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周报专题 > 正文

中国经济如何跳出油价阻击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7日16:32 新周报

  《新周报》驻上海记者鞠靖

  11日,国际市场上的油价终于跳下50美元的高台,但高油价对中国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却不容忽视。面对高油价 下,国内外对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的探讨,油储:中国是选择储油还是保存资源?油储的目的是平抑油价还是保障供给?这不仅 给中国的油储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油价飙升:影响中国经济转型?

  从11月8日起,上海的市民更加直接地感受到了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这一天,上海市液化气零售价上调,其 中车用液化气价每升从2.55元调至2.70元,民用液化气计划价每瓶从66元上调至70元,民用液化气市场零售价每 瓶从71元上调至79元。

  但是,这次的涨价似乎依然不能让零售商们满意,有些“社会办”加气站听到涨幅较小的消息后,已挂出“检修设备 ”告示,暂停供气。由于车用液化气大多是进口的,行业指导价参照国际市场上沙特液化气月度合同价制定。如今沙特液化气 月度合同价与去年同期相比,已狂涨近40%。

  专家普遍认为,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必将使国内能源价格有所上扬,并拉动石油和以石油为基础的产业价格上扬,形 成一种新的涨价因素,因为油价上涨,在增加原油生产企业的利润的同时,会加大对制造业的压力,进一步挤压其利润空间, 从而最终反映到消费品价格。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单卫国处长告诉记者,油价剧烈上涨短期看对我国经济影响不大,最大的是外汇支付 增加太多,但其深层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为我国目前正值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高耗能阶段,油价上升将对国内运输业影响 最大,并拉动工业成本上升,刺激通货膨胀。而且不仅如此,鉴于当前我国煤、电、油供求关系相对紧张,石油价格持续上涨 将会进一步加剧能源紧张,增加相关行业的生产成本,降低相关行业的竞争力。

  现实的统计数字已经证明了专家们的预测。

  上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月度形势报告显示,10月份我国原油及成品油价格涨势坚挺。与去年同月相比,原油出厂 价格上涨41.4%,涨幅比9月份增加9.6个百分点,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个百分点。成品油中的汽 油、煤油和柴油均上涨2成以上。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事兼亚洲首席经济师陶冬表示,中国将成为国际高油价最大的承受者。他说,若以今年平均每 桶原油价格为37至38美元,中国全年进口原油为1.2亿吨,折合约8.8亿桶来估算,由于国际原油价格高,将直接导 致中国全年外汇损失达到88亿美元。今年中国仅原油一种产品的进口就将造成3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高油价将拖累中国 GDP下降0.7至0.8个百分点。

  金鹏期货客户服务中心主任王伟认为,我国经济正处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的阶段,同时也从简单的来料加 工和原始的制造业向真正的制造业转型。但是,以制造业为龙头作为经济支柱,是以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为前提的。能源价 格上涨会阻碍消费这驾马车,从而对中国经济转型产生致命影响。

  陶冬还指出,油价持续上涨可能给中国的产业结构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北京安邦咨询公司研究部高级分析师贺军也 认为,面对资源和能源约束,中国现行高能耗和外延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不得不受到限制,并进行调整。

  油价高涨:投机之祸还是投入不足

  一些分析家怀疑,油价暴涨是投机者炒作的结果。

  10月底,欧佩克石油市场分析部主任MohammadAlipour-Jeddi说,欧佩克打算从11月1日 起将每天的生产上限提高100万桶。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高世宪表示,经历了今年两次增产之后,欧佩克第三次增 产未必能有效遏制居高不下的国际油价。因为此番国际油价飙升根本原因不在于供需关系。

  中石油集团石油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专家刘克雨也认为,此次增产的效果不会像从前那样明显。此次油价上涨的因素 复杂,受美国等国的需求拉动,也受频繁发生在产油大国的突发事件的影响,期货市场的借机炒作更是火上浇油。此外,人们 对全球石油储量和供应量的担忧也不利于油价回落。

  有迹象表明,如今油价异常走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以海外基金为代表的,对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非商业多头持 仓,一年间,在西方媒体声东击西的巧妙配合下,不断拉升油价。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尚无健全石油期货机制的中 国,无疑成为这场“游戏”的牺牲者。

  但是,国际能源机构的首席需求分析师安托万·哈尔夫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他告诉记者,“如果主观地以‘投机 ’之名排除其他因素,就是无视严峻的现实。”

  更多的专家认为,当前油价高企,根本的原因还是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以及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世界政策研究所高级 研究员詹姆士·H·瑙特博士Dr.JamesH.Nolt认为,供给和需求决定了石油价格。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和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胡祖六说,全球石油消费量创下了30年来最高记录。中 国作为新型工业化大国的崛起,以及全球经济全面的强劲的复苏,导致了石油需求的迅猛增长。然而,全球原油产量已经接近 产能限制,形成了供应瓶颈。供需的失衡是油价上升的基本面因素。

  面对不断增加的需求,市场一直在期待输出国增加石油产量。但是,人们的希望事实上落空了。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事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说,石油供应能力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整个欧佩克只有沙 特阿拉伯还有大约每天100万桶的后备生产能力,而伊拉克、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和俄罗斯的尤科斯中任何一个发生突发事 件所造成的减产每天可能都在200万桶以上。

  胡祖六说,在过去20年里,石油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其投资回报率远低于IT等高科技产业,因而投资严重不足。 显然为了克服供应瓶颈就必须追加投资,据估算,为了满足新增能源需求,未来几年至少需要2.4万亿美元的资本支出,相 当于上世纪90年代石油业总投资的三倍。事实上,只有原油价格的上升,才能补偿勘探、开采与运输成本的增加,保障适当 的投资回报率。

  战略储油:多渠道解扼喉困

  在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大国中,中国是唯一尚未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

  而面对目前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国内石油需求不断增加的现实,中国实施战略石油储备已经是迫在眉睫。中国必须探 索一条解决自身石油供应问题的最现实可行的途径:战略石油储备。

  在政府主导下,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已经有条不紊地推进。

  自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石油储备办公室正式运作以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已在紧锣密鼓地建设。首批被选定的国 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有四个:镇海(浙江省宁波市)、岱山(浙江省舟山市)、黄岛(山东省青岛市)、大连(辽宁省大连市 )。目前,浙江镇海石油储备基地正在兴建中,其他3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也将加紧建设,预计2006年至2008年 基本竣工。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建成后,总共能形成约10余天原油进口量的政府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再加上全国石油系统内部 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中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将超过30天原油进口量。到2015年,中国有望达到战略石油 储备相当于90天石油净进口量标准。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技术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张抗告诉记者,在推进的过程中,立法弥足重要。“在战略石油储 备中,政府储备与民间储备怎样协调、企业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地方以及中央两级政府怎样协调,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法 的形式来解决。”

  上海社科院于近期递交出一份为战略石油储备立法的报告。上海社科院学者王泠一认为,未来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法 应该包括五大部分:国家设立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的专项资金和石油储备金;规定哪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可以动用石油储备; 设专门机构系统监管,定期向人大报告能源储备情况;规定企业所承担的战略石油储备义务;设专门机构监控经营者储备义务 的执行情况等。

  除了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之外,已经有专家建议,筹备建立战略油田储备。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能源专家胡杰认为,从中国能源战略安全出发,除了建立原油、成品油的战略储备外,还应 该尽快建立多元化、多形式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即逐步建立我国的“战略油田储备”。

  钟伟等人也认为,就石油战略储备而言,存在油种的合理平衡问题,但储藏成品油不如储藏原油,储藏原油不如储藏 产能和油气资源。鉴于塔里木油气储量分布零乱,目前年油气生产折合当量不过在1000万吨左右,运距漫长。可考虑封存 部分形成的产能和探明储量,保持较为合理的储采比率。

  据称,新疆、陕甘宁、川渝、青海这四大油气区将是中国“战略油田储备”的首选之地。

  战略石油需储多久

  没有战略石油储备,将会深受其苦,对于中国来说,这有着前车之鉴。

  1973年因为中东战争而出现的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国家石油禁运导致第一次石油危机,这让严重依赖进口石油的西 方国家受到沉重打击,日本出现经济混乱,美国损失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差点引发经济大萧条。

  依据国际能源署(IEA)协约规定,它的成员国应该建立和保持起码相当于90天石油净进口的战略性石油储备。 目前在亚洲,日本、韩国符合并超过了这一标准。而中国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天数仅为21.6天。

  今年年初,学者钟伟、蔡原江曾在媒体公开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中,他们依据科技部、中石油、中石化的预测结果 并结合国际能源组织和国内十几个中长期战略规划的结论推算,中国2020年至少需要原油4亿吨,而那时的中国原油年产 量不超过2.0亿吨,保守估计,在2010和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原油大致为1.5亿吨和2.0亿吨。因此,如果 缺乏国家战略储备体系,中国难以保证其石油的不间断供应能力。

  但是,官方的预期显然要乐观得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对制定石油储备以及 石油储备量有自己的判断做法。中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能源资源需求成长幅度加大,但从根本上看,我们的国情既不同于 日韩更不同于欧美。在石油供应的总体方面,中国的总资源量是丰富的,可以从国内获得2/3的原油保障。”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负责人冯飞介绍说,“中国计划在明年年底前建成相当于35天原油进口量的 战略石油储备。”他预计,2010年中国石油的年进口量将由去年的9100万吨增加至1.4亿吨。相应地,中国的战略 石油储备也应该增加,预计到2010年前将增加至50天。冯飞说,2005年石油储备中相当于21天进口量的石油将由 主要石油公司储存,这一数字到2010年会增加至28天;2005年石油储备中相当于14天进口量的石油将由政府储备 ,2010年将增加至22天。

  油储目的:平抑油价还是保障供给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的查道炯认为,对石油进口国而言,战略储备是对付石油供应短缺而设置的头道 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弥补损失掉的进口量,而在于节制油价的上涨。

  有数据显示,2004年1至6月,我国进口原油6102万吨,同比增长39.3%,但进口金额增长了57.4 %。这表明,国际上已经越来越多的把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在价格层面通过增加中国进口成本而得益。

  相关专家认为,战略石油储备可以有效地抵御国际炒家的冲击。战略储备的主要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 减轻市场心理压力,从而降低石油价格继续不断上涨的可能,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冲击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

  但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茅于轼说,战略石油储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付一旦石油供应中断,确保一定时 期的国内石油供应需要,而不是为了平抑石油价格。他举例说,美国曾在2000年动用其战略石油储备平抑油价,但效果并 不理想。因此,即使今年以来石油价格不断波动和暴涨,美国、日本等国都没有动用任何石油储备。

  青年经济学家钟伟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石油战略储备不以平抑油价波动为主要目的,而是在战争或自然灾难时以 保障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为目的。

  曾于1970年代参与建立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俄克拉荷马大学能源经济和政策研究所所长丹尼斯·奥布莱恩博士认 为,从经济角度来看,按照市场价格购买石油远比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划算得多。他说:“这不仅需要按市场价格进购石油,投 入巨额资金修建储油设施,还要支付包括基础设施和人员在内的大量保管费用,以及所有这些沉淀资金的机会成本。”

  链接

  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制订了《石油储备法》。目前日本政府拥有的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日本民间的 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全国拥有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180天以上。

  1978年,德国颁布了《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决定设立石油储备联盟作为联邦直接的储油组织。1998年 ,德国再次对石油储备法作了修正,将石油储备联盟的储备义务增加至90天。这样,德国官方和民间的石油储备加起来,和 日本一样,可以满足180天的需求。

  1975年底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与储备法》,该法决定美国加入国际能源署IEA,并授权政府建立 10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目前美国战略石油储备量接近储备能力的极限7亿桶,约相当于美国目前两个月的进口量。战略石 油储备加上商业石油储备可以替代160天的进口量。

  上述三国都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开始对战略石油储备立法。四国对于储备目标和规模也在法律中有明确规定, 加上民间储备,美、日、德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其158天、169天、117天的石油消费。

  相关专题:新周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维他小子
营养健康维他小子
张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星座炫图
属于你的星座诠释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