就再也没有回来?

  在身边的工作人员和研究者眼中,邓小平对他的桑梓故里的深情,就在于他的一生不回家乡的襟怀。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这样说过。这句感人至深的话,出自1982年他为《邓小平文集》(英文版)写的序言。

  新华网月底开始进行了一次关于邓小平的网上问卷调查。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经典话语,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句”一项,选择这句话的网民最多,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33.54%。排在第二、三位的分别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和“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时代人物周报》采访了邓小平生前的警卫秘书、跟随邓小平35年的张宝忠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副主任、邓组成员熊华源。在他们看来,邓小平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全在这句话中:“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回家:未了的心愿

  时代人物周报:你跟随小平那么多年,他跟你提到过涉及到家乡的话题吗?

  张宝忠:涉及到家乡的话题肯定有,小平同志还是非常关心四川的。他虽然没回过广安,但去四川的次数不少,1980年他就去成都市郊的农民家里看过沼气技术推广示范。小平虽然是四川人,但他是把四川和全国一样看待,因为他不仅是四川的小平,他更是全国人民的小平,要从全国考虑。

  时代人物周报:为什么小平15岁离开老家后就一直没有回去过?

  熊华源:他不回家乡的原因不好去猜测,现在说一些原因也都是我们根据情况分析,因为小平同志从来没有讲为什么不回家乡。他可能觉得自己在任上时回去有诸多不便,但在他晚年,如果客观条件允许的话,我想他是愿意回去看一下。实际上他对家乡对四川对广安很关心,在思想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他很希望四川能把经济搞上去,他一直关心家乡,和家乡一直保持着联系,多次在北京接见家乡的领导和群众。

  时代人物周报:小平有一次和他的舅舅解释为什么不回家乡的原因时说:“广安现在有100万人了,惊动不起哟。”这是不是他考虑的一个因素?

  张宝忠:是,他到哪儿都一定提出不要接送,不要惊动群众,文革以前也好,后来复出工作也好,都是这个要求。他知道一回家乡肯定是要花掉当地很大一笔钱。当地路不好走,现在从重庆坐汽车走高速路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原来路非常不好,他要回家乡当地肯定要修路。另外他忙,没那么多时间,以前革命的时候没时间,文革复出后搞改革开放就更没有时间了。

  时代人物周报:退休以后为什么也没回家呢?

  张宝忠:退休以后他回家那更不得了了,本来广安的经济就没怎么发展,他再回趟家,你想地方搞接待要花多少钱?肯定要兴师动众。他不回去,也是为了爱护广安,关心广安。在小平看来,把接待他的这些钱能用到广安经济的发展上,比他回趟家更有意义。

  时代人物周报:小平有没有本来有机会回家但是没有回家的情况?

  熊华源:1986年1月,他曾经打算回去,因为当时路况不太好,中断了行程。

  政治考虑

  时代人物周报:现在对小平不回家乡的原因有很多传奇性的解释,比如有人说是因为小平属龙,龙出海了就不会回来。您对民间的此类传言怎么看?是不是表明了一种朴素的民间感情?

  熊华源:不能这么说,民间毕竟是民间的说法,不能迎合他们的说法。小平肯定不会想到这些的。

  时代人物周报:除了怕劳师动众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考虑呢?

  张宝忠:他考虑的跟别人不一样,要我可能就回去了,光宗耀祖嘛,可是他不。劳民伤财的事情小平肯定不同意,这不仅体现在不回家乡上。我记得有一次北京市提出要“黄土不露天”,就是把路两边露土的地方都用瓷砖盖起来。小平在胡同口看见了,说这个跟我们是不是有关系?人家为了我们特意修的?我说这个跟我们一点关系没有,这是整个北京在搞绿化,他才不说话了。

  我们住的街道上要求他题个字,他也没题,因为他一题字这个街道就要跟别的不一样,就要建设,这一建设就要投资。小平同志经常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住在街道上一定不要给人家添乱,能帮忙就帮忙。

  时代人物周报:小平不回家是不是在政治上一种刻意的考虑呢?

  张宝忠:当时广安经济比较落后,如果他要回去,省里会怎么对待广安?小平同志为什么绝对不说给家乡拨一分钱的话?这是有政治意义的。他这一去,不用说话,省里面肯定会投钱,别人不会说这是省里给的。全国困难的地区多了,比如西北。小平同志不是说对家乡没感情,主要是考虑了很多方面。邓小平把家乡和全国一样看待,他说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而不是说自己只是广安的儿子,只是四川的儿子,那太小了。

  时代人物周报:你觉得哪个地方哪个时代的经历对邓小平的性格塑造比较大?

  熊华源:很难说是哪一段经历,是长期的革命生涯造就了他的性格。

  小平身后的广安

  时代人物周报:小平家乡的官员有没有争取过要小平回去?

  张宝忠:争取肯定是有。最厉害是小平到成都的时候,老家人说都到四川了,一定要小平同志过来看看,可他最后没去。小平去世后,老家来人看望卓琳同志,问能不能给一点小平同志的遗物。卓琳同志后来送给他们20套小平同志的文选,说你们就按照小平同志这个思想把广安搞好,这就是我的愿望,也是小平同志最大的愿望。

  时代人物周报:小平同志去世以后,中央对广安的发展有什么举措?

  张宝忠:首先是李李岚清同志代表中央到广安去了,后来几位中央领导也去了,给他们带点电脑什么的。后来批准广安修高速公路,建火力发电厂。小平去世以后,广安是得到了一些实惠,现在广安建设得不错。

  时代人物周报:小平同志的子女们都回过广安吧?

  张宝忠:他们都回去过,因为小平同志一直没回去,广安人民也希望他们家有人能回去看看。小孩们都大了,回去也是应该的。

  8月13日中午时分,广安烈日当头。思源大道两旁,放眼望去,到处是交警们忙碌的身影。这条广安最长最宽的马路,进入了戒严状态。

  几辆轿车和面包车急驰而过,交通开始慢慢恢复运行。从当天上午9点开始,广安通往成都的高速公路也已经封闭,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而前一天,广安多家酒店也戒备森严。

  当天上午9点15分,胡锦涛在邓小平纪念园为小平铜像揭幕。

  8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广安视察,他表示,国务院一定按照小平同志生前嘱托,把广安建设好,有关部门要更多地关心广安的建设,并且给予帮助和支持。同样的态度,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今年4月也表达过。

  8月12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到广安。

  国家领导人在如此密集的时间前往一个城市,是不多见的。广安之所以获得如此垂青,与它是邓小平的家乡不无关系。8月22日,这位伟人诞辰百年。

  这个时刻的广安是世界的焦点。涌向这里的还有来自全球各地的上千名记者和大批的游人。对故里的探访一方面是对伟人的致敬,另一方面,人们也试图从这里追寻解析伟人的一生。

  但是,当时还叫邓希贤的15岁少年自从1919年离开这片土地之后,他的双脚就再也没有踏上故土。1997年,伟人邓小平逝世之后,他的骨灰伴着鲜花撒入的是大海,家乡人民带回去的遗物只是20套《邓小平文选》。

  邓小平,从广安出发,在中国结束,融入的是世界。“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