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奇人奇技之6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2日23:28 城市快报

  舒筋活络揣绝技 津门骨医多姓苏

  记者 孙薇/城市快报

  听说天津有个骨科世家苏家医术高超,记者找到了苏氏骨科的第七代传人苏玉增,看到了一出他给人“断”病的精彩“演出”。

  为嘛叫“断病”不叫“看病”呢,您看下去便知。这病人最近总觉得浑身不得劲儿,脖子动得不如原先方便了,爬起楼来也不如以前快。听说苏大夫治骨病不错,便找上门来。苏大夫摸了摸她的腿关节,再捏了捏病人的颈椎,又捏着她的手把胳膊抬到头上,笑着对她说:“你家肯定比邻居家都干净。”别说这位病人,就连记者也都觉得他在胡说。捏捏这儿捏捏那儿,就能断人家里干净不干净。病人很诧异地望着苏大夫,说:“你怎么知道的?”

  苏大夫没回答,又说了一句:“特别是你家的地板,最干净。”记者心想,这肯定是胡说了。谁知这病人却说出了一句让记者大跌眼镜的话:“你怎么知道的?”

  行医三百年 通名“苏大夫”

  苏大夫,是苏氏骨科传人的统称,天津到底出过多少个苏大夫,恐怕连苏家人也弄不清楚了,只知道家族庞大,人数众多。

  苏玉增告诉记者,苏家祖上并非天津人,原在江南,明末的时候随燕王扫北的大部队进了津城。那时候的苏大夫在军队里做随军医生,行军打仗,骨折特别多,苏大夫天天就治这骨折病人,慢慢地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法子,治起跌打损伤来特别有效。后来,天下太平了,这位苏大夫就在天津河北区的锦衣卫桥大街找了个胡同住了下来,应该算是苏大夫的第一代吧。

  苏大夫一家便在锦衣卫桥大街的小胡同里开枝散叶,人丁渐渐兴旺,连这胡同也被叫做了苏家胡同。明末的天津是个码头城市,商贩走卒特别多,闲人混混儿也特别多,打架闹事时有发生。苏大夫接骨的手艺好,自然找他接骨的人就特别多,渐渐地,在津城这地方谁有个跌打损伤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苏大夫。

  苏家世代在天津行医,治的又都是骨科病,所以他们就有了个统称:“苏大夫”,苏大夫所创的骨科流派被叫做“苏氏骨科”,至于苏大夫们的本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这300多年里,苏家人治愈了无数的骨伤病人,也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出一个又一个的骨科秘方,仅是解放后无偿献出的秘方就有十来个:苏七散、止痛紫金丹、伤科虎骨膏、跌打丸、风疾追风膏、黑砂丸……苏玉增也说别人觉得苏家神秘,其实就神秘在不知道苏家到底还有多少个祖传秘方。

  巧手治混混 膏药显神奇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医受到歧视,骨伤科面临危机。而那时候,中医骨伤科的延续以祖传或师承为主,医疗活动只能以规模极其有限的私人诊所形式开展。

  那时候的中医骨伤科完全没有动手术一说,治得好不好全凭手法和膏药,这苏氏骨科的膏药更是出奇的好,据说对于骨科病而言,“苏先生膏药”包治百病。光绪十九年举人高凌雯曾这样记载苏先生:“咸同间医士苏益三,能疗金创(指跌打损伤的骨科)。”特点是“但敷以药,不事刀锯,故愈后无残废之虞。”药,即指“苏先生膏药”。

  “苏先生膏药”到底有多灵,有个小故事,经苏玉增证实是真事。民国时混混儿打架的特别多,打折了腿、胳膊的都爱找苏大夫,因为他医术好,治一次管好。有一次,一个叫小李的混混儿又来找苏大夫接骨了,本来没什么,可这事被小李的死对头另一个混混儿张大知道了。张大不答应了,就派人告诉苏大夫,不许帮小李接骨,否则自己看着办。混混儿张大势力庞大,苏大夫得罪不起,就故意给小李的伤腿上贴了块假膏药。过了一阵儿,小李一看苏大夫没治好自己,就一跛一跛地来找苏大夫算账。苏大夫一看心一横,算了,说实话吧。

  小李一听,也没办法,这也不怨苏大夫,谁让张大比自己厉害呢。苏大夫看小李还挺讲义气,就对小李说:“这样吧,你要是真想治好这腿,我也能治,不过得先把这条伤腿再打折了,肯定能治好。否则你就打折我的腿。”小李不愧是个狠角色,二话不说,“咔”的一声把自己的腿打折了。而苏大夫也真神,重新接好骨头,再贴上一贴复直的膏药,小李的腿又长好了。

  制药麻烦大 泡制需两番

  这苏先生膏药就这么神,为嘛呢?

  苏玉增告诉记者:“真正的苏先生膏药现在已经没人做了,原因无它,麻烦。所以市面上的苏先生膏药不敢全说是假的,但功效都大不如前。”

  其他的膏药熬制方法大致都是先将膏药的油熬成黑色膏状油质,黄丹按季节下料,熬炼时掌握火候,药料须待油料熬至滴水成珠时拌入,收膏时趁热洒水入锅,让水蒸气把油烟带走,如此制成的膏药就应该算是上乘的了,这样的膏药明如镜、黑如漆、热天不流汁、冬天不硬不脱、香味浓。

  而苏先生膏药比这个还麻烦,苏玉增告诉记者:“药得精挑细选,炸油的芝麻也得精挑细选,这炼油的水也是有出处的。用上等的药材在拌入油料之前就得泡制一番,收膏后还得再泡制一次,这两个工序比制膏药还麻烦。无论缺了哪一样,都不叫苏先生膏药。”至于膏药里究竟有何种药材,这药材如何泡制,苏玉增却笑而不答。

  苏家传奇多 奥妙在手摸

  冯骥才先生写的《俗世奇人》里有这么一位苏七块,是个看病前必先收取七块银洋的接骨医生,文章里写道:“他(指苏七块)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这个苏七块的原型就是一位苏大夫,但究竟他们是哪位苏大夫,苏玉增也说不上来,不过在民国时期,最著名的苏大夫叫苏绍三,是苏式骨科的第六代,与苏玉增的父亲苏宝恒同辈,都是津门的名医。

  苏玉增给记者讲了一段当年他父亲的小故事:“20世纪50年代,洋人来中国学习中医,我父亲给他们表演了一段儿。病人胳膊肘那地方骨折,共有三处伤,按西医来讲肯定是得动手术了,可我父亲偏不,往那儿一摸,手下干净利落,咔咔,就给接上了,分毫不差,再拿小竹板一夹,包好!洋人看了在地上直翻跟头,脖子上挂的相机坏了也不管不顾。”

  苏大夫的接骨神功奥秘究竟在哪儿呢?苏玉增解释不清楚,只说了四个字:手摸心会。

  这个太玄妙了,手摸到的心就能知道,那岂不成了人工X光?苏玉增一乐,解释道:“其实说白了,就是熟能生巧。这门技术熟练到一定程度时,骨头就在手底下,就能清楚地‘看见’骨头的分布,就像开了窍一样,达到了‘手摸心会’的境界。所以说,没干到那份儿上,是不可能体会的。”

  “苏先生的膏药——没病找病”

  天津有句俗话,叫苏先生的膏药——没病找病。这个苏先生就是苏大夫中的一个。

  这位苏先生究竟是第几代,苏玉增也弄不清楚,只知道确实有这么一件事儿。

  苏玉增说,这个“没病找病”的苏大夫应该出自第五代,但到底是谁,那就不知道了。他起初在门口支了个熬膏药的锅子,满口的生意经,很是油滑。熬的膏药又掌握不好火候,不是老就是嫩。有个人睡落了枕,买了他的膏药贴在了脖子上,睡了一宿觉,第二天就找来了:“你这是嘛膏药,弄得我被头上、脖梗子上满是膏药油子,洗都没法洗。”

  “您的病太陈啦,力量大,把我的膏药打散啦,给您换一贴有劲的就中啦。”这苏大夫又让病人交了一回钱,贴上了。转天又找来了:“苏先生,这膏药一沾热挪到肩膀上了,这玩意儿还会走啊?”“那就对啦,你脖子疼,可病根在肩膀上,我的膏药会找病啊!”“不是你的膏药找病,怨我自己找病来啦!”

  苏先生的邻居尤大爷爱开玩笑,一天找到苏先生说:“苏先生,你的膏药还长腿啊,明明贴到我腰眼儿上,起被窝一看,说嘛也找不着了。你猜怎回事,嘿,跑到我老伴的小肚子上去啦!”逗得大伙这一通乐呀。苏先生说:“病在您身上,病根儿在您老伴身上,我苏先生的膏药就是没病找病。”

  这句俏皮话,很快就传遍了天津卫。

  这当然是戏说,不过这句俏皮话后来被人们用来夸赞苏大夫治骨科的医术高明,自配一种骨药,贴在伤痛处,能找到病根(病灶),有力地发挥药效。不过苏大夫倒是自己承认,这膏药会“跑”其实是因为膏药熬得不到火候,稍嫩了点儿。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