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能钙事件疑点重重 郑州市场销售几乎停顿(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00:48 郑州晚报 | ||||||||
巨能公司总裁李成凤。新浪网新闻中心独家专供《郑州晚报》图片 一篇引发全国反响的报道 11月17日,《河南商报》以《消费者当心、巨能钙有毒》为题报道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报道称畅销多年的巨能钙含有致癌和致衰老的化学成分过氧化氢,也就是俗称的双氧水。据商报报道,一神秘人士举报巨能钙含有过氧化氢后,该报两次向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送检,后检测出相关种类、相关批次的巨能钙含有过氧化氢成分。这一消息经全
北京巨能新技术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能公司)迅速对此事作出反应,11月19日,该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河南商报》的报道严重失实、危言耸听,但其总工程师刘志革承认,巨能钙确实含有双氧水,因为生产工艺原因使得巨能钙产品中的双氧水(过氧化氢)难以清除。巨能公司同时表示:“双氧水的确有毒副作用,但量小(毒副作用)就消失了!”,该公司回避了“无毒是否代表无危害”的问题。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巨能公司还提出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是否具有保健品检测资格的疑问。11月20日,北京巨能公司通过新浪网和网民见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成凤和该公司总裁办副主任谢华通过网络再一次解释,巨能钙产品虽然含有双氧水,但产品是安全的,并再次强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是否具有检测资格。 巨能公司邀请本报当面答复 通过梳理连日来关于巨能钙和巨能公司的报道,本报记者发现了诸多疑点。其一,在11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巨能公司总工程师刘志革称,巨能钙确实含有双氧水,巨能钙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要求,需要添加双氧水进行消毒,受到技术限制最终产品中会带有一些双氧水成分。但在11月20日新浪聊天中,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成凤称,巨能钙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添加双氧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前后矛盾的声音?其二,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正在调阅当初巨能钙申报的资料,将会同其他部门对此事进行调查。该中心表示,国家对双氧水的使用范围、使用量有严格控制,如果食品、保健品中含有双氧水,报批时一定要事先告知主管部门。巨能钙在1996年最初申报时,是否将含有双氧水成份列入申报资料这个关键问题不得而知。其三,该公司声称添加双氧水是工艺需求,但出现了有的巨能钙检测出双氧水而有的却没有双氧水的现象?既然有的产品没有被检测出双氧水,那巨能公司声称的工艺需求就值得怀疑?…… 对以上本报提出的几点质疑,北京巨能公司表示会慎重对待,并邀请记者赴北京给予当面答复。 郑州市场销售几乎停顿 记者昨日走访全市各大药店发现,补钙专柜上已不见了巨能钙的“踪影”。陇海路上的健康人医药超市,不同厂家生产的补钙药品有片剂、颗粒、胶囊、水剂,琳琅满目,但没有巨能钙。营业员说:“我们前天接到公司通知,巨能钙检测出含有双氧水,对人体有害,现在都撤柜了,上缴公司统一处理。”据她讲,自从报道巨能钙含双氧水后,巨能钙基本就卖不出去了,销售额直线下降。 工人路上的仟禧堂大药房,巨能钙也于两天前撤柜。营业员张女士说,自从巨能钙被报道含有双氧水后就没人买了,还有不少人要求退货。她说公司通知将巨能钙全部撤柜,缴公司统一处理。文化宫路上的宝芝堂连锁药店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向他们下发通知,说巨能钙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双氧水,他们正准备向厂家退货。记者还走访了恒生大药店、泰隆药店等药店,均没有发现有巨能钙出售。 另据了解,河南省卫生厅已责成省卫生监督所立案调查巨能钙的质量问题。 消协已发出提醒 据〈河南商报〉报道,昨日下午,消协和法律界人士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呼吁,消费者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河南省消费者协会已通知各地消协,提醒消费者注意有关巨能钙的报道。 郑州市金博大律师事物所律师黄琨告诉〈河南商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对商品的性能、优劣,商家有义务告知,让消费者对商品有全面的了解。现在生产厂家承认巨能钙中含有双氧水,却将真相隐瞒,对消费者是一种欺诈行为。尽管他们辩解巨能钙所含双氧水不多,不足以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但回避了巨能钙含有致癌物质这个环节,就是对消费者的欺骗。根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消费者有权向巨能公司索赔,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权利。 昨日下午,河南省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河南商报,他们已经注意到报道,同时通知各地消协,提醒消费者不要盲目购买巨能钙,受到损害的消费者可以选择法律诉讼的渠道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巨能钙事件折射产业危机 巨能钙风波发生后,各界人士纷纷发表意见,有评论者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保健品市场之乱,除了商人的见利忘义之外,相关的监管机构也应该对此负责。 曾几何时,中国的保健品市场异常红火,电视、报纸、广播上的保健品广告铺天盖地,保健品充斥大小商场货架。众多保健品前赴后继,花巨资在媒体上狂轰滥炸,然后把巨额广告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吹功效更是离谱,有些敢与科学叫板。更有甚者,有一种冲剂居然夸下海口,让人类至今尚未攻克的世界性难题——大小三阳转阴。无休止的夸大产品功效,不但起不到治病的作用,还耽搁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 有专家指出,保健品横行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驱使,有专家给一种售价158元,被指出加入“伟哥”成份的某保健品算了一笔成本账,发现其每盒成本不足5元。 业内人士指出,保健品市场之乱更多的责任应该由管理者来负,因为管理者也知道保健品市场之乱(据11月9日新华网报道: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第三季度广告监测,发现违法或涉嫌违法的保健品广告近六成)。但现实是,部分主管部门只是无奈地提醒消费者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在具体行动上过于“无形”。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