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周报专题 > 正文

诗人:最后一次跳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8日12:04 新周报

  诗人是一个特殊的族群,他们在自己的灵魂里修炼,他们的觉悟、他们“小宇宙”里涟漪不断的精神事件,其实不只是个人的痛苦和悲伤,喜悦和兴奋,也是我们人类的。我们感觉不到的,他们体验到了,我们不愿深思的,他们发挥到了极致。情感和思想的极限体验,使他们成为精神世界的奥林匹克运动员,为我们带来乐趣:在我们的庸常生活之外,成为观照,也成为一个精神标高。

  诗歌的式微和诗人的价值

  老愚

  即使是再乐观的诗人,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诗的太阳已经日薄西山,它的活力即将被苍茫暮色那张巨大的翅膀所扑灭。

  “诗歌渐渐变成少数诗人自己写、自己看、自己评的奢侈品,而诗人作为一个群体在丧失了占据上千年的话语体系中心地位之后,沦落到被遗忘的边缘。”批评家的话准确地指出了诗的处境。诗曾经充当过传达时代先声、引领思想潮流的角色,在那个年代,诗人几乎就是先知的代名词。在一个封闭的社会,年轻人从诗的字里行间寻找真理和前行的勇气。写到这里,我眼前依稀浮现起复旦园里几百只手争抢《双桅船》的情景,还有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北京民间流传《新诗潮》的神秘情景。如果能成为一个诗人——那是多少中文系学生的梦寐以求的理想。如果说你是诗人,也意味着承认你的特性:不受约束的行为方式。

  在那个美好的年代,诗人皆兄弟——诗就是族群的纹身符,诗人的身份甚至可以充当饭票和求偶的玫瑰花。他们率意地游走,除了结交同道漫游山川的私利之外,所携带的情感和思想的传递,对活跃社会气氛也不无裨益。对社会大众而言,诗人就是异类——高于自己的神圣先知。

  在那个时候,诗人就宛如一支火把,照亮了黑暗的天空。

  激情、悲壮、献身,领袖们的心里往往潜伏着俄国十二月党人的英雄情结,自然也不乏好女子全身心呵护他们。那是一个需要英雄也诞生英雄的年代。

  从时代的先知蜷缩到社会边缘,当代诗人历经沧海桑田之变与痛,和艺术家的命运别无二致:成为孤独的族群。在一个世俗化的年代,肉体的享乐取代了精神的磨练,如果有灵,也只在苟延残喘。物质拥有者睥睨精神练习者,大众又漂浮在小康的海洋里难以自拔。

  不失语便逃亡。

  曾经的光环、头戴桂冠的诗人、善于经营的诗人早已经把青春期的荷尔蒙嚎叫转变为大额存折。在美色和金钱之外,他们已经别无所求。至于灵魂、女神,不过是用过的幌子。他们满足于杯中的鸡尾酒和肉体之间摩擦的分泌物,他们居高临下拈花而笑:我们永远都是胜利者,我们是精神和肉体之王。

  集体荷尔蒙的迁徙和逃亡,留下了《灿烂》——一本出自所谓“第三代诗人”之手的备忘录。他们精心刻画每一个细节,试图完成诗世纪的自我定位。酒精,爱情,诗句。在漫不经心的叙述口吻中,我能感受到一种肉麻和虚夸。如果把青春的排泄物堆积在一起,就能成为文化自传,这就是标本。

  但真正的诗人总让人感动。“在转身的刹那,我发现诗歌还在感动着自己。” 杨晓民的诗句表达出一批热爱诗歌者的内心世界——对他们来说,诗写作是宿命般的工作。值得自慰的是,我们身边仍有一群锤炼诗艺的探索者。王家新提出“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的命题,他极力主张“把写作从一个‘纯诗的闺房’中引出”,使之成为一种与时代的要求“相称”的艺术承担。初听起来叫人感动。但诗与社会的关系已经确定,在世界各国,诗人和艺术家都已经处于人文边缘,他们的活动更多地成为文化标本,不再能影响圈子之外的大众。

  每过几年,就有人提出诗和诗人的出路问题,周期性的发问所能激起的回响越来越弱。诗人,是否应该正视存在的现实?

  一个号称产生了数百万诗人的社会,其实并非真的就富有精神。光环消失之后,更多的人走开,才会留下真正的诗人。

  诗人是一个特殊的族群,他们在自己的灵魂里修炼,他们的觉悟、他们“小宇宙”里涟漪不断的精神事件,其实不只是个人的痛苦和悲伤,喜悦和兴奋,也是我们人类的。我们感觉不到的,他们体验到了,我们不愿深思的,他们发挥到了极至。情感和思想的极限体验,使他们成为精神世界的奥林匹克运动员,为我们带来乐趣:在我们的庸常生活之外,成为观照,也成为一个精神标高。在这个意义上,北岛的话也许是一条真理:“诗人生来注定是受苦的,但绝非为了自己。”太平盛世,诗人的命运不应该比大众的命运更坏,他们并不值得特别关注。但无论如何,我们对他们的写作应该满怀敬意。-

  北京·首篇诗

  胡赳赳

  今夜我被投入洪流,被投入母亲的微笑

  随便转一转,魔方变动它的一个局面

  世界在两翼间飞翔,路在脚下后退

  我来了,咳,有一点紧张和逊色

  带着外省青年的鼻息向你致敬

  你给予他们压抑也要给我

  你给予他们时机也要 给我

  你给予我的梦也要给我

  在次日太阳光的直射下,我:

  走在街上热灼,走在过道里看人来

  人往

  物华天宝和美丽的殿堂,看目不暇接的招贴

  我:从远方来,连客人都不是,连过

  客都不是

  我:有耻

  寄生在这里,像一封信件,尚未发出,

  尚未贴

  够邮资,尚未向死亡发出邀请

  我:想起了在沧浪水边歌咏和在黄河

  岸头骑马

  想起了潮水和它的奔涌,那是快乐的

  那是一去不复返的

  现在,我先睡一觉,打发走疲倦

  和刻骨的茫然,再进入你体内

  在空虚的部位放上心脏

  胡赳赳的诗

  罗小凡

  胡赳赳又名胡祥奎,湖北孝感人,对他的品性,诗人兄弟有一番精妙的描述:

  “从未发现他身上有长江中游的气息,反倒具有浓烈的汉水中上游谷地的憨厚气质。其原因是赳赳后来去了一个叫做十堰的老实巴交的湖北西部小城,在那里求学、行医、恋爱,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诗歌精神体操练习。十堰多山、多草根氛围、多一拍脑勺就帮人砍砍杀杀的江湖气,因此胡赳赳其人其诗在文化脉象的发端处都具有一种太平洋季风气候区深处、平原与高山接壤之地所特有的东亚准内陆草莽风格。”——胡续冬

  胡赳赳曾经是一个标准的校园诗人,歌唱上帝赐予的青春荷尔蒙所酿造的意象,忧郁迷茫的思绪,在青春的洪流中,一切似乎都是美的。

  北漂到北京后,诗风为之一变。他宛如谢麦文笔下的那头小猪,撞入看似正常的人群里,敏感又愚憨地发问道: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

  究竟有些什么发生呢?

  究竟有些什么可能呢?

  ——《花样年华》

  就这样,他闯进城市森林,敏感的心无时不在质疑当下的生活——这种质疑当然是以诗性的笔触,一个外省青年发现了生活的诸多怪异之处。

  他渴望变化和诗意:“让我穿过人行横道后/在斑马线的尽头看见斑马”

  愤怒之后是等待:“焦虑是生活的一部分,我的明天/怒放之中的花朵,等待闪电/就像等待神的安排/就像等待石头被点亮”

  确认自我诗性存在是胡赳赳诗歌的重要主题。他看着自己行走在大雨滂沱的大街上,他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存在。是这一个,不能被剥夺的这一个。调侃,游戏,往往是诗人内心自尊的表征。对城市生活的居高临下的态度,出入其中却游刃有余。诗人就是一条机智的武昌鱼,挑剔一切又能从中获取养分。

  他的几首关于北京的诗,明显有一种心理爬山的过程:从“带着外省青年的鼻息向你致敬”到“我的腿很长/丈量北京只需一年的时间”再到“越过警车,越过四环,三环,二环/直抵靶心天安门/夜里看见亮起的银色风筝” 他对心目中的“北京”已经取得了优势。

  诗评家毛培斌说,《百感交·集》就是一份美学病历,一首首的病理切片,记录了一个原野上的少年是如何从凡常走向奇崛的。胡赳赳是有趣的,这趣味来自他写作的游戏性,这游戏性又来自于时代。当时代将一个沉重的历史负担抛掷在路边,年轻的赶路人那份欣快感、娱乐感是有感染力的。他深具香港“无厘头”的某种气质。“无厘头”消解神圣、尊严和价值等传统性的东西,是一种文化快感。而胡赳赳的着力点是“拆解”,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解剖,这是一种写作解构,是一种语言“无厘头”,是对语言的重新发现和丰富,是对经典汉语和日常汉语表达可能性进行的拆解试验。这样的评论相当中肯。

  对诗的命运,诗人有精彩的描述:“我没看见女神,我扭亮了灯/我看见了影子,我不敢吱声/地图在动,少女在墙上的裂纹隐藏/在我的内心,发掘出一部诗经”。

  胡赳赳的《百感交·集》列入《诗参考》十五年金库,用“原乡出版社”的名义自费出版。这真的暗合了诗歌的命运。在自己的内心跳舞,能否跳下去,就完全看自己了。-

  胡赳赳,70年代生人.先后做过医生、文案、记者、杂志主笔等,曾任华夏时报楼市周刊执行主编。诗文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等,200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随笔集《布尔乔亚之痒》。

  书情

  《走了一万一千里路》

  又见童话版顾城

  何睿

  这

  这本书包含已故诗人顾城(1956-1993)304首遗诗及其手稿和绘画作品,由顾城之姐顾乡整理。

  该书的重要性在于公布了“从未为人所知”的作品,“了解到另一面的顾城”。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写于1969年至1993年的二百首旧体诗《古意》;第二部分是作者写于1971年至1993年的104首寓言故事诗《走了一万一千里路》。旧体诗部分可谓包罗万象,日常琐事、自然风景、感慨什么的都能入诗,诗里透露出一个入世健康的顾城。寓言诗部分,呈现给读者的则是一个可爱、童稚的顾城,他以多种动物及人物意象,把一些小道理、大道理、小讽刺、大讽刺悉数道来,琅琅上口。读者会从其诙谐的笔调中发现顾城的幽默天分。

  这些作品百分之九十以上未曾发表。顾城为自己写的诗所配的“充满了童趣和天真的灵性”的绘图也首度曝光。顾乡为诗做的校注“展现了顾城一些少为人知的事情”,顾乡甚至还“贡献”出了一些珍贵的家庭照片。据顾乡回忆,顾城一直都“秘密”珍爱着自己的旧体诗。顾城很早就有专门写诗的练习本,但刚开始不以为意,总是丢掉,后来才萌生了抄写留存的想法,并整理出了两部分。除了《无名的小花》收新体诗外:“另一部分就是《古意》,当时起名《白云梦》,后来改成了这个。”1989年顾城出国后,特意让母亲从国内把这些东西寄过去,保存起来。1993年顾城自杀后,顾乡全权代理弟弟的作品,从箱子里找到了这些“宝贝”,潜心整理,并耐心地一首首做了注解,解释其创作的生活背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所采取的作者手稿影印与印刷体一一对照的方式。对于诗歌爱好者以及顾城研究者来说,该书能告诉你所不知道的顾城,告诉你这个天才诗人的另一面。惟一令人不快的是版权页上标明的“2005年1月第1版”的字样。

  有“童话诗人”之称的顾城曾经写出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样的名句。他是中国“朦胧诗”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收入《黑眼睛》、《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等集子中。-

  《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

  汤姆

  本书是中国大陆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语文教材。

  一般来说,美国多数中学在语文教育方面会选择三部教程:一部《英语》,主要讲解语法知识;一部是《拼写》,注重单词的拼写训练;还有一部《文学》,介绍各种题材的美国文学读本。本书就是较权威的一本《文学》版本的中文节选本。

  本书内容庞大,几乎涵盖了文学的所有形式,包括日记、神话、小说、散文、诗歌、游记、戏剧等。课文的设置与编排非常有特色:它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将美国二百余年的历程分为六个主题时代,相对应的课文则取材于同时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每个主题时代都配以时代故事,讲解其中发生的大事件以及本时代文学的变迁与发展特征。每篇课文都有作者的生平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分析、要点聚焦,整个内容布局一目了然,简洁明快。学生通过文学的学习,即可了解到美国历史的演进、文明的传承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过程。

  而全书最精彩的莫过于每篇课文后的问题设置。美国的中学教育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启发与创新,这些课后问题与练习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请看几个课后提问:

  在《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后:如果你是哥伦布航行的资助者,读到他的这段经历记录,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在《有趣的故事》后:当一种文明统治另一种文明的时候,一个社会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

  设计一个好莱坞版《有趣的故事》的海报。为了适合银幕观众,你需要重新命名这一作品。

  在《独立宣言》后:你认为“自由的声音”和“叛国的声音”之间有什么区别?解释原因。根据潘恩的观点设计一份革命战争的征兵海报。

  其课后问题的提出并不限于让学生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主旨,而是更侧重置学生于时代事件、背景以及作者身处之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全方位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与独特体验,注重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收集、整理素材以及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酷评

  光有一个好主题还不够

  冷眼

  出版者标榜《教育能够改变什么》是一部“成长小说”。书也确实有两个主人公——一位教育家和一个孩子。该书主题是传播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人格教育。分为寓言和解读两部分,在每段情节之后有“说亮话”与标题呼应。在作者的构思里:一线教育家“霍老师”代表了一种先进的教育;第二线的孩子“凤亮”身上则反映了教育的种种问题。作者自然希望通过对照让读者看清教育改革的走向,找到解决教育自身和教育对象各种问题的方法。应该说,《教育能够改变什么》的主题是有价值的——对人格教育的理想目标和对于教育现实的改造。 但我实在不敢说该书有什么文学价值,就写作而言,这是一本笨拙的产品,除了积极的主题外,很难说有什么感染力。对教育,作者可能知道一些有限生硬的概念,对写作,作者只是个初学者——他还远远未到用文字艺术来表达一个东西的阶段。至于“千元重奖错别字”的策划,则清楚地露出炒作的尾巴来。■

  相关专题:新周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