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周报专题 > 正文

清兵入关值得肯定吗?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7日16:53 新周报

  “嘉定三屠” “扬州十日”人口锐减血腥的记忆犹新

  《新周报》记者陈智民

  继“二十四史”之后,有数千名清史研究学者参与的清史纂修工程最近“紧锣密鼓”开始筹备,明年有望启动所有课 题。据媒体报道,这次清史纂修的历史视角是“前无古人
”的——对具体历史事实的评判会有惊人之举,譬如对清兵入关,清 史编纂委员会第一副主任马大正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清兵入关导致的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可圈可点的。

  马大正对清兵入关的“惊人评价”受到舆论的强烈批评。11月10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说,马先生的立场与 其说是站在“站在17世纪40年代”,倒不如说是站在21世纪。因为清兵入关以后的种种好处,“站在17世纪40年代 ”是看不出来的。那时看到的只有赤裸裸的侵略、征服、屠杀。

  据史载,明末时中国的人口为1.5亿以上,到清顺治时又进行了一次人口统计,全国人口只剩下1亿左右了。正因 为如此惨烈,所以才有了袁崇焕、史可法。如果清兵入关值得肯定的话,那么我们又置袁、史二人于何地?他们难道是阻碍历 史进步的跳梁小丑吗?

  中青报说,马先生的观点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并且在“清史纂修工程”中占据主流,与我们这些年来实用主义太过 强烈,工具理性压倒了价值理性的大环境有很大关系。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为了目的的达成可以选择一切手段。工具理性 过于横行,我们就会得出一些很荒诞的结论:如果被征服可以带来一个“可圈可点”的“盛世”的话,那么被征服就是值得的 ,甚至是受欢迎的。

  今年又是一个甲申年,距离清兵入关正好360年整。究竟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日前,《新周报》记者采访了数位 知名历史学家。

  能肯定

  清兵入关时的大屠杀吗?

  张佳生(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所长、满学研究专家):关于入关的问题,我认为有三个角度:民族的角度是满族入关、 政治的角度是清兵入关、综合的角度是八旗入关。清兵入关体现了朝代更替,历史发展。“扬州十日”杀了80万人,客观上 伤害了汉人,但这是改朝换代的需要,包括它后来的“文字狱”,与秦“焚书坑儒”的意义是一样的,不是民族问题,而是政 治问题。八旗入关对民族的发展,对中国疆域的确定都有积极意义。

  林金树(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明清研究室副主任):清兵入关的进步作用是确定了中国的疆域,但由于实行专制, 它对社会发展的破坏作用也不该忽略。它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登峰造极。清兵入关,一遇反抗,必“焚其庐舍”,“杀其 人,取其物,令士卒各满所欲”,转战烧杀37载,使中国人口净减三分之一。繁华的大都市尽毁于清军之手,血雨腥风的“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了20万人),都是在几乎杀绝之后才下令“封刀”的。还有“留头不留发”、“易服”等, 镇压抗清力量,对郑成功,对宁波、福建、云南的南明抗清异己镇压。

  满清政权中,虽有汉人,但满汉是有明显界限的:它的户部、吏部等政权部门都是两个,主权的那个在满人手里。强 调自我,专制皇权;它的文字狱大案达160多起,为控制人的思想,实行独断专行的程朱理学,搞文化专制,使明朝后期形 成的勃发的可能对中国政治文明有提升作用的多元文化被阻止;禁止对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内退50里,实行闭关自守的“ 禁海”政策,都是专制独裁的表现。

  清兵入关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刘凤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导):1644年,当时的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晚明政权摇摇欲坠。清兵 利用李自成的麻痹大意,在吴三桂的引领下入关,统一了中国。中国现在的版图是清兵入关不久的康熙、乾隆皇帝奠定的。中 华民族的大融合、大统一大业也是那时候确立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无疑是一种历史进步。清朝的皇帝一门心思听政,康熙帝 每天都要到三大殿上去。而雍正批的奏折也超过了历代皇帝。康熙能够执政61年、乾隆执政63年(加上太上皇的3年), 统治这么久,这么稳固,都与他们的民族特点不无关系。

  吴琦(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的现代化是从明清开始的,明朝的手工业、商业有了发展,早些时 候我们叫做“资本主义萌芽”。特别是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反专制、反传统,这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结构里出现了新的生机 ,有很大的启蒙意义。可是,自清兵入关以后,这种思想又被钳制了。从更大的背景来看,新的满清王朝把一个已经有了现代 化萌芽的中国拉回到了一个专制色彩很浓的社会,“留头不留发”、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延缓了历史进程 ,是一种历史倒退,中国本来有可能走向现代化的契机消失了。

  清兵入关

  与康乾盛世没有必然联系

  马大正(清史编纂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两份历史遗产,一 是统一的中国,一是多民族的中华民族。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国家是在清朝才跟世界融为一体的,不管它是主观还是被迫。 对于融入到世界中的这么一个封建王朝,很多东西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研究。比如清兵入关,它随后导致的康乾盛世是可圈可点 的。

  周远廉(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晚明腐败,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推翻了明朝。多尔衮又带清 兵入关赶走了李自成,这是历史实事。不可否认,有了清兵入关,才有了后来清王朝的延续,但二者只是时间上的延续关系, 包括它与其后的“康乾盛世”也都是一种时间的待续关系,而不是必然的内在联系。出现“康乾盛世”的内在原因是康熙皇帝 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有所作为,他们关心国计民生,轻役薄赋,整顿吏治。康熙帝上台时免税一年,乾隆帝时曾免过5年的赋税 ,要知道,当时的田赋占全国整个税收的四分之三。老百姓休养生息,生产得以发展,才出现了康乾盛世。那后来呢,为什么 后来到了清末就不行了?腐败无能,清兵入关保证不了满清江山永不倒,同理,清兵入关不可能直接导致康乾盛世的出现。

  相关专题:新周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维他小子
营养健康维他小子
张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星座炫图
属于你的星座诠释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