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过头顶的时尚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3日17:44 外滩画报 | ||||||||
多多东华大学教师,现居上海 中国女人的时尚字典里原没有“帽子”这个条目。土产的暖帽是老妇或幼儿实用的御寒之物,与时尚无关。女子“头 服”的潮流乃由盘根错节的发髻变化引导,所谓“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是形象的说法。这和西洋女子悠久的戴帽历史 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际范围的女子剪发潮影响中国以后,情形开始有所改变。薄而帖服的头巾、钟形帽、饰有花叶 的宽边帽、贝雷帽,一阵陌生的异域风悄然盘旋在中国女人头顶。时文谓:“海上仕女近方盛倡剪发,昂首入市,脑后一新。 际兹盛夏,群注意于帽上装饰”。头发短了,先前拿手的装饰技术忽然没有了用武之地,连累到“顶上风景”不免萧条。新传 入的西式女帽便成为短发女子驰骋想象的新空间。 二十年代的“帽子热”背后虽没有西人“露发有伤风化”的文化禁忌,却多少有些藏拙的意思。三十年代,烫发技术 的改进使发型的魅力指数嗖嗖上涨,短发也进步到了及肩的长度——一个怎么都不致被淹没的长度。能自如地露出一截卷发的 贝雷帽或其他无沿软帽人气大旺,或许和 “露财”、“献宝”之类的心理作用不无瓜葛呢。 看老上海时髦女子带着各色帽子拍下的照片,感觉像一卷被按了快进按钮的老录影带,真实的细节变得支离、错位, 它们相互缠绕,令人困惑。 从二十年代中式的长马甲配西式贝蕾帽到三十年代紧身长旗袍配无沿软帽再怀抱一把月琴,在今天无论如何是难以想 象的串味搭配,当年却真实而隆重地成为一时风尚。并非当年的时髦女郎不懂得配搭艺术,在成为民族经典服饰之前,旗袍曾 和贝蕾帽一样,是年轻、时尚的符号——不是中国风的时尚而是洋派的时尚。 三十年代中期以后,服饰领域西风劲吹,地道的西式女装更趋普及。用原汁原味的西式衣裙配西式女帽的多了起来。 不过中国女人对于帽子的热情始终没有西洋女子的热烈。帽子在它的中国知音那里,更像是一只立体的画框,一盏含蓄的聚光 灯,被强调被照亮的主题永远是帽檐下那张向日葵般生气勃勃的脸庞。 回想当初剪发浪潮余波未平,溽暑的天气里钻研帽饰的热情又势不可挡,女人移情别恋的速度,绝不逊于花心大佬。 女人的善变足让男人头昏。梁实秋曾由衷感慨:“女人是水做的,不是死水,而是活水。”然而究竟要水活才能池清,池清方 可见出片刻光波的闪烁与风影的徘徊。所以,女人所到之处,风景如影随形。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