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出了种葱公式”(图)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4日20:51 城市快报 |
陈光星研发的扁叶葱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从明末大科学家徐光启在天津小站种植水稻开始,天津的农业就与科技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不,记者在天津宝坻区采访时,认识了这样一位农民。 他,一位普通的农民,经过20年的时间,先后出版了8部农业科技专著,还被中国科学院聘为研究员。他就是天津市宝坻区袁罗庄乡鲁沽村的陈光星。他栽培的大蒜仅五叶齐一项,就在全国25个省市累计推广500万亩,纯增效益25亿元。 看见陈光星的时候,他正在自家的蒜地里转悠,见到记者前来采访,他把手中的活儿停了下来,招呼记者到他的农校办公室去。“要说我能够在农村里搞科研,搞创新,还要感谢新闻媒体对我的鼓励。”陈光星开门见山地说。“1983年,我曾经自费到市内的一些农业科研机构去取经,专门学习关于大蒜的栽培技术。但当时还没有一个单位专门对大蒜的栽培进行转型研究。本来我有点儿灰心,但当我听到2月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天津市宝坻县陈光星进城学艺’的时候,我感到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陈光星拿着从市内复印的2500字的资料,在自家的田地里开始钻研起大蒜栽培的技术。 “1983年3月,我把村里几个栽种大蒜的能手请到我们家,一起研究怎样把大家在栽培过程中的经验集合在一起,发挥优势,当时大家伙都同意我的想法。”就这样,陈光星他们几个成立了一个葱蒜研究会。周围的几个村村民得知这个消息后,也纷纷成立研究会,当时一股学习科技,用先进技术来栽培大蒜的热潮在袁罗庄乡兴起。后来经过宝坻科协批准,袁罗庄乡成立葱蒜研究会,会长是陈光星。在这个民间自发研究会组织的推动下,宝坻发展了70多个类似的组织,经过中国科协推广,全国发展各类专业技术研究会50多万个。 “刚才你们在地里看见的就是五叶齐大葱。”大葱也有名字?看到记者不解的神情,陈光星介绍,“五叶齐是我们当年研制出的第一个优质大蒜品种,原来我们种的大蒜学名叫‘高脚白’但不耐贮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陈光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自家的蒜地里开始转悠开来,突然有一天,他发现了一株“异形株”,这是植物品种的一种自然变异现象,看到了又粗又高的“异形株”,陈光星很兴奋,虽然自己掌握的农业基础理论知识不多,但直觉告诉他,这种“异形株”对大蒜的栽培技术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经过四年多时间对“异形株”的数据分析,陈光星终于开发出一种新大蒜品种,“比起原有的品种,这种大蒜葱白垂嫩,亩产又高,特别是这种大葱在生长时,总是保持五片绿叶共存,像人的五指张开,我就给它起了名字叫‘五叶齐’。” “五叶齐”是大葱中的优良品种,但怎样才能让这种大葱产量更高,很快的,陈光星发现,大葱的高产与否与耕作时的行距和沟的深浅有密切关系。1987年冬季,陈光星把这些大葱搬到屋子里,开始用他种地的双手又写又画,平时他不出门,饭菜都让亲人给送,朋友来了他也不见,“那阵子,村里人听说我要搞一个公式,一些人认为我有毛病,可是我就要算一个公式出来,一定摆脱过去凭经验种地的方式。”就是凭借着这样一股韧劲儿,陈光星终于成功地推导出“高白型大葱定植沟和行距的确定公式。这一公式的应用,比传统栽培技术提高大葱二成的产量。一位日本农学博士听说陈光星发明了这一公式后,专程来到宝坻,希望陈光星能够在日本刊发这一公式。而陈光星则把这个公式发表在了《中国农学通报杂志》上。 在研究如何科学种植栽培葱蒜辣椒的时候,陈光星开始总结一些经验和做法,并把一些技术环节刊登在报纸上,不久,又开始了农学专著的撰写。“给农民写东西,不能太深,要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话写出来,这是我当时写的第一本书。”陈光星拿起《大葱栽培三字经》对记者说。合辙押韵的三字经,把陈光星多年实践的经验都写了进去,从此,他一发不可收,又写出了7本农业技术专著,多达60多万字,一个普通的农民,在实践中积累出来的经验,迅速的推广开了。“这是我收到的一些农民朋友的来信”,陈光星指着房间中的一个柜子说,“一共有5000多封,都是全国各地农民朋友给我写来的。”单是看这些信就要花上很长时间,陈光星还做到了每信必回,“农民朋友靠自己的土地吃饭,如果碰到了什么难题,及时得到解决,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现在我刚刚又研制出新大葱品种,是扁叶葱,这种大葱葱白部分比五叶齐还要坚挺,叶子是蒜的叶子,目前市场前景也很好。希望更多的人吃上优质的葱蒜,是我的一个心愿。”陈光星对记者这样说。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