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达:用头发入侵世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7日11:28 外滩画报 | ||||||||
“伟大的人类大同世界的乌托邦也许永远不可能在我们的现实中实现,但它将在艺术中得到圆满。” ——谷文达 外滩记者曾进实习生庄清湄/报道小武 谷文达是一个满世界跑的人。跟着他的,是背后逾1米长的头发,和已经持续了11年
头发之于谷文达,恰如他的艺术家身份,也是他的作品。 “在国内时,我一向都在家理发,自己剪头顶和两边,妻子帮我剪后面的头发。1986年妻子先我到美一年,没有 人帮我剪发,就这样自然而然地长了。” 49岁的谷文达,坐在上海南京西路的寓所中,一边解释自己一头长发的来历,一边把散落的头发娴熟地挽扎起来。 谷文达这个名字为中国美术圈所知,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著名传统山水画家陆俨少先生的研究生时, 他的观念水墨作品就已引起画界的广泛认识。1987年,谷文达离开执教多年的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移居美国纽约 。 自到美国后,谷文达在艺术上最大一个转变就是在材料形式上的运用,他逐渐放弃了水墨而完全转入早些年已开始的 装置艺术。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谷文达的一系列作品都以人的本体为出发点。 1993年,谷文达开始制作预定15年完成的环球系列《联合国》。这一纪念碑式的系列作品至今已完成20多件 ,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并使用了200多万来自全世界不同地域、人种和文化背景人的头发。 而对于谷文达来说,最新的计划是在明年5月在北京世纪坛展出第三十个人发作品——中国古代长城烽火台,共计4 吨重。 “伟大的人类大同世界的乌托邦也许永远不可能在我们的现实中实现,但它将在艺术中得到圆满。”这是谷文达最喜 欢重复的一句话。玛丽莲·斯托克泰德的《艺术史》引用此句作为全书的结束。他的《联合国》即是非常典型的理想主义作品 。他试图用他的作品来实现人类大同、不同文化的交融,来解决纽约联合国大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 1999年,谷文达的《联合国》被《美国艺术》作为封面介绍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家第一次在这个重要杂 志封面上出现。一直研究谷文达艺术的美国缅因美术学院教授徐淦评价说,徐冰、谷文达、蔡国强是在美国影响最大的中国当 代艺术家。 “谷文达已加入有争议的艺术家行列,其艺术被广泛地质疑是否仍然是艺术。”与《纽约时报》艺术评论家罗伯特· 史密斯这句话相佐证的是,谷文达作品问世以来一直在遭受争议。 他创作的“重新发现俄底浦斯系列”以16个国家60个女性的月经血、4种不同状态的胎盘粉做材料来表达自己的 艺术观念,在西方引起轩然大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十几名教授曾经联名写信抗议展出;第一个人发装置艺术《波兰纪念碑 :住院的历史博物馆》,将波兰精神病院收集的白床单和当地理发店收集的头发覆盖在洛兹市博物馆底楼大厅、楼梯和藏品上 ,满地洒落的头发让波兰人想到二战梦魇,展出第二天就被叫停;第六个装置《瑞典俄国纪念碑:国际警察》在开幕当天就被 俄国艺术家亚历山大·勃兰耐尔以表演艺术名义炸毁…… 而在谷文达的思维领域,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他看来,过去美术史上使用的材料都是客体,只有人体材料才既 是主体又是对象。 2002年,他在接受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副教授大卫·凯特弗里斯博士采访时说道:“对我来说,头发简直是宗 教。你可以用指甲或其他什么身体材料来成就一些小玩意儿,但头发却充满了文化联系和丰富含义。例如,维多利亚时代的女 人用头发制成寓言般美丽的珠宝;在希伯来人关于大力士参孙的故事中,头发是力量的来源;在美洲、非洲等地的一些土著文 化中,头发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含义;在二战时代,头发与政治策略有关。” 虽然作品被广泛质疑,但“他却得到了艺术界的支持”。谷文达的作品被收入近年出版的多本世界艺术史教材以及许 多当代美术史论著,如《今日艺术》、《二十世纪》、《视觉艺术史》、《未来艺术》等。 头发给予谷文达的是观念性的改变,也在他身上体现了“实用功能”。 一次,好友徐淦到谷文达纽约家小住。从纽约布鲁克林地铁站出来,外面漆黑一片,于是徐淦打电话要求谷文达接他 。路上,谷文达说,晚上走夜路的时候,我把头发散开,别人会以为我是中国功夫高手,就不敢打我的主意了。 谷文达部分作品 《联合国》 《唐诗后译碑林》在每块重约1吨半的巨大“墨玉石”上,根据唐诗英译本的英文声韵选择中文同声字译成汉语,由 此构成“新诗”,并以正楷书之 《茶(炼金)术》 用中国人头发做墨汁,在用茶叶做成的宣纸上写字,使中国水墨画带有中国人的基因跃然纸 上 《文化婚礼》 《重新发现俄底浦斯系列》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