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重修清史专家:曹雪芹和努尔哈赤同等重要(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03:26 新京报 | ||||||||
人物传记超过3200篇
新京报:清史还没正式开写,已定下了3200多万字的篇幅,据什么来定?会不会造成有些参与者为凑字数而加减历史? 马:全书字数必须有一个宏观调控,清史现在暂定90至100卷,每卷按照30万至35万字来定,总量控制在3000万字到3500万字之间。那么多的内容,这个字数只会少不会多,这个字数其实是限制。 新京报:3200多万字,您的研究生苦读三年也读不完。 马:这种提法有误区。清史写出来不会成为人人都读的畅销书,研究它的人也不可能都会通读全书。我们考虑把它写成一部能够反映当代研究水平的、能把到现在为止的研究成果都吸纳进来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清代的历史。也就是说建立一个清史研究的资料库,有需要的人都可以查阅。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考虑到普及,我们会将其浓缩为30万字,出一个通俗本或简本。 新京报:据说此次修史将为3200人立传,比二十四史中任何一史都多,在世界历史著作中恐怕也是独一无二。入传的标准是什么? 马:民国期间由清朝遗老遗少们编纂的《清史稿》,正传是255卷,类卷由41卷,现在我们大大增加了类传。而且类传改革的力度比较大,与《清史稿》相比,除了文苑、学术、科学、遗民四卷一样外,增加了工商、宗教、少数民族、华侨、外国人、农民领袖、妇女、革命党人等。 新京报:正传人物的收纳应该也丰富得多吧? 马:清代历史上有的人物,如曹雪芹、蒲松龄在《清史稿》中是找不到的。名医叶天士、徐大椿和文学家袁枚、桐城派鼻祖姚鼐也没有正传。还有商人,如盐商宛平查家、山西范家也没有传。红顶商人胡光墉(胡雪岩)也没有传。程长庚作为京戏的创始人,《清史稿》里也没传,因为正史不会让唱戏的人入正传。可是我们认为曹雪芹的影响不比努尔哈赤小,知道曹雪芹的人可能更多些,他的贡献也大,可以列入特级人物。 新京报:从现在起,您起码有十年时间要扑在这个工程上了,接这样一个工程,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马:从我个人来讲,研究生时学的是近代史,毕业后分到中科院民族所赶上“文革”,1976年开始接触业务,承担的是新疆蒙古史研究,1987年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工作重心也是清史。作为中国的一名知识分子,能够参加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易代修史,真的很荣幸。 但是前面还有很多坎坎坷坷,最后这个东西能不能按照我们的愿望把它写好了,确实心里打鼓。 新京报:现在看情况如何? 马:眼下第一批委托的个别项目已经有样品提交,问题很多,学术上、文辞上都有问题,6年后初稿全部提交上来后,怎么修订,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新京报:台湾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清史研究,有没有可能吸纳台湾的学者参与修史过程? 马:我们会尽量听取台湾方面的意见,个别项目,比如《台湾志》、《香港志》、《澳门志》,会力邀港澳台学者参加。 防止腐败主要靠自觉 新京报:现在外面对修史经费有好几种说法,一说是6亿,一说是9亿,还有说几十亿的,哪一种说法是准确的? 马:现在社会上对清史研究经费确实有几种说法,说明大家很关注这项工程,我和同事们也深感责任重大。其实直至今天,经费还在审批中。但有一点我们是充满信心的,就是国家会大力支持这项工程,包括经费方面。这是经过第三代领导集体批示的,在学术史上是没有过的。应该说明年经费就可以到位。 新京报:现在的经费标准对投标人来讲,有没有诱惑力?资金怎么具体分配? 马:诱惑力应该有。我们比社科类的课题经费高。社科类一个项目经费基本上是20万至30万之间。从具体分配到每个项目组的经费来看,150个项目,我们的预算是每个项目43万元左右,现在来看,到时划拨的应该比这个标准高。 新京报:经费到位后,怎样管理和支配?清史编纂委员会有支配权吗? 马:现在有个矛盾,我们这个清史编纂委员会是个临时组建的单位,没有法人资格,所有的工作人员也都是兼职的。我们只是在主持一个学术项目,对于经费,我们没有日常管理权。为了保证工程进展顺利,国家成立了一个清史编纂办公室,属于局级单位,挂靠在文化部下面。财政部将经费划拨给这个办公室,由这个机构负责专项资金管理的日常工作。 新京报:谁来监督经费的使用? 马:更多的是讲自觉,我们这群人还没有学会腐败。国家审计署也盯得比较紧,会有一个严格和长期的审计。不过这么大的一项工程,是应该有一个严格的程序。本报记者秦文 北京报道 [上一页]  [1]  [2]  [3]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